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11

第11章 B(8)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不得人心

【释义】形容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出处】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哥舒翰传》。唐玄宗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谋反,领兵十万,侵占中原一带。朝廷派封常清、高仙芝去征剿,但由于安享太平的时间太久,兵士们都缺乏操练,战斗能力很弱。结果,交战之后,一败再败,只得退守潼关。玄宗又召回因病在家休养的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抵挡来势汹汹的敌人。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是为除去奸贼杨国忠,实际是阴谋抢夺大唐江山,不得人心,所以应采取分化瓦解的对策,先不出战,待他内部离心离德(禄山虽窃河朔,而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彼自离心),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出城一举歼灭他。

可是玄宗听信了“叛军没有防备”的话,加上杨国忠见哥舒翰兵权在握,唯恐对自己不利,屡次奏请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玄宗一个接一个派出使者,责令哥舒翰开关御敌。哥舒翰万般无奈,只得领兵出关,结果大败,连他自己也不幸被俘。

不得要领

【释义】要:即腰,指衣腰;领: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引申为态度。指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即位初期,得知匈奴打败了月氏(yuè zhì)人,用月氏国王的头颅骨做成酒杯来喝酒,并把月氏人赶出了他们的领地,因此月氏人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汉武帝决定联合月氏人一同消灭匈奴。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郎官张骞自告奋勇出使月氏,汉武帝应允了。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领地时不幸被抓住,匈奴单于把张骞扣留了十多年。张骞在这儿也有了妻室、儿子,但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权杖。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一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路上先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到张骞后非常高兴,不仅厚待张骞一行,还派出向导和翻译,将他们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国王又派人将他们送到了月氏。原来,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西迁到了这里,改称为大月氏。现在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在大夏定居了下来。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人民生活安定,太平无事,不想再找匈奴报复了。

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到月氏对与汉朝共同抗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释义】越:逾越;雷池: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南,古时积水成池,故称“雷池”,这里借指一定的界线。形容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活动,不敢越出一步。也可比喻言行谨慎,只按陈规办事。

【出处】晋·庾亮《报温峤书》。庾亮,字元规,在东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都担任过重要职务。元帝时,庾亮由于参与平定华轶叛乱有功,被封为都亭侯,转参丞相军事掌书记,后升任中书郎,并在东宫为太子讲解经义。

明帝即位后,任命庾亮为中书监,后又因平乱有功、军功卓著而被加封开国公。明帝驾崩后,庾亮任中书令,主掌朝政。他为了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强防务。

温峤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报告。他想设计诱骗苏峻离开历阳,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做大司农,然后将其捕杀。大臣们都以为这办法不妥,温峤也写信给庾亮劝阻,但庾亮不听。结果,苏峻看出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造起反来,发兵攻向京都。

温峤得知苏峻反叛,打算带领部下从水路进入建康,护卫都城。庾亮却写信给温峤说:“我担心西方边境的敌人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可是,庾亮低估了苏峻的实力。他领军迎战,被叛军杀得大败,京都也失陷了。心怀内疚的庾亮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请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叛军决一死战。苏峻派了一万步兵,从四面包围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两千人,渐渐支持不住。庾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挥刀猛冲。晋军受到激励,愈战愈勇,终于杀退了叛军。庾亮见叛军败退,大喝一声,率晋军冲出营垒,紧紧追击,斩杀数百名敌人,获得大胜。后来,庾亮、温峤等人集结天下兵力,终于杀掉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不寒而栗

【释义】寒:寒冷;栗:颤抖。不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西汉武帝时期,山西有个叫义纵的人,由于家里贫穷,十几岁时便跟着同乡当了强盗。义纵的姐姐义姁医术十分高超,治好了太后的怪病,太后很感激她,便让武帝给她弟弟义纵一个官职。于是武帝派义纵到上党郡的一个县里去做县令。义纵没有辜负太后的一片苦心,他不畏权势,到任时间不长,便把全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政绩突出,汉武帝对他十分赏识,便把他调回长安任长安县令。

当时的长安城内,有两个横行霸道的不法之徒。因为是太后的外孙,所以历任的长安县令拿他们都没办法,只能听任其胡作非为。义纵到任不久,不讲情面,便对他们进行了惩处,使得长安城中大小无赖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汉武帝看到义纵胆识超群,精明干练,特别是执法严明,不畏权势,便将他调任河内都尉,掌管一郡的司法。在河内郡,有一姓穰的豪强人家,骄横跋扈,鱼肉乡里,简直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义纵到任后,立即查明穰家的罪恶事实,将穰家满门抄斩,为地方除了一害,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义纵很快又升任南阳太守。南阳城有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叫宁成,他贪婪无比,雁过拔毛,出入关口的人们对他又气又恨,都说:“宁遇猛虎,莫遇宁成。”义纵对宁成的罪恶早有耳闻,到南阳不久,便明察暗访掌握了他的犯罪证据,毫不客气地治了宁成的罪,并没收了他贪污的全部财产。

