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24

第24章 D(2)

而石厚的父亲石碏却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本来就对州吁弑君自立的行为万分愤慨,但自己又无法加以制止,一气之下只好辞官回家。回到家,他每天思考对付州吁的办法。

这一天,他看儿子石厚回来,便询问京城最近的情况。石厚向他转达了州吁的意思。石碏脑子一转,马上想出了惩处州吁的办法,他对石厚说:“现在国人对州吁大为不满,是因为他的地位没有得到合法的承认。但是,只要周天子承认州吁为卫国的国君,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石厚说:“周天子是不会承认州吁为卫国国君的。我们怎么办呢?”

石碏见通过石厚能实现自己的打算,便对石厚说:“陈桓公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你不妨与州吁一道去请陈桓公帮忙,只要他不拒绝你们,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石厚听了父亲的话,认为这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便赶紧去向州吁报告。州吁听了十分满意,立即为石厚备下厚礼,作好去陈国贿赂的准备。

再说石碏,等石厚走后,他立即给陈桓公写了一封信,派人骑快马连夜送去。在信中,石碏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弑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并历数州吁当权后的种种不义行径。最后,他建议陈桓公,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时,将他们拿下处斩,为卫国除害。

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陈国,刚一入境便被陈桓公捉了起来,并派人通知卫国。卫国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宣布州吁的罪行,立即明正典刑。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准备免去他的死刑,从轻惩处。石碏却不同意。他说:“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世上永是后患。”便命令家臣赶到陈国将石厚就地正法了。于是便有了“石碏真是大义灭亲”之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呆若木鸡

【释义】呆得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惊讶、恐惧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周宣王姬静是中国周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宫里养了很多斗鸡,他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一只勇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此总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驯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镐京,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作为培训对象。在关进屋子驯鸡之前,他请宣王不要随便让人干扰他。

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问纪渻子训鸡的情况。纪渻子说:“它还非常骄傲恃气。”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听到声音,或看到什么影像,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又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把纪渻子召来亲自问他,纪渻子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宣王却不以为然,说:“怒视而盛气,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纪渻子笑了笑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跑来对宣王说:“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只好回头跑掉。”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这原本是个富有内涵的褒义词,后逐渐演化成了贬义。

代人捉刀

【释义】捉刀:代别人写文章。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三国时期,曹操部下有一个叫崔琰的武官,生得相貌俊美、仪表堂堂。他胸前的长须,飘飘洒洒,更显得威武不凡。曹操认为自己的相貌远不如他。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要见曹操,曹操为了让外国使者见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为接见。接见时,崔琰穿戴了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却佩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崔琰的座位旁,装作侍卫的样子,从旁边观察匈奴使者的态度。

接见过后,曹操还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便派人去打听:“你看我们的魏王怎么样?”使者说:“魏王固然仪表出众,可是那个在一旁的捉刀人,才真正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曹操听了以后,马上派人追杀这个使者。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称代人作文为“捉刀”。例如请人代写文章,就叫“请人捉刀”;替人作文的人,就叫“捉刀人”。

待价而沽

【释义】待:等待;沽:卖。等待高价才出卖。指等待有赏识人才的人出来,才为他出力效劳。也比喻某件物品要有个好价钱才肯出售。

【出处】《论语·子罕》。孔子的一生当中,曾多次去游说许多国家,但都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有时难免大发牢骚。但他并不灰心,总希望有机会能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天,他的弟子子贡以一块美玉为例,问孔子是把它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成语“待价而沽”即由此概括而来。

箪食壶浆

【释义】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食物;浆:汤。用箪装了食物,用壶装了水来,迎接军队。形容人民犒劳正义得胜的军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战国时期,齐国攻打燕国,取得胜利。

齐宣王问孟子:“当初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也有人劝我一定要去吞并。如今我想,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五十天就打下来了,这一定是天意吧。”

