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21

第21章 C(6)

诸葛亮有了指挥权,便开始发号施令:令关羽带一千人,去博望坡左边的像山埋伏,曹军来时放过不打,见南面起火再出兵截杀,切断曹军粮草;令张飞领一千人,埋伏在坡右边的山林,望见火起,就向博望城方向猛攻,务必把曹军大本营的粮草全部烧掉;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士卒,备齐放火用具,在博望坡后山谷两翼等候,待曹军的一半进到山谷,立即放火点燃芦苇;令赵云做前锋正面迎击曹军,但只准败不准胜,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又请刘备亲率一支精兵,在博望坡下驻扎,敌军到时就弃营而退,看见火起时再回军掩杀。

号令完毕,诸葛亮走下点将台,众将疑惑不解。张飞说:“把我们都派出去了,军师你干什么呢?”诸葛亮笑道:“我在大营为各位准备庆功酒!”张飞听了,愤愤不平,正想说什么,关羽劝道:“三弟,咱们姑且照他的计谋行事,若打不赢,回来再跟他算账不迟!”于是,众将遵令而行,结果大败曹军。

这就是诸葛亮出山后指挥的第一个漂亮仗,后人从中提炼出“初出茅庐”的成语。

初生之犊不畏虎

【释义】犊:小牛。刚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原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缺少经验。现比喻青年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东汉末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接着,他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兵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部将曹仁领兵抵抗,被关羽部将廖化、关平打败。曹操接到战报,又派大将于禁和先锋庞德统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庞德率领先锋部队来到樊城,为了表示与关羽决一死战的决心,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两军对阵,庞德耀武扬威,指名道姓要关羽出战。关羽欣然出阵,与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回到营寨,对众将说:“初生之犊不畏虎,我看庞德年轻气盛,只可以用计胜他,不可凭恃武力取胜啊!”

这时正是秋季,樊城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围于大水之中。关羽便派人堵住水口,等到江水暴涨,扒开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汹涌而下,淹没了于禁率领的七支人马。关羽又命令将士登上预先造好的船筏,向敌军发起猛攻。庞德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从早晨一直战斗到中午,最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杀。

垂帘听政

【释义】指太后或皇后临朝管理国家大事。用垂下的帘子隔开朝堂,听取官员的意见。

【出处】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高宗纪下》。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经常不能上朝理事,时间一长,奏章堆积如山,国事一团乱麻。

皇后武则天机敏过人,办事果决,她觉得国事不能没人处理,于是亲自批阅奏章,朝廷内外,事无巨细,都由她作出决断。

当时有一个曾担任过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的上官仪,一向被武则天的憎恶,麟德年间又被人告发与早已废黜的太子忠通谋。武则天发现告发上官仪的奏章后,毫不手软,立即降诏将上官仪打入天牢,籍没了他的全部家产,并最终将他折磨致死。

上官仪之死,也就为武则天临朝听政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此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总是在御座后垂挂的帘子内端坐着,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她参与处理。朝廷内外都把武则天和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春风得意

【释义】得意:称心如意。原形容科举及第时心情畅快。现用以形容获得成功或事业顺畅时的心满意足、扬扬得意的样子。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五言古诗的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孟郊。

这首诗语言朴素,但其中却蕴含了十分深厚的动人情感。它既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又是孟郊诗中的上乘之作,所以流传甚广,为当时和后代人喜欢。

但孟郊性格孤僻,很少交往,年轻时曾隐居在嵩山。大诗人韩愈对孟郊非常赏识,多次劝他出山应试,求取功名,为国家和百姓出力。但孟郊却说:“我的性格不适宜做官,一旦作了官只怕处理不好与上司的关系,此外我也不善于处理那些政务。”韩愈劝他说:“我的性格也很耿直,这不是应试的障碍。至于做什么官,以你的文才满可以当翰林学士。还是做官为好,大丈夫哪有老死深山,不为国家效力的呢!”

