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12

第12章 B(9)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说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欣然应允,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的“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但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流传至今。同时,此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出了在黑暗腐败的清王朝专治统治的高压下,黑暗的恶势力一统天下,一切正直人士惨遭迫害,全国政治空气压抑沉闷,无人敢发表正义言论的现状。

不堪回首

【释义】表示对重大人事变迁的感慨。

【出处】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词。南唐李后主李煜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书画都很精通。他从小在宫中长大,生活奢华,所以作品中也大多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史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虽然北方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还是只求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成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可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这年冬天,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李煜穿戴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封他一个带有侮辱性质的“违命侯”的名号,软禁在城里。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生活更是让他觉得备受煎熬,心情十分抑郁。不久宋太祖驾崩,宋太宗继位,又封李煜为陇西郡公。虽然名号没有侮辱性质了,但对他却仍然十分猜忌。有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留恋故国非常忌恨。后来,李煜又写了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也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忍无可忍,派人将他毒死了。

不可多得

【释义】得:获得。形容非常稀少难得。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东汉末年,有人叫祢衡的人,博学多才,善于论辩,只是相当自傲。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特地写了《荐祢衡表》一文,把他推荐给汉献帝。此荐表中便有“不可多得”之语。

当时朝中大权尽由曹操掌控,于是汉献帝便把荐表给了曹操,让他拿主意。曹操召来祢衡问话,但祢衡瞧不起曹操,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曹操故意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不料,祢衡竟利用这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结果,受辱的反倒是曹操。曹操本想杀祢衡,但又怕留下坏名声,于是,想出借刀杀人的一计,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可是,刘表却把祢衡奉为上宾。但日子久了,刘表无法忍受他的骄傲态度,便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书记。

黄祖的长子黄射也是个官吏。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奋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才学很高,记忆力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性格却最终带来杀身之祸。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过了一会儿,黄祖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过火,急得赤着脚上岸去救,但已经迟了一步。当时祢衡才二十五岁。

不可救药

【释义】药:治疗。指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程度。比喻人或事情坏到无法挽救的程度。

【出处】《诗经·大雅·板》。西周末期,统治者昏庸腐败,骄奢残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周厉王姬胡即位后,更是变本加厉地压迫百姓,不仅霸占山林水泽,不许百姓渔猎,还派人时刻监视百姓的言谈举止,稍有不满便大肆杀伐。其所作所为令举国上下义愤填膺,连朝廷的大臣们也常常私下发泄对厉王的怨愤。老臣凡伯忠心耿耿,为人刚正不阿。他看到朝政混乱,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真是痛心疾首,多次向厉王提出告诫,劝他以百姓为重,施行仁德之政。但厉王听了却毫不在意。退朝后,还将凡伯的话说给自己的亲信们听,亲信们马上说:“凡伯是老糊涂了,喜欢小题大做,大王不必理他。”

第二天,当凡伯与文武百官朝见厉王时,厉王的亲信便对凡伯进行嘲笑和讥讽。凡伯无法忍受那种污蔑式的攻击,愤怒之下写出一首诗,对那些以厉王亲信自居,只会拍厉王马屁者进行严正警告,诗的大意是这样的:“上天正在肆虐横行,不要盲目乐观和欢喜。我虽然年纪大了却是忠心一片,绝没有到那种说昏话的程度,你们这些飞扬跋扈的小子们不该嘲笑我,要知道,你们的坏事做得太多了,已经无法挽救了(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果然,如凡伯所说,公元前842年,西周发生了平民暴动,从此国家分崩离析,周王室就此衰落。

不可同日而语

【释义】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无法比较。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是主张“合纵”的,建议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为了说服赵国国君采纳他的主张,苏秦亲自来到了赵国。

赵王比较年轻,继位时间不长,他很想听听苏秦的主张,就热情地接待了他。赵王说:“寡人很想听听先生教诲,现在什么事是赵国最主要的大事?”

苏秦答道:“臣以为人民安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工作。人民安定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的安全,而国泰民安的根本,又在于选择盟友。如今列国纷争,诸侯并立,选择朋友得当,国家就安全,人民就安定。否则,情况就会相反,无法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安康。”

赵王问:“怎样选择合适的盟友呢?”

苏秦答道:“假如国君与秦国交好,秦国就会侵犯韩国、魏国,之后,必然要进一步获取山东的土地。如果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赵国和秦国必然在邯郸交战。这对赵国十分不利,这也是国君需要考虑的事啊。”

赵王问:“如何才能解除这种忧患呢?”

苏秦回答:“要解除这种忧患,首先必须制约秦国。现在的形势,山东的几国没有能胜过赵国的。贵国疆域有两千多里,军队数十万,战车几千辆,战马几万匹,粮食够吃十年。贵国西有常山,南有黄河、漳水,东有清河,北邻燕国。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但一直不敢进攻,是怕韩、魏两国从后面攻击之。所以韩、魏是赵国的屏障。可一旦秦国占领韩、魏,赵国就大祸临头了。臣考察过天下的版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六国组成一体,同心协力共御秦国,秦国就不敢再侵犯别国了。”

赵王听了很感兴趣,说:“愿先生讲得更详细些。”

苏秦微笑着说:“六国联合在一起缔结盟约,互为攻守,秦国就无计可施了。如果秦国进攻楚国,齐、魏两国出精锐部队帮助楚国,韩国断绝秦国粮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水攻秦,燕国守卫常山之北。如果秦国进攻韩、魏,楚国就断绝秦国后路,齐国出精兵帮助韩、魏两国,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守卫云中。如果秦国攻齐国,楚国断其后路,韩国守卫城皋,魏国堵塞河内之道,赵国渡过黄河、津水和博关,燕国出精兵助齐。如果秦国攻燕国,赵国守常山,楚国驻军武关,齐国渡渤海,韩、魏两国出精兵助燕。秦国如果进攻赵国,韩国驻军宜阳,楚国驻军武关,魏国驻军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出精兵助赵。那么秦国无论攻击哪个国都要失败。六国合纵相亲,秦国惧怕,必然不敢出函谷关了。君王,打败敌国和被敌国打败,别人做自己的臣子和自己当别人的臣子,这两种境遇可不能够放在一起相比呀(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请君王三思!”