后来,汉武帝又令义纵出任定襄太守。当时的定襄郡治安非常混乱,抢劫案屡屡发生。义纵一来到定襄郡,便将监狱中重罪轻判和私自去掉镣铐的罪犯两百余人全部改判死罪,同时将那些私自来探监的犯人家属两百多人也抓了起来,说他们想为犯人开脱罪行,因此要一并处死。一天时间内,杀死了四百多人。此事传开,定襄郡为之震惊,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尽管当时天气尚暖,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感到心惊胆战,浑身发冷(其后郡中不寒而栗)。义纵的果断措施使犯罪分子深感畏惧,社会秩序从此安定了下来。

尽管义纵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但也存在着滥杀无辜的问题。所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将其归入“酷吏”中。

不合时宜

【释义】合:适合;时宜:当时的风气、需要或社会趋向。形容不合时代的要求。

【出处】汉·班固《汉书·哀帝纪》。汉成帝的养子刘欣二十岁时即位做了皇帝,世称汉哀帝,年号建平。汉哀帝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又得病去世。于是,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等人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没能生养皇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不这样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汉哀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用的滴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可是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依旧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发现他们实际上是一个骗子集团,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的(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也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教而诛

【释义】诛:重的刑罚,即杀人。对人事先不加管教,此人一旦犯了错就严加惩处。

【出处】《论语·尧曰》。孔子有个弟子,名叫颛孙师,字子张。有一次他问孔子:“怎么样才可以治理好国家的政事?”

孔子说:“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子张又问:“五种美德是哪五种呢?”

孔子说:“君子给人们以好处,而自己却没什么耗费;让百姓劳作,百姓却不怨恨;自己的欲望仅限于仁义,别人不能说是贪婪;安逸持重却不骄傲;威严但不凶猛。”

子张又问:“那四种恶政又是些什么呢?”

孔子说:“不加以教育,一犯错就杀人,这叫虐(不教而杀谓之虐);平时不督促到时候就要成绩,这叫暴;开始懈怠,又突然限定期限,这叫贼;给别人财物,出手又悭吝,这就叫小家子气。这就是我说的四种恶政!”

“不教而杀”后演化为“不教而诛”这个成语。

不拘小节

【释义】拘:拘泥;小节:无关原则的生活琐事。不拘束于细小而无关大体的事,不注意日常小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延传》。东汉时,陈留人虞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能将千斤的大鼎扛在肩上奔走如飞,邻居们把他看成天神下凡。虞延年轻时在家乡当亭长。当时,地方上有个大户人家,与王莽宠幸的魏贵人沾亲带故,家奴们仗势在乡里横行霸道。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后因为这件事导致他很长时间不得提升。

王莽垮台,刘秀称帝,虞延任细阳县县令。那时候,人们特别重视伏天和腊月两个节令,在这期间,人们祭祀祖先,探亲访友。虞延在伏、腊之际,都会法外施仁,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个犯人回家期间生了病,为了不误时限,特雇了一辆车赶回监狱,刚回到监狱就咽气死了。虞延认为他很守信用,便亲自带人将他埋葬在城外,这件事使犯人的家属和百姓十分感动。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富宗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富宗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宰相时,连一件像样的皮大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宰相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织品。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可您却处处这样浪费,可要留意了。”

富宗却不听虞延的劝言,照样我行我素。虞延见富宗执迷不悟,料到他早晚会出事,便立即辞职回乡。不久,富宗便因奢侈过度而被人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临刑前,富宗想起了过去虞延的好言相劝,追悔莫及地叹息道:“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虞功曹的话,不然何至有今天的杀身之祸!”有人将富宗的这些话向刘秀做了汇报,刘秀便对虞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东巡路过昭陵,召见虞延。当时虞延正任督邮一职。刘秀见虞延进退从容,仪表堂堂,又彬彬有礼,尤其当问及祭祀的事情及昭陵的树木品种和数量时,虞延均对答如流,如数家珍。刘秀非常满意。

可是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侍御史一百鞭子。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

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当时传为美谈。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不拘一格

【释义】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或不为某种风格、样式所限制。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二五)。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爱写诗,二十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同时,他的诗词中还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龚自珍二十七岁中举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二十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于是,四十八岁时,他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