孟子回答:“如果吞并它,燕国的老百姓会感到很高兴,那么就要吞并它。古人周武王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吞并它,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么就不要吞并它。古人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现在齐国去攻打燕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菜饭,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齐国的军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燕国人民想摆脱水深火热的苦日子。但是,如果你占领了燕国,却使燕国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那么燕国人民就会离开你,而希望别人去救他们。”

齐宣王听从孟子的劝告,为燕国另立了贤君。

箪食瓢饮

【释义】箪:盛饭的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形容生活的清贫。

【出处】《论语·雍也》。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就是颜回。

颜回对孔子也是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

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

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

有一次,孔子又问颜回:“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回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没有必要出去做官。”

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对学生们感叹道:“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胆大如斗

【释义】斗:旧时的一种量器,容量为十升。胆子像斗一样大。形容胆大。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很有才干,也很忠诚,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力培养他,后来诸葛亮死了,蜀国的兵马就由他来统率。

姜维的胆量极大,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可惜都没有取胜。后来魏国派遣钟会、邓艾两路大军征伐蜀国。蜀国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姜维带着少数兵马在剑阁坚守,但是后主刘禅却已经投降,他也只好被迫投降钟会。

不久,魏国的钟会背地里谋划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假意与钟会勾结,想乘机恢复蜀国。可是事情败露了,他被魏兵杀害。

传说魏兵剖开了姜维的肚子,发现他的胆囊大得像斗一般,感到十分惊骇。这事传开以后,便形成了“胆大如斗”的成语,也可简称为“斗胆”。

弹铗无鱼

【释义】弹着剑,唱着歌,说没有鱼吃。指寄人篱下,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为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有门客好几千人,冯谖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由于门客众多,待遇各不相同。起初,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只是一个下等的门客,每天吃的是蔬菜淡饭。一天,他靠在门柱上,一边弹剑,一边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吃饭,连鱼也没有(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原来,孟尝君家的门客分成三等,上等门客有肉吃,出门有车;中等门客有鱼吃;下等门客就只能吃蔬菜了。

孟尝君知道此事后,便把冯谖升为中等门客,让他食有鱼。

可是过了不久,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住在这里,出门没有车!”

左右的人讥笑他。孟尝君知道后,便又让左右升冯谖为上等门客,让他出门有车坐。

但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住在这里,没钱养家!”

孟尝君了解到冯谖家中有个老母,便派人给他母亲送去吃的用的和各种物品,使她什么也不缺。于是冯谖开始悉心辅助孟尝君,使孟尝君多次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当局者迷

【释义】当局者:原指下棋的人,后指当事人。比喻身当其事的人反而糊涂。

【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元澹传》。唐朝的学者元澹,学识渊博,曾经撰写过《魏典》三十篇,在当时很有影响。一次,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礼记》这部书,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的戴圣编纂的,其中有《曲礼》、《檀弓》、《王制》、《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元澹等人完成了任务,把它编成五十篇,并且加了注解,呈送给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却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至今已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又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论文。

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对,就像下棋一样,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头棒喝

【释义】棒喝:指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常一棒击下。比喻为了促人醒悟,给予严正警告或打击。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唐代慧能大师悉心研修佛理,一天忽然悟道,知道了一个人只要有诚心,一心向佛,就能得到超生,升入佛境,不必非得日日夜夜念经打坐,苦用功夫。由此他创立了佛教禅宗的又一门派——南宗顿悟派。

所谓“顿悟”,意指一下子悟道,与“渐悟”(逐渐地悟道)相对而言。

根据此理论,传扬佛教道理的禅师在接待初学者或求教者时,就不必再喋喋不休地对来者讲解佛理的做法了,而往往用木棒当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促其领悟。比如有一位叫希运的禅师,接待来求教之人时,总是先不问情由地给对方一棒,或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当即回答,以此来检验此人对佛教是否虔诚,对佛理是否有所认识和认识到什么程度。后来,这种棒喝成了佛门传教的主要方法之一。

党同伐异

【释义】伐:讨伐,攻击。和自己同派的就拉拢或偏袒,不是一派的就排挤或攻击。指拉帮结派,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之子刘彻即位,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的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就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中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很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