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25

第25章 D(3)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做邪说,禁止传播,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非常合乎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礼》、《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到了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天下,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是,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儒生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倒屣相迎

【释义】倒:倒过来。屣:鞋子。倒穿着鞋子去迎接客人。形容迎客的急迫,或形容时来客的热情欢迎。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王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诗人,他智力超群,过目不忘。一次,他与朋友外出游玩,见到路旁有一块石碑,两人看了一遍碑文后,朋友忽然问他:“你能将这碑文背下来吗?”

王粲说:“这有何难!”于是便从头至尾背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忽然棋盘被人碰了一下,棋子乱了,无法再下,王粲就动手把乱了的棋子按原样布置好。

当时的大臣蔡邕很赏识王粲。一天,蔡邕正和来访者高谈阔论,家人来报告说,门外来了一个名叫王粲的客人,问蔡邕要不要让他进来。蔡邕一听王粲来了,急忙站起,匆匆对客人们说了声:“老夫少陪了。”拖着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倒屣相迎)。客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王粲是什么人,竟得到蔡大人如此尊重。

一会儿,蔡邕领着客人进来了。大家一看,这王粲是个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惊呆了。

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连忙介绍说:“这位是王粲,他才华超群,我不如他呀!我家里的全部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送给他。”

倒行逆施

【释义】倒、逆:反常;行、施:做事。原意为违反常规,违背常理的行为。现在多指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反常行为或举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楚平王是春秋时有名的昏君之一,他宫中有无数美妃佳丽,却又强行将儿媳纳为王妃。相国伍奢认为这件事有悖伦常,会引起各诸侯国的耻笑,多次面见楚平王向他陈说利害,坚决反对他的这种荒谬做法。但楚平王为色所迷,哪里听得进去?最后竟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杀了伍奢,并且颁下诏书,让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即伍子胥)进京,打算将他们一起杀死以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伍员接到诏书便识破了楚平王的险恶用心,劝哥哥千万不能进京,否则必死无疑,伍尚为人愚忠,明知此去必死无疑,但又不能违抗王命,结果被杀害了。楚平王至此并未甘心,他又命人画像,在楚国上下通缉伍员。

伍员连夜出逃吴国。他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逃到吴国。吴国阖闾早就耳闻伍员武艺高强、谋略过人,见到他后,立即命他为上将军。伍员得到重用,一心为吴国训练兵马,教他们排演阵法,不觉间已过了十年。

后来,他亲率大军攻打楚国。经过五次激战,楚军被吴军彻底击败,伍员一鼓作气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此时,楚平王早已死去,但伍员心头怒气难消,他命人掘开楚平王的坟墓,将楚平王暴尸荒野,用手中的钢鞭将楚平王的尸体痛击三百下,才算解了心头之恨。

伍员鞭尸的事,被他先前的好朋友申包胥知道了。申包胥特地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信中说:“你这样做太过分了。你曾经是楚平王的臣下,可是为了报私仇,竟连死人也不放过,真是太残忍了!”

伍员读信后,对来人说:“我因军务太忙,没有时间回信。请你代我谢谢申君,说:忠孝不能两全,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快黑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只好做出这种违背常理的事(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后来人们从这句话中总结出了“倒行逆施”、“日暮途穷”两个成语。

道不拾遗

【释义】遗:丢失的东西。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秦国进行改革,因功劳显赫而被秦王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是年轻时从卫国逃到了秦国,他劝说秦孝王治理国家要以法制为本。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随后商鞅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了,兵士们都乐意去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下来,竟达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程度,秦国由此一天天地强大了起来。

道合志同

【释义】彼此志趣相投,理想一致。又作“志同道合”。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成为魏文帝后,仍对他才华出众的弟弟曹植心存疑忌,总是寻找各种机会对曹植加以限制和暗算。

曹丕先是指使监国使者诬告曹植酗酒怠慢皇使,企图罗织他亵渎朝廷尊严的罪名。好在曹植得到太后的庇护,才仅以降爵为安乡侯而了结了此案。接着,曹丕又不断地变换曹植的封地,叫他不得安宁,进而限制起他的行动,甚至曹植连母亲也不能轻易见到。

为此,曹植常常抱怨空有满腹学问却无用武之地。他曾经多次上书给魏文帝,畅谈自己的看法,却始终得不到重视。有一次,他上书说:“过去伊尹作为陪嫁的小臣,是低贱到了极点;吕尚在当屠夫钓叟的时候,也是敝陋到极点。等到他们被推举到商汤和周文王那里的时候,实在因为‘道合志同’的缘故,绝不是靠了左右近臣的引荐(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道合志同”由此而来,通常也称作“志同道合”。

道听途说

【释义】在路上听来的话,就在路上传播。现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明·屠本畯《艾子外语》。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只鸭子吧。”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可能是三只鸭子。”

艾子还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个、八个、十个。”

毛空就是不愿意减少已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当然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便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还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都是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艾子听后,笑了。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道听途说’啊!”

