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记录南广
3295900000051

第51章 信息技术系(2)

为了不断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信息技术系采取讲座、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前往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正德学院等南京地区的高校考察、学习,邀请业界及校本部资深教授,采用系内教师做报告的形式面向系内全体教师举办数字电视发展、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多模式接入技术等各类专业讲座20余次。

自2006年起,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时间前往业界公司进行调研学习。广播电视工程教研组青年教师于2008年1月17日—2月1日前往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调研学习。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永新同方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广电宽带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具备雄厚的资金、一流的商务管理经验、先进的市场运营理念和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师资培养,2008—2009学年寒假,郭斌、卜言彬、李永明3名教师到广电行业及相关企业等单位进行了实践锻炼。为了巩固实践成果,在系内安排教师进行了成果汇报,汇报题目分别为《数字电视制播实验室前期调研》、《连云港广电形势以及对于我系学生培养的启示》、《务实、博学、面向基层——寒假行业考察》。

此外,每个新学年伊始,系里都会组织新教师培训工作,这段时间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第一次试讲;第二次集体备课,进行第二次试讲。通过这些活动,新教师对学院和系里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并通过几次试讲和备课,从老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受益匪浅,有利于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级项目,或积极参与项目的完成。

7、课程建设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各教研室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中讨论,并确定了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每门课程均形成了一个讨论小组。

为了更好地建立课程体系,突出学科特色,于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地进行一系列专题研讨,其中包括公共选修课研讨、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研讨、专业课程研讨(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从而建立起了更完善、更合理、更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教研室还针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渗透,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根据课程的类别,划分了多个课程组。

2008年4月,组织了专业树状图的论证,各教研室负责人就本专业课程树状图进行讲解,主要针对学分情况、课时分布、前后关联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等问题进行论证,从而更加明确了课程体系及专业特色。在各专业教研组的讨论下,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各专业教师确定了研究方向,完善了主干课程组的建设,即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有2—3位专业教师来共同讨论和建设,为下一步建设精品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008年,各专业还针对多门专业基础课增加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切实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了实处。通过筹备实验室、研究实验课程、分析实验教材,从选取实验方法,到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再到分析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最终处理实验数据,每一步都不断引导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了提高,进行了再认识。

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和新的高教理念,信息技术系逐步实施了工学交替、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把实践教学系列化、课程化,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寒暑假“小学期”,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社会的快速适应能力,让学生对行业有充分的认识,信息技术系要求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深入到广电行业进行“小学期”实习实践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小学期实习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年级为认识实习,二年级为转段实习,三年级为专业实习,四年级为毕业实习。在实习中,大部分学生能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完成相应的实习内容。

从2005年开始,每个寒暑假,信息技术系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习,进行社会实践,并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学以致用。在实习前,系主任每次都亲自主持动员大会,首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信息技术系各专业特色方向,介绍假期实习的整体安排,并要求同学们端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即将开始的实习中去。随后,辅导员与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对实习单位的落实、实习报告的填写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除此之外,还特别邀请南京创高科技有限公司曹子明高级工程师、南京广电集团播出部崔永鑫主任等业界专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给同学们分析业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四点要求:德才兼备、大方得体、技术全面、突出个人亮点。各专业实习指导小组还分别向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介绍了具体的实习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详细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2007年8月,信息技术系在暑期“小学期”实践性教学中进行了一轮新的尝试。除学生自主实习之外,还为全系学生安排了为期1—3周不等的校内“小学期”实习。校本部学院领导对信息技术系的做法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兴趣小组。为了适应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系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环节中开设了一系列综合实践课程,这既是结合不同专业进行的一种新尝试,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更深入的突破,从而把各专业教学推向更高的水平。根据任课老师反映,此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各兴趣小组情况如下:

高级嵌入式技术ARM9+DSP+EOS指导教师陆启帅

开放实验室门禁系统开发指导教师欧阳禹

新媒体研究指导教师郭斌

电视监控技术指导教师段永良

数字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指导教师王永澄

网络媒体开发网页制作/网络编程/面向对象的网络开发

指导教师卜言彬

媒体管理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

指导教师袁华

广电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管理/制播网技术

指导教师李永明

8、实验室建设

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二期实验室建设期间,经学院批准,信息技术系投入80万元建成电路实验室、单片机与通信原理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对学生增设了5门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线性电子线路实验、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三期实验室建设期间,信息技术系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专业建设,迫切需要组建专业实验室。除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扩充与增补外,DSP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网络原理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相继建成。这些实验室可针对电子信息专业、通信专业、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相关专业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非线性编辑技术等。其中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是系内首个实践类创新实验室,在2004级毕业生毕业设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四期实验室建设期间,系属实验室主要开展补充和扩建工作,并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DSP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等都进行了仪器、设备的引进与更新。

2008年8月进入五期实验室建设期。2009年1月,信息技术系专业实验室搬迁至新教学楼,引进了移动终端、基站、交换机等设备,创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室。数字电视与视频测量实验室将进行改革,使实验教学与实际接轨,真正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经过4年的建设,历经5期的规划和筹建,目前系内拥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室共计15间,初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