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凡能够做到“糊涂”的人还真的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因此,生活包袱里装满了大事小情,往往思想还要被那些事情所缠绕。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最适合这种人了。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社会上的大事小情时,对一些不打紧的事情糊涂处之,而涉及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时要清醒对待。如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在糊涂的同时不能丧失原则和人格。
如果能做到大肚弥勒佛那样“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你已经进入忘我的境界。综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告诉人们要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
平静地面对谣言
提起谣言,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打个寒战,的确,谣言的传播速度甚至可以和光速媲美,甚至夸张点说,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面对谣言,每个人的反应却不尽相同。
在生活的不经意间,你可能突然陷入流言飞语中。你愤怒、无助、孤独,甚至可能连对手都找不到。这时候,不管你以什么姿态面对它,都要谨记一点:没有流言能真正中伤你,只看你自己怎样对待。平静地面对流言,你就会发现无中生有的流言根本无法伤害到你,在这样一种“糊涂”的心态下,谣言对人的中伤根本不能发挥效力。因此,你需要的就是面对流言时“糊涂”点的心态。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有相信“流言”的,就有散播流言人的用武之地。所以,与其说“流言”是由人捏造出来的,不如说是由人“信”出来的。信“流言”的坏处是:原本要好的一对反目成仇,原来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恶语相向;而不听“流言”的好处就是耳根清净、心情舒畅。
心情舒畅可以笑口常开,笑口常开就容易受人欢迎。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受人欢迎的人。我们总是祝福亲朋好友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美丽依旧,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相信传播“流言”的人,或者还要传播使亲朋好友听了生气、影响健康、妨碍美丽的“流言飞语”呢?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所以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智者。
林肯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你曾注意过别人的流言是多么的随意,你便不会太在意。说过的话,也许他人早忘了,只有自己,因为一句没有根据的随性批评,而耿耿于怀,是很得不偿失的事。做人“难得糊涂”就是需要在这些没必要牵扯你的精力的事情上浪费生命。
闲谈莫说人是非,但是,没有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曾说过人家的是非。对于说是非的坏处,大家可能耳熟能详:损害人家名誉、破坏大家的感情、令人对被说是非者产生不信任态度等。
面对谣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自有论断,“让别人说去吧,我绝不计较”。
不要只顾眼前而因小失大
在某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有两个豆腐摊,一位是中年妇女,很精明的样子,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少一分钱也不卖;隔着不远,另一位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副憨厚、朴实、傻傻的样子,他的豆腐不论斤,一元钱一块,用刀拉一块就得,而且保证比那位女摊主的一元二角一斤的豆腐分量还要足得多,既利索,又实在。于是人们都喜欢买小伙子的豆腐,一天能卖好多屉,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一天最多卖一屉,有时还得剩下……
商务谈判有一句经典是:会买卖的称赞对方,不会买卖的挑剔对方。小伙子的憨厚朴实,吃小亏而赢大利,正是摸准了顾客不在乎那一二角钱,需要的是卖主的信任和亲切感,从而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其总体收益可想而知。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只顾眼前利益,不懂顾客心理,舍不得、也不会以情感人,如果她不改变方式方法的话,就可能很快从这个市场上消失。
做人、做事也是如此,过于精明,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糊涂一下,也许会进入另外一番景象。
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谁不愿意自己活得潇洒、愉快、轻松呢?谁不愿意自己事业蓬勃、财运亨通呢?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人?这就需要我们不只顾着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模糊认识也比比皆是。婴儿并不依照外形尺寸衣着来辨认母亲;司机手中的方向盘没有精确的刻度;作家绝不用严格量化的语言和完整的等式来表达意境,塑造人物;一幅斑驳陆离、“堆砌”着五颜六色的油画,却能给人以美的真谛。即使是在科学世界中,人类思维也不只是循着严格、明晰的道路前进的。在大自然中,对许多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也不是只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描述的。对一个医生来说,集取病人的化验单和检查的全部精确数据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临床的每个诊断、结论几乎都带有模糊的特征。在科学家充满分析和推理的创造性活动中,“模糊”思维也是很重要的。