赵王很赞同苏秦的意见,便封他为武安君,给他一百辆车,二万两黄金,一百双白璧和许多精美绸缎,派他去说服其他国家。

后人就从苏秦的说辞中演变出“不可同日而语”这句成语,用来说明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不伦不类

【释义】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富有心计的薛宝钗把哥哥从江南带回的一些土产和小玩意,分成许多份,分送给贾府的姊妹们,同时,就连贾环那里她也送了一份。

贾环的母亲赵姨娘见宝钗送给贾环东西,心里十分喜欢,想起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就想趁机到王夫人那里买个好,于是跑进王夫人的房子,满脸堆笑地说:“你瞧,这物件是宝姑娘送给环哥的,难为宝姑娘想得多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闺女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重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哩!”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她的来意,又见她说的话不像这一类,又不像那一类(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很没规矩,心中讨厌,但面子上又不能不理她,就冷淡地说:“你只管收了去拿给环哥玩罢。”

赵姨娘本来是来讨好的,却碰了一鼻子灰,只得讪讪地回到自己房中。而“不伦不类”也从此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

不名一钱

【释义】名:占有。不占有一文钱。形容极端贫穷。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刘恒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往天上飞,可费尽力气,还是飞不上去。这时来了一个戴黄帽的年轻人从背后轻轻一推,便将自己推上了天。回头一看,这个人的衣服是反穿着的,身后还结着一条衣带。

梦醒之后,汉文帝将梦中推他上天的人的衣着打扮牢牢记住,时时暗中察访。后来,真的找到一个叫邓通的船夫,穿衣的颜色和结带的方式与梦中人一模一样,甚至容貌都十分相似。汉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带邓通进宫,赐钱数十万。

邓通本来除了行船别无所长,现在也只会巴结奉承来换取皇帝的欢心。当时,官员们每五日休假一天,邓通官至上大夫,却常常放弃休假,在宫中陪伴皇帝,为此更加受到文帝宠信。

后来,文帝背上生了一种恶疮,医生称之为痈,经常流脓,腥臭难闻,弄得文帝苦不堪言。邓通却常常用口吸吮文帝背痈流出的脓血。每次吸尽脓血后,文帝的疼痛都得到不少缓解。

有一次,文帝问邓通:“你看,天下谁最爱我?”邓通回答道:“当然是太子了。”

太子刘启进宫探望文帝病情,偏巧邓通不在,文帝觉得背痈很疼,便让太子为他吸吮脓血。太子脸上流露出为难的神色,文帝为此很不高兴。后来刘启听说邓通经常这样做,心中大为不满,痛恨邓通的低微,并将文帝对他的不满完全归结于邓通。

有一天,文帝命人给邓通相面。相士预言,邓通将来会穷饿而死。文帝认为相士胡说八道,恼怒地说:“我是皇帝,倒要看看什么人能让邓通受穷!”

于是文帝将蜀中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特别批准邓通个人铸钱。很快邓通所铸的钱流行天下,自此,邓通富可敌国。

好景不长,文帝死后,太子刘启一继位,马上就免去了邓通所有的官职。随后,朝臣们也纷纷劾奏邓通贪污公款。于是,景帝下诏将邓通的非法收入全部没收。他的家产被全部充公之后,还欠朝廷一笔巨款,于是连公主赐予的金簪等物也一起被当做赃物抄没入宫。邓通马上由全国首富变成了没有一枚铜钱的穷光蛋。

邓通衣食无着,只好到亲友家寄食,穷困潦倒。公主得知后经常派人赠送金钱,不料却被时时监督邓通的官吏没收,最终邓通因冻饿而死。

不念旧恶

【释义】念:记住;恶:仇怨。形容人心胸宽广,不记旧日的仇怨。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张济死后,他的军队就由侄子张绣统领。不久,张绣投降了曹操,后来却又叛变,并且射伤了曹操的右臂,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张绣投奔了刘表,和曹操打了好几仗。可是三年后,当张绣再次带兵投降时,曹操不仅没有杀他为长子报仇,反而给他封了侯。

魏钟早年经曹操举荐为“孝廉”,在兖州叛变。当时,曹操以为别人都背叛了,魏钟也不应该叛变。后来,听说魏钟为保命而叛逃了,气得骂:“魏钟,只要不逃到南粤、北胡,我一定不放过你!”可是后来真的活捉魏钟后,曹操又爱惜他是个人才,亲自替魏钟松绑,还封他为河内太守,管理黄河以北地区。

还有藏霸、孙观、吴敬等人,早先追随吕布与曹操为敌。吕布兵败身亡后,藏霸等被俘,曹操都对他们很好,把徐州、青州沿海的土地划给他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