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场的建构:一种人际传播的视角
3294900000032

第32章 空间与人群:影响机制中的情境操纵(6)

一位JM公司顾客的孙女(D9)说:

到会的大概有数百人吧。会上,他们推销JM公司远红外床上用品,也不知是不是托儿的那么一帮人轮番讲JM公司产品的好处,自己和家人如何受益,然后有些人开始掏钱买……姥姥觉得太贵不想买,于是又有很多人给她做工作,为她免费检查身体,查出了很多病,然后继续忽悠她,最后老人家一咬牙,买了两个被子、一个褥子、两个枕头,花了9000多块钱,外加一堆七零八碎的赠品。

一位曾经暗访过某一家小型公司的会议营销现场的记者这样写道,“在会议营销现场,我们往往看到顾客被三五人围住,其中托儿有之,铁杆顾客有之,营销员有之,轮番上阵,顾客只能靠自己微弱的意志坚守最后的防线,但在前面立体广告的轰炸下,乖乖就范的也不在少数。……消费者其实不需要你的产品,你死缠烂打,软硬兼施,消费者不胜其烦,只好就范”。而一位子女(D14)说:“可怜我父母就带了一百余元钱,竟然被逼着订了4600余元的产品!更让人发指的是,我母亲平时节俭惯了,坚持没买,他们就剩一个时,就派了几个人轮番劝说,还把我父母分开劝说!甚至连上厕所都有人问去哪儿!”

2.群体压力

正如前面分析,购买产品的顾客中既有“逐新者”,也有“早期使用者”和“早期使用大众”,其中的“早期使用大众”往往很多是随大流者。和“逐新者”不同的是,随大流的人对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对该产品的质量、效果并不十分确信,只是因为看到别人买自己才买,但买了以后,又开始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这时如果有更多的人参加购买,一方面这就证实产品价值“确实好”,就可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降低了不平衡感”。另一方面,一旦产品的效果不好,因为不是自己一个人“倒霉”,心态往往就平衡很多,而且产品出现问题需要退货或与厂商交涉时,因为顾客较多,厂商也比较容易作出让步。所以他们往往参与到怂恿或鼓励别人去购买同样的产品的行列中。

有一个顾客,我也不太认识,他呢自己刚刚买,还一直叫我们买,说迟买还不如早买,反正都要买。(B40,吴先生,福建福州,59岁)

群体压力和随大流不同,前者之所以发挥作用,更多是源于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而后者则源于信息性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所谓规范性影响就是一个人认为如果他不仿照群体中别人的行为行事,他就会遭到别人的拒斥;而信息性社会影响则没有明确感到群体成员的意见和判断的遵从压力,而仅仅由于感到群体成员所表达的选择一定有很好的理由,他们才决定接受群体的观点。通常情况下,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会同时发挥作用,比如,当人们结伴购物时,购物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往往会比单独购物时作出更多无计划购买,购买量更大,在店内浏览的商品区面积也更大。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群体成员可能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而购买某些商品,也可能他们仅仅是通过群体收集信息而接触更多的产品和商店。美国特百惠(Tupperware)公司的家庭购物聚会(Home Shopping Parties)就利用群体压力来提高销售。公司代表为聚集在友人或熟人家中的人们做销售演示,这时信息性社会影响发挥作用,因为参与者会模仿那些了解如何使用特定产品的人的行为。但随后,规范性影响发挥了更重要的基准作用,因为参加家庭聚会的人往往是相对同质的群体(如邻近的家庭主妇),购买行为是被公开观察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体成员开始陷入其中,导致要求顺从的压力可能相当强烈甚至升级。

在中国,群体压力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人倾向于偏好在同伴或社会环境中塑造出一种能获得社会赞许的印象,即使因此而使自己在社会交易情境中蒙受损失也在所不惜,这表明,对中国人而言,维持团体内的和谐与团结似乎比强调公平分配更为重要。中国人具有他人取向,他人取向中的他人既不是指对偶的人际关系中的对方,也不是特定的角色关系中的他人,而是泛指非特定对象的他人。他人构成了一个人之真实存在的或想象之中的“观众”或“听众”,他们常以复数形式存在。他人取向是指中国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甚易受到他人影响的一种强烈趋向——对他人的意见、标准、褒贬、批评特别敏感而重视,在心理上希望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在行为上则努力与别人相一致。他人取向所强调的不是当事人与他人的关系,而是在消极方面要尽量避免他人的责罚、讥笑、拒绝、尴尬及冲突,在积极方面要尽量获得他人的赞同、接受、帮助和欣赏。他人取向具体有顾虑人意、顺从他人、关注规范、重视名誉等。

