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3297200000035

第35章 即兴播讲——训练目标:无稿播讲 优质播出(3)

例话

李咏是怎么掉进语境陷阱的

2007年1月12日晚,央视《幸运52》节目进入擂台赛环节,主持人李咏现场出题:“唱秦腔时用的是真嗓,所以高亢粗犷,保持了原始的豪放风格。请问秦腔的别称是什么?”

这时李咏神秘地询问现场“有没有陕西人?”见只有一位小伙子举起了号牌,李咏大声说:“俗话说得好嘛——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说完,情不自禁朗声大笑。

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场外很快出现对李咏的“声讨”。当天晚上互联网博客评论怒潮涌动,人们用陕西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反驳“懒汉”之说,用空气质量报告(西安2006年有“289个蓝天”)反驳“尘土飞扬”;虽有观众认为不必在意,但更多的陕西观众仍心里不舒服。他们说:“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这是面对全国出陕西人的丑,听着特别刺耳。他应该道歉!”

其实,李咏所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并非杜撰。过去陕北农村经济落后,冬天无活可干,有懒洋洋“猫冬”的习俗,穷人一日两餐,整天睡觉、晒太阳、吼秦腔,“懒汉”之说最初始于他们的豪放或自嘲。不过,时代变了——中国百姓找回了百年久违的自信,他们渴望尊重、渴望认同,而且生出某种“乡域自豪”。

李咏的“陕西懒汉事件”同CNN特纳“中国佬事件”是“异曲同工”的语境意识麻痹案例,他们的“口舌风波”是“不约而同”忽略弱语境文化造成的。长期生活在主流语境,容易形成语境屏障。李咏特意问现场“有没有陕西人”,不能说没有警惕,他似乎是想躲在强语境屏障后面来个“剑走边锋”,但是,他最终还是尝到了弱语境文化的厉害。后来李咏在网上向陕西人民道歉说:“这个玩笑的的确确开得不妥,我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主持人,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向那些因为我说的话而受到伤害的观众朋友,表示深深的、深深的歉意。”这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三、重视即兴口语的语境化处理

我们的一切即兴口语都应该有一个语境化的过程。所谓语境化,就是对自己表述的内容作适境适体(得体)的处理。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环境,说最合适的话。

比如杨澜曾在《正大综艺》节目中说:“我觉得,教育小孩特别要顾及到小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他很淘气,就不要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批评他,那样他会觉得没有了面子。有个小女孩在她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尿床了。她害羞,就跟她爸爸说‘你别把床单晾出去,就放在家里晾,行不行?’孩子的爸爸就按照她的要求做了,她就一辈子都感激她的爸爸,这个小女孩,就是我……”杨澜所言,在当时的语境中,面对广大成年观众,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这样说,是适境得体的。这就是即兴口语的语境化。

中国人说话讲究“察言观色”,就是为了适应语境;即兴口语表达尤其讲究“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注意随机应变,是语境知觉清醒的表现。

第五节 即兴播讲 提升语质

即兴播讲是没有周详准备的讲述,很容易出现语质下降的情况。

从我国广播电视即兴播讲的现实情况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度降低话语中的冗余度;端正心态,杜绝不负责任的、低级趣味的戏说与调侃;控制附加语的密度;杜绝“口头禅”。现分述如下。

一、降低冗余度,控制话语“无限生成”

现在,部分广播电视主持人在即兴播讲中存在超限生成的废话,他们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是为了掩饰思想的贫乏与苍白。语流质量不高,问题出在冗余度过高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讲话前没有想好,思维点聚集不起来就开始说,于是就“放野马”;

——讲话时思想不集中,随想随说,言不及义,于是随时再加上几句;

——过于追求面面俱到,追求严密,因而增饰不断、追加过多,终成累赘;

——习惯性附加语、口头禅,牢固扭结于他们的语言系统,已成痼疾。

话语的“无限生成”是以极少的语料使言语无限扩张,他们依靠“有限的手段”东一榔头西一棒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可以无休止地说下去;他们利用语言生成的递归性说个不停,生产大量平淡无用的“语言垃圾”。

即兴播讲,必须摒弃“轻质意识”,确立“过滤意识”。

社会上能侃、能说个不停的人很多,但他们不一定能胜任主持人这一职业。主持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精于信息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擅长于信息存在方式的设计和信息交换过程的优化。如果语量颇丰却语质低下,不做任何修饰,就将自己的初始思维语言一股脑儿“倒”出去,其实是对受众的不尊重。