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就自然界现象而论,一般也都是模糊的。这种现象如果由自我感觉体验,就会更加复杂了。如傍晚,太阳已经全部落山还没有全黑时,我们可以既感觉到昼,同时也能感觉到夜。就好像你一只脚已经跨上船而另一只脚却还没有提起来,你可以感觉到陆地,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船。这种混合感觉,不能不说是带有模糊的色彩。在家庭生活中就更是如此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个人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没有必要搞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试想,假如人们把生活中的日常侧面,各个角落里掩埋起来的东西统统抛出来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那将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有人之所以活得太累,也就是不明白此番道理。
难得糊涂,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野心”
在现实生活当中,你也许会有某些“志向”或“企图”,即使是正当的,而一经在你身上得到表现的时候,总会有人感觉受到了威胁。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对你进行打击,使你过去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因此,你如果真的怀有某种“野心”的话,可千万要谨慎点,切莫轻易外露。表现得“糊涂”些,将自己的野心隐藏起来,否则,你可能会因此而自毁前程。
刘得志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结果被录用了。而后,他主动找到公司人事主管,说自己不怕苦累,只是希望能到挣钱多的岗位上工作,原因是,自己是农村来的大学生,几年大学下来,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不算,还欠着外债。人事主管很同情他,把他分配到了营销部当推销员。因为这家公司生产的健身器材很畅销,推销员都是按销售业绩计算收入,因此尽管刘得志是个新手,可几个月下来,他得到的薪金却比其他部门的员工多,由此,他也就下定决心在营销部干下去。
刘得志毕竟是大学生,头脑灵活,爱思考,时间长了,他就发现了营销部里一些工作上的疏漏,管理也不规范。因此,他除了不断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外,还把心思用到了营销部的管理上,并且经常向经理提出一些意见。对此,经理总是回答说:“你提出的意见很好,可我忙不过来呀,改进工作慢慢来吧。”经过几次和经理谈话,刘得志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营销部墙上的组织结构图表中有副经理一名,可他到营销部已近半年,却从未见过副经理,难怪部里有些工作无人管理呢?
并且,刘得志通过打听了解到,营销部经理的薪金有时高过公司副总经理,副经理的薪金也高过推销员的几倍,于是,他萌发了觊觎营销部副经理一职的想法。想了就干,就在一次营销部全体员工会议上,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经理照例当众表扬了他。可没想到,自那次会议后,刘得志的处境就越来越被动了。他初来乍到,并不知道那个副经理之职,已有许多人在暗中等待和争夺,迟迟没有定下来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刘得志的到来,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他只是个小雏,羽翼未丰,不足刮目。但时间一长,他频频问鼎此事,又加之他有学历,人们便感到他的威胁了,这次他又公然地要争这个职位,无疑是惹了马蜂窝,一时间,控告他的材料堆满了经理的办公桌,什么刘得志不讲内部规定踩了别人客户的点;他泄漏了公司的价格底线;他抢了别人正在谈判中的生意……这些控告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一个推销员所承受的极限。
人们为了维持社会或团体的某一现状,常常不允许个人欲望的恣情喷发和左冲右突,对有悖于这一现状的任何奇思异想都可能被视为“野心”。而事实上,在追逐个人成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安于室的心灵躁动。这种躁动,在自己看来可能是雄心壮志,在别人看来则可能是野心勃勃。聪明的人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心灵底牌,将自己的野心包裹起来,使自己看起来“糊涂”点,在“野心”尚未实现之前,绝不会让人看出自己的行踪和去向,否则,便可能会授人以柄,甚至遭到对手的暗算。
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适时糊涂,方圆为人,则应该学会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
下面这个例子是关于名相萧何如何成全刘邦的好胜心而保全了自己。
汉初良相萧何,泅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萧何计诛了韩信后,刘邦对他就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相国的护卫。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候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识破刘邦的用心。
有一次,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