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22

第22章 C(7)

随后,荀息派人寻来宝玉与骏马,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晋献公。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两个成语。

绰绰有余

【释义】绰绰:宽裕的样子;裕:饶,富足。形容才智或金钱财物充裕。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齐国大夫蚳蛙担任谏官。一天,孟子去见蚳蛙,对他说:“你做了几个月谏官,却始终没有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蚳蛙知道齐王的脾气很不好,怕说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劝谏,现在经孟子这么一说,才感到自己没尽到职责。于是,他向齐王辞去了谏官。

这件事让齐国人知道了,纷纷议论说:“孟子替蚳蛙考虑得不错,但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呢?他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他却厚着脸皮不走,这难道不是嫉妒吗?”

有人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听人说,一个有官职的人,如果没尽到职责,就应该辞官;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未被采纳,也应该离去。而我呢?既无官职,又无进言的责任,我的进退岂不是绰绰有余吗(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有余裕哉)?”

此地无银三百两

【释义】传说古时有人把银子埋在地下,上面却竖起一块牌子,上写“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真相,但因手法拙劣,反而将真相让人知晓了。

【出处】民间传说。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康平村。村里住着个瓦匠,名叫张三,长得憨头憨脑的。和张三住隔壁的是个种地农民,名叫王二,眉宇间透着一股傻气。

张三在外打工好多年,好不容易挣了三百两银子。回村后,村人都当他是“衣锦还乡”,说他发了大财。张三为此却很苦恼,担心有人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银子偷去。于是,他决定把银子妥善地藏起来,以备来日建房之用。可是,藏在哪儿最保险呢?

张三想了好久,先把银子用纸裹了,小心地藏在一只小箱子里,又在箱子外边加了两把大锁。锁好箱子,张三又觉得这个办法不妥当,心想:万一小偷把箱子扛走,上两把锁又有什么用呢,木箱还不是一劈就开?他越想越不放心,在屋子里来回乱走,总觉得屋子找不到藏银子的好地方。最后,张三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个满意的主意:他悄悄地溜出门,趁着夜深人静,在房后墙脚下挖了一个坑,然后把银子埋在坑里。可是,他仍然不放心:万一别人怀疑这个地方埋了银子,再来挖怎么办?他蹲在那里左思右想,又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忙跑回屋去,展纸弄墨,在纸上写下了七个醒目的大字:“此地无银三百两”。然后将纸贴在坑上方的墙上。“嘿,这下万无一失了。”张三搓搓手,放心地回屋睡觉去了。

隔壁的王二,心术不正。他知道张三在外发了大财,就一直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把张三埋银子的过程看得清清楚楚。等张三睡熟以后,他就去屋后把银子挖出来偷走了。

王二捧着银子,心里乐开了花。却又害怕张三怀疑自己偷了银子,就“灵机”一动,也在埋银子那个地方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依然是七个醒目的大字:“隔壁王二不曾偷”。

此可忍,孰不可忍

【释义】指这事(人)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解系传》。晋朝时,济南的解系曾担任过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

一年,适逢氐、羌叛乱,朝廷命令解系与征西将军赵王司马伦一起前去征讨。司马伦当时特别信任一个名叫孙秀的奸邪小人。此人在军中横行霸道,寻找各种机会打击解系,朝廷为了防止内部摩擦,便调回了司马伦。

解系深知孙秀是个祸害,便上表皇帝,主张杀掉孙秀,可是没被获准。后来,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则在皇上面前说了解系不少坏话,皇帝听信谗言,不辨忠奸,把解系削职为民了。

司马伦和孙秀对解系却仍然耿耿于怀,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来找个机会抓了解系。梁王司马肜知道解系的冤情,于是上奏皇帝,想营救他。

赵王司马伦听说后,十分生气,说:“我在水中见蟹,尚且厌恶它,何况解系是那样地看不起我!如果这个人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梁王力争,未能奏效。解系被投入井中淹死,妻子、儿女也都被杀害。

从善如流

【释义】听从高明的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春秋时,一次楚军攻打郑国,盟国晋国见郑国抵挡不住,就派栾书率领大军去救援郑国。楚军见晋军来势勇猛,就退兵回国了。栾书便领兵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楚国忙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率领申县、息县军队,前往救援。

栾书准备出战,知庄子等三人劝道:“楚军退而复返,很难对付。如果我们打胜,只不过是打败了楚国两县的军队,不足为荣;如果打败,那就耻辱极了,因此不能打。”

栾书听了,便准备收兵。可又有人说:“元帅卿佐共有十一人,只有三人不主张打,可见主张打的人占多数。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办事呢?”

