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3297200000036

第36章 即兴播讲——训练目标:无稿播讲 优质播出(4)

第六节 即兴播讲 现场采访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约翰·布雷迪给“采访”下的定义是:“采访是一种取得信任并获得消息的质朴和直觉的科学。”[3]拿着事先拟就的题目(或事先告知被采访者的提纲)去进行类似表演的采访,那不是真实意义的采访。只有坚持进行“质朴的”、“直觉的”即兴性采访,才能体味采访的妙旨。而当采访渗透了人格的魅力,进入完美崇高的精神境界时,才是最出色的。

例话

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追踪采访”

据记载,一百多年前,美国一位叫利文斯通的医生兼传教士独自驾船出海探险,不久就失踪了。《纽约先驱报》当即委派记者亨利·斯坦利进行追踪采访。

被采访者踪迹茫茫,生死未卜,但记者亨利·斯坦利带领武装探险队出发了。他们历时九个多月,直到1871年,斯坦利才凭借一张糖纸,在非洲大陆深处的坦噶尼喀湖畔,在一个破败的窝棚里找到了身患重病的利文斯通。

斯坦利急切趋前,定定地看着奄奄一息、形容枯槁的病人问道:“我猜,您是利文斯通医生吧?”病人缓缓睁开眼睛,苍白瘦削的面孔勉强露出一丝笑意:“是,是的……”他虚弱得再也说不出话来,眼里涌出浑浊的泪花。

——这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采访了。

亨利·斯坦利的追踪采访是一次伟大的采访。这个采访,体现了可贵的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友情之美,给后人以启迪。它的价值,已超越了作为一个记者为获取独家新闻而进行的工作采访本身了。

一、即兴采访是一种形式独特的采访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有时似乎是偶然相遇,采访者漫不经心、灵机一动甚或是咄咄逼人地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提问就像一把打开采访对象内心世界门户的钥匙——这种感觉虽转瞬即逝,却又那么强烈而真实;即兴采访的提问可以跨越一切复杂的思维流程脱口而出,却充溢着灵气和活力。正如一位老记者所说:“即兴采访提问是一项无法预测的令人兴奋的工作。”

——既是科学,又凭直觉;既有规律,又无定则,这也许正是即兴采访的奥妙所在。但是,总起来说,即兴采访还是有其基本要求的,那就是:明确主题、了解对象、确定角度、把握思路、发现细节、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例话

张泽群对吕植的即兴采访

央视主持人张泽群曾在《12演播室·青春追踪》专题节目中来到熊猫生活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即兴采访,采访对象是青年科学工作者吕植。

节目组驱车来到陕西洋县林业局所在地——

张泽群:你知道吕植这个人吗?

女护士:知道,我和她很熟悉。

张泽群:什么时候认识的?

女护士:认识五六年了……

张泽群:(饶有兴味,不语)……

女护士:我真佩服那女孩子,放弃北京那么好的条件到我们山里转,跟踪熊猫,摔伤了脚,脸也划破了,我是医院外科的,常常给她包伤口。我真佩服她。我年纪大了,也得学学她。她年轻,很有学问,有作为。这几年过年的时候遇上她,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去过年,她说不能放过大好的机会……

女教师:她还到过我们子弟学校,给学生讲课。后来学生给她写信,她也给娃儿回信。娃儿们都知道吕植姐姐。

张泽群:好,谢谢你们。

(下雪了。汽车颠簸了三小时后,大家走在山路上。)

张泽群:那是吕植吗?您好,找您两天了,真不容易,您天天上山……

吕植:(向大家问好)

张泽群:今天看见熊猫了吗?

男助手:看见了。

张泽群:刚才在路上,我们看到了熊猫的毛和血,是做实验的吗?

吕植:不是,那不是熊猫,是别的动物。

张泽群:我们以为是。你们今天的任务结束了吗?

吕植:结束了。

张泽群:今天做了什么实验?

吕植:没有。今天就是跟踪看了一下。

张泽群:走,咱们边走边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选择这个职业?

吕植:好玩!这地方特别美。

张泽群:这里生活条件挺苦的。

吕植:苦是比城里苦,但是在山上一会儿看见一只熊猫,一会儿看见一只熊猫,这种乐趣远远大于生活清苦。本来也是打算来干活的,不是来享受的。

张泽群:这里这么寒冷,这么艰苦,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受得了?

吕植:你所说的艰苦是相对的,是物质上的,比起精神上的快乐,是微不足道的,我觉得最难忍受的是精神上的艰苦。

张泽群:是的。那山海拔多高?

吕植:三千多米。

张泽群:熊猫靠什么生存?