3.降低风险

为了促成销售,JM公司经常采取让顾客“先订购后交款”的办法,来降低顾客的心理上的风险感受。所谓“先订购后交款”就是让顾客填写“订购单”,在现场只要交100元押金甚至更低就可订购某价值5000元甚至10000多元的商品,并且由销售员送回家,其余几千元钱可以等到使用几天甚至一周后再行支付,期间顾客想退就退。一位顾客(B20,江苏南京,51岁)回忆购买JM公司床上睡眠系统时说:看很多人买,自己也想试试看,如果真的治病反正5000多块钱也值。员工催我买,我说现在没有钱,员工说,只要我交一个500块钱定金就行了,打的马上给你送回家,给你铺到床上什么的,让你先试用。他们说,你先试用。你不行,反正过几天我来收钱,你说没有用,就退给我也行。

“先订购后交款”方法对顾客来说“相对易损性”较低。研究认为,甲是否信任乙取决于两个考虑:一是甲对乙失信可能性的判断,二是甲对乙失信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多大的承受能力,这就是甲的相对易损性(Relative Vulnerability)。相对易损性就是潜在损失的绝对值在潜在受损者所拥有的总资源中占多大比重,在顾客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全价付款的话,消费者感觉到万一质量不好潜在损失可能是几千元钱甚至上万,这样的风险较大,但现在采取这种方案,万一质量不好损失的只有100元钱押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顾客更倾向于信任JM公司,一般很容易决定“订购”。之后,公司的销售人员就可以直接将产品送到顾客家,把产品拆开,如果是被子就帮顾客铺在床上,如果是水机,就让工作人员安装起来。

“先订购后交款”一方面降低了顾客的风险,使顾客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交易的最终成功。一是因为顾客做了一定的承诺,他会按照自己的约定行事,二是使顾客产生了愧疚感。事实上,填写订购单实际上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得到了消费者准备购买的书面承诺,这往往是走向最终成交的一个中间步骤。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对类似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从小的请求开始最终达到对大的请求的依从的策略”被称作“入门策略”。“先引诱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是作出某种声明,然后利用我们要与过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压力来迫使我们屈从于他们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小的承诺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以后的行为都将要按照这一形象采取行动。订购时虽然只是交了100元钱,但顾客通过填写订购单已经把自己确定为“购买者”了,他下一步行动就必须按“购买者”的行为规范行事。

“先订购后交款”还让顾客产生愧疚感,因为JM公司只要你支付100元钱,就把价值5000多元的产品帮你送回家,还帮助把包装拆开,把产品铺到床上或把产品安装起来,甚至有不少销售员“又是洗衣服又是擦窗户、搞卫生,帮我爸妈家搞得干干净净”(一位顾客子女的话),这样会使顾客更加感觉过意不去。有些顾客当天就交还欠款,有的顾客犹豫不决,员工就让他们试用,其中一部分顾客很有效果,比如使用JM公司的睡眠系统,当晚睡眠质量很好,或使用水机,第二天便秘的现象就没有了,这部分人也会顺利交清欠款。有一部分人使用几天后还没有效果,但觉得“过意不去”也交清了余款,正如一位顾客的子女所说,“等你用一段时间,没有效果的话就觉得自己吃了人家的,人家又送上门来,那女的(指销售员)也不容易,自己又睡了几天,一股老头老太的气味,退给人家,人家也不好卖啊,想想就算了。销售员让你再试几天,你用的时间越长,就越过意不去,最后就算了,花钱买个教训吧”。当然也有一些顾客由于自己的后悔和家人的强烈反对,最后要求退货的,从JM公司的经验看,综合而言最后要求退货的顾客大概占15%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