上面这则故事出在明代屠本畯编著的笑话集《艾子外语》中,这则笑话故事正好是对孔子《论语》中所说的“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的注释。

得过且过

【释义】得:能够;且:暂且。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过一天算一天。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没有长远的计划。比喻工作不能尽心尽责,敷衍做事,马马虎虎。

【出处】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五。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与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景色宜人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五台山有一种奇怪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别看寒号虫其名不雅,长得却分外漂亮:浑身羽毛亮亮的,五彩缤纷,脖子上有一圈白毛;眼睛晶莹闪亮,小嘴巴红红的;体形圆圆的,走起来像滚动着的绣球。

寒号虫本来是会飞的,可是它觉得自己长得如此漂亮,整天飞到天空中,让人看不清楚,未免有点遗憾,所以它就不飞了。久而久之,翅膀退化,腿却多生出两条。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它才被叫做寒号虫吧。

五台山夏无炎暑,佛教又称“清凉山”。盛夏时节是寒号虫最快乐的日子。这时节最好找东西吃,最主要的是寒号虫在这时候的羽毛最丰满、最艳丽。所以寒号虫很是骄傲,在草丛中,在溪流旁,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它是那样缓缓地“滚”动着,用银铃一样的嗓音唱着歌。

夏去秋来,一些鸟儿飞走了,它们到了温暖的南方去过冬;留下来的则更加忙碌,必需积粮垒巢,以对付北方的寒冷。只有寒号虫还在照样地唱歌游玩,到处炫耀它的美丽。

秋去冬来,寒风呼啸,漫天雪飘。留下过冬的鸟儿早已换上了一身又长又厚的羽毛。寒号虫呢?因为只顾着游游逛逛,每天顾不得吃饱肚子,造成了营养不良,结果寒风一吹,羽毛都脱落了。它只好裸露着躯体,蜷缩在岩缝之间,冻得瑟瑟发抖。

它后悔地咕噜着:“好冷呵,好冷呵!明天天一亮我就垒巢,就垒巢……”

寒号虫在哀号中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可是第二天天一亮,阳光普照,寒风已停,似乎温暖的日子又来到了。于是寒号虫又唱道: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把垒巢的事全丢到脑后去了。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寒号虫始终没有垒巢。在一个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寒号虫最终被冻死在了岩缝里。所以,我们现在去五台山,再也看不见这种四只脚的小鸟了。

得陇望蜀

【释义】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得到陇地还想再得到蜀地。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岑彭,是东汉中兴的名将,“光武中兴”的佐命大臣之一,为东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莽篡汉时,岑彭镇守棘阳。汉军收复棘阳后,他带领几百人逃到了宛城,与宛城守将严说共拒汉军。刘秀的嫡兄刘伯升为更始帝的大司徒,统军进攻宛城,与严说的守城军士激战数月,宛城岿然不动。直到城中粮尽,岑彭才劝说严说投降。他们投降后,刘伯升手下诸将因在攻城时吃过他们的苦头,主张杀掉他们。刘伯升不同意,说:“岑彭是守城大将,固守城池是他的气节。现在我们在干大事情,不能杀气节之士。不但不杀,还要封他为官。”

刘伯升命岑彭到大司马朱鲔帐下任校尉,跟随他攻打扬州,平定淮阳。不久,又调任岑彭为颍川太守。当时舂陵人刘茂占领颍川,岑彭无法上任,不得已又带几百人来到黄河以北协助太守韩歆镇守城池。

这时刘伯升已被更始帝杀害,刘秀代理大司徒,领兵略定黄河以北。韩歆拒绝岑彭的劝阻与刘秀对抗,到坚守不住时才投降。刘秀很生气,准备杀掉他。岑彭说:“现在赤眉军已进入关中,更始帝早晚必败,这正是您开创帝王基业的大好时机,我愿意辅佐您。韩歆是大户出身,影响很大,留下来会对您有帮助的。”

于是,刘秀宽恕了韩歆,派他到邓禹军中任职。岑彭后来平定河北,刘秀称帝时官列廷尉,受封归德侯,行大将军事,奉命与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偏将军冯异等猛将进攻洛阳。洛阳守将是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朱鲔很会守城,大军猛攻数月仍没攻下。刘秀知道岑彭当过朱鲔的校尉,便命他到朱鲔营内劝降。

朱鲔听从了他的劝说将自己绑起来,出城去投降刘秀。刘秀亲自为他解开绳索,封他为平狄将军。刘秀率军攻下洛阳后,对众将论功行赏,岑彭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