二、即兴播讲:杜绝耍贫嘴

即兴播讲不是信口开河。这几年新闻娱乐化乘着民生新闻的列车跑得很快,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一种“戏说化”的趋势,这些主持人的特点之一是在节目里保持喋喋不休的随意性表达惯性,他们俨然以“知识精英”、“智慧化身”自居,胡乱评说,暴露了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的缺陷。

例话

耍贫嘴“戏说”新闻案例

即兴播讲,绝不是信口开河。“戏说”新闻本身表明了主持人游戏性的新闻态度。随意“戏说”会造成新闻价值的扭曲。

这几年,我们随时可以听到某些主持人耍贫嘴“戏说”新闻。

一位主持人“说新闻”说到“冬季护肤品旺销”时,就随口加了句导入语:“俗话说,温饱思淫欲……”

——这随口而出的话就让护肤品沾上“淫欲”了。

美国发出恐怖袭击预警,广州某电视台新闻主持人戏说道:“一遇风吹草动,山姆大叔就胆战心惊。”

——幸灾乐祸,溢于言表。

2004年12月,广东某电视台主播在说到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遭遇投毒使面部变样”的新闻时戏说道:“看来这位靓仔想恢复原样是没指望了……”

——随意挖苦,狂妄无知。

有一年广州出现酷暑,热死了20多人。江苏某新闻主持人戏说道:“广州热浪滚滚,酷热难熬,‘酷毙’20多人……”

——信口开河,面目可憎。

有位打工青年被机器切掉了9根手指,被辗转送到省城医院,匆忙之中将一根手指遗忘在事故地点。某新闻主持人如此戏说道:“话说手术即将开始,出现戏剧性场面:哦嗬,第9根手指忘带来了……”

——冷漠调侃,令人厌恶。

娱乐化“戏说”扭曲了新闻价值,反映出某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对社会现实、弱势群体的泛娱乐心态,这种心态是一种无关痛痒的、冷漠的看客心态,没有一点儿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耍贫嘴式的调侃是一种很恶劣的语言品质。比如对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遭遇投毒使面部变样”的调侃,不仅是对受伤害候选人的不敬,也不符合事实——据《羊城晚报》报道,英国鲁道夫医院指出:“尤先科的面部几年内可以痊愈。”

媒介竞争带来的应该是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职业理想的提升,而不应该是放弃社会责任;不应该是冒着损坏频道公信力、栏目资质、资讯诚信的风险,用低级趣味的即兴播讲追求经济效益,这是新闻专业精神的堕落。

三、控制会话附加语的密度

会话附加语是一种口头语。某个词或某个词组,由于经常使用,就牢固扭结于语言系统中,致使出现频率很高。它的类型主要是:

1.句首附加语。例如“这个嘛……”、“那么……”、“这个……”、“我不会讲话……”、“我随便说几句……”、“说起来……”等等。

2.延宕附加语。例如“这个、这个……”、“呃……”、“好像……”等等。现在比较流行的还有“那么”、“然后呢……”、“接下来……”等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推“那么”、“那个”、“这个”、“接下来”等。

3.掩饰性附加语。例如“怎么说呢……”、“老实说……”、“或许是……”、“说不定……”、“反正吧……”等等。

4.商询附加语。例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可不可以”、“至于不至于”等。

5.聆听附加语。聆听附加语是一种应答语,是交谈中表示呼应、表示礼貌或为了避免沉默而随口说的话。例如“啊”、“后来呢”、“还有呢”等等。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聆听附加语各不相同。

例话

日本的“嗨”遭遇美国的“哼哼”

日本的聆听附加语是一个字:“嗨!”(有的还辅以点头),其实,这个聆听附加语一般不表示同意的意思。有一次日本某企业主同美国厂商进行商务谈判,美国商人误以为“嗨!”就表示对方同意谈判条件了,于是自己也“互动”地作了一些让步,后来才知上了大当,致使谈判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美国商人无奈地说日本人“太狡猾了”。日本人反唇相讥,说美国人也很“狡猾”,因为英语国家的聆听附加语是“哼哼”,第二个“哼”的语调上扬,人们听起来觉得有点儿矜持,也有不置可否之感。“嗨!”或“哼哼”本国人听了并不会有不置可否的感觉,它表示的只是呼应性的应答之意罢了。