吕植:还是竹子。它生活有上元,也就是竹子所生的上元。

张泽群:像你这样深入自然界研究动物,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女的。

吕植:还是有的,中国少一点吧。

张泽群:贞妮是一个。

吕植:她是在中非。

张泽群:她在那儿有好多猩猩认识她,你在这儿有没有熊猫认识你?

吕植:熊猫有熟悉我气味的,可能有几只,表现出来是我接近它的时候不太跑。而且我会学它的叫声。

张泽群:那你学学……

吕植:这是我最拿手的,它一般是这样叫……(学熊猫叫)

在洋县林业局,喜欢问个不停的张泽群,这时却洗耳恭听了。他懂得有时就得像一匹马一样跟着采访对象走一段。别人一时讲“岔”了,也不必急于强迫人家“言归正传”,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耐心“泡蘑菇”有时也会大有所获。这一段“洗耳恭听”得来的材料,正是采访吕植的极好铺垫。

见到吕植,张泽群的切入似乎有些匆忙,但他随即用隐含前提的“错问”(路见毛和血以为是熊猫)激发对方。初步接触发现对方谈兴不浓,张泽群随机改用平淡琐碎的交谈活跃气氛并适时切入正题(女孩怎么选这个职业);当对方说话的时候,张泽群并不急于插话;对方表述后,他随即跟进深化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张泽群将“沉默如金”和“智者若愚”的采访技巧用上了,有引而不发的耐心。最后用类比设问(提到中非的贞妮)作进一步引发,从而使吕植奉献青春的积极意义得到升华——这样,采访越来越和谐,渐入佳境。

由此可见,即兴采访虽然需要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经历、兴趣、性格、成就以及近期有关情况等等,但更多的是无框架、无细致准备的采访,预设框架反而妨碍有价值信息的追踪和捕捉。采访者仅凭一条思路,靠“质朴的直觉”即兴拟定访题和方式,这对采访者的知识积累、思维素质和交往能力是严格的考验。

二、预先设计一套“一问就灵”的问题

即兴采访时间短促,是一种目的性、针对性很强的现场采访,访前准备是必要的。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可答性,尽量大化小、整化零、联成串。一般说来可以有两种切入方式:一是从开放性的泛问逐渐收缩聚焦,有点儿像正放的漏斗,从广口渐入漏斗嘴;另一种是小角度切入,提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回答、别人也愿意回答,这样步步为营,可以渐入佳境,就好像是倒过来的漏斗,嘴儿朝上,切入口小。两种切入方式可根据采访对象而定。一般文化水准较高的采访对象用“正漏斗”法,反之用“倒漏斗”法。

即兴采访中可供选择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1.限制性提问:是……还是……

2.选择性提问:……好不好/是不是……

3.直接性提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4.婉转性提问:也许……/可能……/……是吗

5.假设性提问:如果……/假如……

6.祈使性提问:那就……/能不能……

7.反诘性提问:……不是吗/难道……/怎么……呢

8.商榷性提问:是不是(可不可以)……呢

9.推进性提问:步步为营,提问层层递进;

10.潜在性提问:陈述句形式,但隐含问意,期待回答。

三、用“情绪引力”打开“言”路

即兴采访者气度要自信而真诚,要善用“情绪引力”,以坦诚和热情感染对方,使对方很“自在”,让对方轻松地接受采访。采访初始,可迂回切入,以假设前提“诱”答。采访“触礁”要随即岔入其他问题;提问用语要简洁、点到为止;采访过程可运用语脉的“连动效应”扩大采访的扫描面,营造融洽的气氛。对方谈兴不浓,可用隐含前提的“错问”激发对方;也可随机改用平淡的交谈活跃气氛,用以过渡,然后适时切入正题。当对方说的时候可暂时不作插入,而把对方置于主角地位。对方大段表述以后,随即跟进作深化提问。

四、群体性采访要注意点面结合

群体性即兴采访,要有一条思路或构思提纲,凭借“质朴的直觉”即兴选择采访方式和采访对象。可以先用穿梭探询方式“扫描”发问,然后自然引入话题。深入话题时要区别对待,有的穷追不舍,有的放他一“码”;有的随机探入,有的将话锋转移,既切合主题,又开启、调动“子话题”。但要注意“子话题”的展开不可信马由缰,要即时巧妙地引入主话题。

五、硬性采访与软性采访

软性采访显示“淡入淡出”的格调,对于比较拘谨、性格内向的被采访者尤其适用。一般是先无拘无束地旁敲侧击、无所不谈,并随时渗入不使对方难堪的试探性追问,让对方渐渐适应采访的节奏,也使采访带有生活化色彩。有时可以将提问暂时“冻结”,这个采访空白包含悬疑,运用期待性沉默可能会引发对方更深入的表达。这样的采访可以体现纪实的美感。