栾书回道:“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位是晋国的贤人,他们的建议正确,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我应当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他下令退兵。过了两年,栾书趁楚国不备,再次出兵攻打蔡国、沈国,结果很快取得了胜利。

《左传》中有一句赞扬栾书的话:“从善如流,宜哉!”成语“从善如流”即由此而来。

摧枯拉朽

【释义】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木。摧毁枯草,折断朽木。比喻腐朽势力或陈旧事物非常容易被破坏掉。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甘卓传》。东晋永昌元年,镇东大将军王敦兴兵反叛朝廷。起兵时,王敦曾劝说当时的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同往。甘卓迫于王敦的淫威答应下来,但到了出发那天,甘卓却没有到,只派了一个名叫孙双的参军到武昌来,反劝王敦不要反叛。王敦故作惊讶,对孙双说:“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论的意思吗?此番发兵,只是去清除皇帝周围的坏人,绝无他意。”孙双回禀甘卓,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

这时,湘州刺史司马承派主簿邓骞来到襄阳,动员甘卓忠于朝廷,讨伐王敦。甘卓的另一个参军李梁极力奉劝甘卓伺机而动:如果王敦取胜,他必将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胜,朝廷也会重用甘卓,让他起兵平乱。这样,无论哪一方取胜,甘卓都没有亏吃,只会得到好处,因此不能轻易兴兵决战。

邓骞反驳李梁,指出如果甘卓脚踩两只船,必招祸患。邓骞分析说:“王敦兵马不过万余,守卫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军队二倍于敌,进军武昌定能取胜。”

邓骞又说:“逆流而上的敌人,奋力划船以保不翻船还来不及呢。将军您进军武昌就像毁灭枯草,折断烂木头一样轻而易举(溯流之众,势不自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可是甘卓仍然犹豫不决。

结果王敦挥师东下,见甘卓不来响应,又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进一步劝说甘卓起兵。不料乐道融并无反叛之意,反而劝甘卓起兵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了决心,调兵遣将,攻打王敦占据的石头城。王敦得知甘卓率军前来讨伐,惊恐万状,急派甘卓的侄儿面见叔父,请求和好。都尉秦康劝说甘卓忠于朝廷,切莫姑息养奸。但是,甘卓年老多疑,优柔寡断,不听秦康的正确意见,竟然回师襄阳了。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人与王敦勾结,将甘卓暗害。

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王敦,结果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反被王敦暗算。

厝火积薪

【释义】厝:放置的意思。把火放在柴堆中。比喻隐藏很大危险。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贾谊,年轻时以文才闻名于世。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进京城做官。后来被任命为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很受文帝宠爱,又爱好读书,贾谊便在各方面辅导他。

当时,北方的匈奴不时地侵扰边境。并且,天下刚刚安定,制度还很不完备。诸侯王也常常自比天子,占地超过规定的范围,有的甚至还发动叛乱,直接威胁着朝廷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贾谊多次上疏,提出改革政事,建立制度的建议。其中最有名的是《陈政事疏》,也叫《治安策》。他写道:“现在一些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太平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有条理了。臣以为并非如此。说这些话的不是愚蠢的人,便是奉承之徒,他们都不是讲求实际、真正懂得治和乱的人。当前的形势,就好比把火放在堆积的干柴之下,而自己则躺在干柴上面,因为火还没有燃起,就说很太平(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目前的时势不正如此吗——本末倒置,上下割裂,制度混乱,毫无条理,怎么可说是太平呢?”

在叙述了当前的危急形势后,贾谊又举出目前存在的九大问题,进谏汉文帝要抓住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革。后来,朝廷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对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