孟郊经不住韩愈的再三劝说,打点行装,赶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也许是久居深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运气不佳,孟郊接连考了两次都没能考取功名。这两次时间可不短,一次五年,转眼间十年就过去了。

在这十年间,孟郊功名没有求成,但一直住在京城长安。他不能以别的手段去谋生,只有靠朋友们的接济过活,生活的困顿、艰辛就可想而知了。而直到五十岁时,孟郊才终于考取了进士。他欣喜无比,挥笔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昔时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的情感溢于言表:过去的困苦生活再不值得提起了,只有今天才觉得感情如潮水一般奔流无际。迎着快乐的春风,跨上飞奔的骏马,一天就将长安城的美景,全都收入眼中了。

“春风得意”后人多用于形容做事顺利时的喜悦及兴奋之情。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释义】比喻帮助了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春秋时,梁国相国孟简子因罪逃亡到齐国,齐国相国管仲亲自出迎。当管仲看到孟简子时,不禁大吃一惊:他一身破破烂烂,满面灰尘;跟随他的仅有三人!

管仲问道:“你在梁国做宰相时,门下的食客难道仅有三人吗?”

孟简子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岂止三人,共有三千多人。”管仲一时困惑起来,不解地说:“今天随你出逃的却是这三人,唉,他们为何不愿离开你呢?”

孟简子回头望了望跟在身后的三人,一个一个地指着说:“这一个,他父亲死后,无钱安葬,我就替他安葬了;这一个,是他母亲死了,也是无钱安葬,我替他安葬了;这一个,是他哥哥被抓进监狱,我知道后,设法把他哥哥从监狱中解救出来。我做宰相时,就做了这点好事,所以,他们才跟来。”

管仲听后,感慨万分,想起自己在齐国变法革新,虽然使齐国强盛起来,但却得罪了不少的人。他把孟简子安顿好后,就乘车返回家里。在路上,他自言自语地说:“看到孟简子,我想到了我的今后。唉,来日我一定比他还穷困!我不能像春风那样,轻轻地吹拂每一个人;也不能像夏雨那样,滋润着每一个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来日,我一定穷困!”

唇亡齿寒

【释义】嘴唇失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想吞并虢国,但两国之间隔有虞国,它是晋国伐虢的必之经路。晋献公打算向虞国借路,又担心虞国会拒绝,便向大夫荀息问计。

荀息说:“虞国的国君是个贪财的人物,我们可以将最好的名马和宝玉送一些给他,作为借路的礼物。这样他一定会答应我们的借路请求。”

晋献公听了荀息的话,不无担忧地说:“宝玉只有一块,骏马只有一匹,这些都是我最心爱之物。如果虞国收了我们的东西,又不肯借路给我们,那我们可怎么办?”

荀息说:“作为国君,他绝不会这么做。只要他收下礼物,肯定会借路。只要他肯借路,您送给他的宝玉和骏马不过是暂时由他保管观赏而已。就如同将宝玉由室内放到室外,骏马由圈里牵出圈外放养一样。等我们先灭掉虢国,回兵之时,顺路将虞国一灭,两样宝物还是照样归您。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晋献公听了荀息的话,茅塞顿开,立即派人携带礼物前往虞国借路。

虞国国君见到光彩夺目的宝玉、神形俱佳的骏马,心中大喜,极爽快地答应了晋国借路的要求。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国国君说:“晋国是个大国,它绝不会轻易送礼物给我们。俗话说‘无故接受别人的礼物是件不吉利的事情’。”说到这里,宫之奇看了看虞国国君,接着说道:“虢国与我们一向友好,关系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牙齿脱落了,嘴唇就凹陷不见;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齿落唇凹,唇亡齿寒)。两国必须相互照应,谁也离不开谁。虢国与虞国都是小国,所以至今没有被吞并,原因就在于两国互为唇齿,互相支持。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必亡无疑。虢国早晨被灭掉,等不到晚上,我们虞国也就不存在了。大王,您怎么能贪图这两件用处不大的宝物而放弃两个国家呢!”

虞国国君却鬼迷心窍,不听他的劝告。晋军借道成功后,迅速地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时,顺便也将虞国占为己有,让这两个小国在地图上永远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