硬性采访的首创者是美国ABC广播公司的山姆·唐纳尔逊(Sam Donaldson),人们称他是“一位高级调查员”、“一个粗暴的提问者”、“一个敢向总统公开发难的狙击手”……有人喜欢他,也有人讨厌他,但是他在电视新闻界的地位,谁也不能漠然视之。他硬性采访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屡屡仿效。

硬性采访节奏较快,常常渗透自己富有个性的思维。为了追寻答案,往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穷追不舍,不惜问得比较迫促,虽可能要冒被“顶”回去的风险,但如属并无恶意的直率也可能得到勉强的配合。硬性采访的提问方式应有些变化,不要一味逼问,应该既有直问、追问,也有曲问、补问和创设悬疑情境的趣问,也可以暗问……步步为营,一步一步深入下去。硬性采访经常运用“打断”,但也要注意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例话

华莱士的“硬性采访”

美国CBS《60分钟》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即兴采访气势咄咄逼人,刨根问底,精于将采访引向纵深。他的采访之道,一是提关键性的问题,二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比如他发现里根竞选总统时有意回避他的种族主义倾向,被他盯上了,在里根说到他的竞选班子时,华莱士马上发问:“里根先生,你的竞选班子里有多少黑人职员?”

里根愣了一下:“这个问题,我不能告诉你。”

华莱士激问:“你的这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

里根急了:“不对,我不能具体告诉你多少……我们有……”

华莱士:“你应该说清楚是白人还是黑人。”

里根:“哦,对,我的意思是我们有……我们有志愿者和职员。”

华莱士:“我的意思是竞选班子里的高级黑人职员。”

里根:“这个……我们这么来谈这件事情……”

华莱士打断:“我们不要绕圈子了。”

里根:“那好吧……”

华莱士:“很明显,你的竞选班子里没有黑人。”

里根:“不,我不这样认为,我的意思是不能……不能同意你说的。”

……

训练设计(36)

“现场采访”案例研究

1.请分析下面这位青年记者的采访为什么失败?

一次失败的即兴采访

我国女科学家修瑞娟教授研究人体微循环系统成就斐然,出国领奖、讲学归来,一位青年记者在机场对这位中年女科学家进行了即兴采访:

记者:请问,您毕业于哪一所大学?

科学家:啊,对不起,我没有进过大学,没有大学学历,我搞科学研究全是靠自学和求教名师。我以为,自学也能成才。

记者:(愣了一下)我听说您成果累累,成功完成了一个一个项目,请问,您现在研究的新课题是什么,能谈谈吗?

科学家:(笑)看来您并不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原来微循环的项目研究,目前,只在这个项目的某些课题上有了一些小小的突破,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有什么新项目、新课题,对不起。

记者:(想转移话题,缓和气氛)您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一定有一个支持您专心致力于科研的和睦家庭,请问,您有孩子吗?在哪儿读书?

科学家:您大概不太了解我,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所以一直独身至今。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

记者:(语塞)啊……对不起……

科学家:好吧,我工作也很忙,恕不奉陪了。

2.两位体育记者即兴采访的对比分析。

据报道,央视体育记者冬日娜经常在即兴采访时向田径运动员史冬鹏提出一些让他尴尬的问题。在2009年2月17日南京进行的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60米栏比赛赛后,战绩不佳的史冬鹏匆匆离开,给冬日娜一个“闭门羹”。

试分析,冬日娜下面对史冬鹏即兴采访的提问,存在什么问题?

*开赛前问史冬鹏:“你有没有信心得亚军?因为冠军已经是刘翔了。”

*赛后问史冬鹏:“刚才的比赛你尽力了吗?”

*“看得出来,今天这场比赛是按照决赛来跑的,是吧?”

*“你是不是在比赛前对自己特别有信心?”

*“你昨天的比赛是不是感觉非常完美?”

*“你觉得和刘翔在同一个时代是不是很悲哀?”

*“你比赛服的号码是441,4+4+1等于9,今天你又是在第9道,是不是这次9是你的幸运数字?”

*“全场观众给你的掌声和刘翔一样多,你作何感想?”

2008年美国NBA季后赛决赛,湖人队大比分战胜凯尔特队。女记者对著名球星科比的即兴采访只提了两个问题,请评价这两个提问。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比赛,您能说说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吗?

*上半场结束我们谈过攻防转换,下半场你们怎么运用这个战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