我国主持人是用母语(汉语口语)主持节目,理应注意维护母语语言文化的特色与尊严,可有些主持人不顾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在聆听附加语上的差异,经常在节目中也“洋”气十足地“哼哼”不停,而且第二个“哼”的语调得意上扬,真是有点儿不伦不类。聆听附加语的使用要注意文化语境的不同,不可以随意模仿,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会话附加语如果在人们的耐受与宽容范围内,是可以传递某种主观信息的。以上所举的这些附加语可以用来调节语速,也可以发挥语言的结构作用,但目前的状况是会话附加语使用过于频繁,有点泛滥成灾;而且很多主持人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附加语,这就和陈词滥调一样,使得附加语本身的语用意义不复存在了。

四、杜绝令人腻烦的口头禅

口头禅之所以令人厌烦,是由于它与某些会话附加语有所不同:

1.口头禅是言语的累赘和痈疽。它表现形式单调,表述者不断地、下意识地集中使用某一两个会话附加语,出现频率毫无节制,影响了表达的质量,损害了主持人的形象,也破坏了言语的表意效果。

2.口头禅不表达任何有意义的主观信息,但是它表达无意义的负面信息,甚至使话语的语用意义发生扭曲。

这些负面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让人们觉得,表述者想掩饰表达的无能或焦虑,比如“怎么说呢”这个口头禅,就无奈地透露出“我下面的话一时出不来了”的信息;

一种是让人们觉得,表述者想掩饰语言的苍白,现场言语生成达不到胜任主持人的既定要求,只能依靠口头禅高频率地填补不断出现的言语断档或间隙,这些被美其名曰“稀释”的表述,会令接受者厌烦甚至难以忍受;

一种是让人们“读”出主持人的某种“人品信息”。比如“是不是”成为口头禅,人们会觉得是一种“作秀”的商询,故意表示谦虚;再比如“老实说”成为口头禅,会让人感到此人一再强调“老实”,可能说话并不“老实”。

所以,主持人使用会话附加语要特别慎重,切忌滑向口头禅的泥淖。

训练设计(35)

(一)“即兴播讲,重视语境”训练

分析下面三则案例,指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媒介事件?

案例1.据《潇湘晨报》报道,2004年3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越在主持《半边天》节目时因佩戴了一条白底红圆点图案的纱巾,引起轩然大波。

案例2.2005年5月,土耳其一个收视率颇高的脱口秀节目中,一名中年妇女讲述遭受丈夫施暴的不幸,泪流满面地向主持人展示她血肉模糊的伤口。节目播出第二天,她的儿子愤怒地朝母亲连开五枪,他认为母亲在电视上讲这些有辱门风的事情,令他无脸见人。半个月后,这位可怜的女人在痛苦中死去。而节目主持人艾塞诺·亚西吉也收到了“死亡威胁”。

案例3.2007年4月下旬,崔永元到成都主持节目,在台上,他开玩笑说:“有一个城市,我就不说这个城市是成都了,成都这个地方很有趣,坐飞机还差200米落到机场,就能听到哗啦哗啦打麻将的声音。”

(二)“提升语质”训练

1.下面这位主持人加入的新闻导语,有何不妥?

某主持人在报道莫斯科将要举办“日用奢侈品展览”的新闻时,附加的导入语是:“都说俄罗斯的经济不景气,可俄罗斯人举办‘莫斯科日用奢侈品展览’对日用品很挑剔,这就是所谓‘穷讲究’……”

2.下面的说法有何不妥?

(1)我们热烈欢迎奥运兵团凯旋而归。

(2)没想到如今在北戴河与您邂逅而遇。

(3)北京奥运后,群众体育活动正方兴未艾。

(4)××首当其冲,率先到达终点获得冠军。

(5)今天是国庆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3.下面是嵌入会话附加语的主持人言语(画线部分为会话附加语),请分析“是不是”这个附加语透露出了什么语用含义?

4.请选择几盘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录音、录像带,研究主持人话语中的会话附加语和口头禅,分析这些会话附加语和口头禅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训练提示

如何控制会话附加语不滑向口头禅的泥淖?这里提两点建议:

第一,在主持人的口语中,运用会话附加语总体上应当是一种有意识、有节制的言语调节行为,因此应保持清醒的语感,让会话附加语更好地为自己的表达和受众的理解、接受服务。

第二,主持人应该经常进行自我的“语言净化”工作。方法是:将自己的即兴讲述录音,严格地进行习惯附加语的量化统计与分析,以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