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29

第29章 E

恶贯满盈

【释义】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贯:穿钱的绳子;盈:满。

【出处】《尚书·泰誓》。商纣王是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暴君之一。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深恶痛绝,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名曰《泰誓》。《泰誓》其中说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指:商纣王作恶多端,就像串钱的绳子一样,其罪恶已串到头了。老天爷已命令我杀死他。成语“恶贯满盈”便出于此。姬发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武王。

尔虞我诈

【释义】尔:你;虞、诈:欺诈。你欺骗我,我欺骗你。指相互欺骗,玩弄心机。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期,楚庄王自以为强大,不把临近的宋国等小国放在眼里,经常找机会欺凌它们。有一年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到齐国访问,途中要经过宋国,楚庄王命令申舟直接通过宋国,不必理睬他们。

申舟在四年前曾经得罪过宋国,此次又得到这样的指令,知道楚庄王是想利用他去送死,以此找到攻打宋国的理由。临行前他将儿子交给楚庄王,表示如果自己不回来,就让儿子接替他的职务。

申舟进入宋国境内不久就被抓了起来,送到都城。大夫华元亲自审问,对楚国这种蓄意污辱的行为异常愤怒。于是,华元下令处死了申舟,作为对楚国挑衅的回击。

楚庄王得到这个消息,就下令进攻宋国。楚庄王亲率大军,以子反为大将,包围了宋国都城。宋国将士在华元的率领下,同仇敌忾,坚守不懈。

双方僵持了九个月,消耗都很大。宋城内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而楚军的形势也不妙,全军的粮草仅够吃几天的,而且士卒都想回家种地,厌战情绪在军中蔓延。

楚庄王进退两难之际,听了申叔的计策,让士兵开始在宋城外盖房子、耕作田地,做出要长驻于此的样子。宋国军民看到这种情景,有些惊慌,华元鼓励大家:宁战死,不投降!

为了打破僵局,华元决定夜探楚营,逼迫子反罢兵。一天深夜,华元悄悄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来,换上楚军的服装,偷偷潜向子反的中军大帐。由于长期作战,双方都是人困马乏,除了几个站岗巡营的以外,其他人都睡着了,所以谁也没有发现华元。

子反此时正在睡觉,忽然被人推醒,忙问:“什么人!干什么?”

华元压低嗓门说:“别喊,说出来吓你一跳,我是华元!”

子反非常惊慌,战战兢兢地问:“将军前来,有何贵干?”

华元严厉地说;“我冒险闯营不为别事,是奉宋君之命,前来与贵军议和。你答应此事,咱们就此罢兵;若不答应,今夜便是你我同归于尽之日!”说罢,举起手中的匕首。

子反一听华元是来议和的,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说:“两军议和,我早有此意。但贵军如此顽强,双方并未分出高下,将军又何必深夜闯营议和呢?”

华元说:“城中粮草已尽,已到了易子而食,拆骨当柴的地步。但敝国军民誓与国家共存亡,决不投降。如果贵军退兵三十里,我们就议和。”

子反同意议和,两人对天发誓。第二天子反把夜里的事情汇报给楚庄王,楚庄王也同意了,于是下令退兵三十里,楚宋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道:楚宋两国保证今后友好相处,互不欺骗。而华元自愿到楚国做人质。

《左传》书中对盟约一段记载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后来人们把这句话概括成“尔虞我诈”这一成语,指你欺骗我,我欺骗你。比喻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

耳闻不如目见

【释义】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他在位五十余年,以善用人而著称,曾任用李悝为相国,吴起为大将,打败了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之间)。魏文侯还十分讲求实际,奖励耕织,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从而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有一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城(今临漳县西)。临行的时候,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城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听信传闻,他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再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触它。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把事情办好。”

西门豹到邺城后,便深入到当地百姓中了解情况,严厉打击和铲除了一批为害多年的巫婆、乡绅,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地治理得很有成绩,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二桃杀三士

【释义】用两只桃子杀害了三个勇士。比喻设计杀害别人。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曾在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人在位期间任职。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且精通权术和谋略。

当时齐国有三位著名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人人武艺高强,勇气盖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俨然是齐国武将里的明星。这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彼此互壮声势。由于自恃武艺高,功劳大,他们非常骄横,不把别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对晏子也不够尊敬。

晏子是看在眼里,忧在心里。这些莽夫如果势力越来越大可不是好事啊,他们可不讲究什么礼仪伦法,将来出什么祸患就不好了。晏子便去拜见齐景公,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齐景公虽然觉得除去三位勇将未免可惜,可是晏子的话也有道理,迟疑再三还是听从了晏子的计谋。于是晏子准备停当后,齐景公宣来了三位猛将,说要赏赐他们。

三人听说国君有赏,兴冲冲前来。到了殿前,却看见案上有一个华丽的金盘,盘子里是两个娇艳欲滴的大桃子。

晏子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三位都是国家的栋梁和卫士。这是宫廷后院新结的桃子,可是只熟透了两个,就请将军们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分这两个桃子吧。”

晏子露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三将中,公孙接是个急性子,抢先发言说:“想当年我曾在密林捕杀野猪,也曾在山中搏杀猛虎,密林的树木和山间的风声都铭记着我的勇猛,我还得不到一个桃子吗?”说完他上前大大方方取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也不甘示弱,第二个表白:“真的勇士,能够击溃来犯的强敌。我老田曾两次领兵作战,在纷飞的战火中击败敌军,捍卫齐国的尊严,守护齐国的人民,这样子还不配享受一个桃子吗?”他自信地上前取过第二个桃子。

二桃杀三士古冶子因为不好意思争先,客气了一下,不料一眨眼桃子就没了,怒火中烧,他愤愤然说:“你们杀过虎,杀过人,是够勇猛了。可要知道俺当年守护国君渡黄河,途中河水里突然冒出一只大鳖,一口咬住国君的马车拖入河水中,别人都吓蒙了,唯独俺为了让国君安心,跃入水中,与这个庞大的鳖怪缠斗。为了追杀它,我游出九里之遥,一番激战要了它的命。最后我浮出水面,一手握着割下的鳖头,一手拉着国君的坐骑,继续渡河。其他人此时还在惊慌之中,没人以为我会活着回来,还以为现在站在他们面前的是河神呢。像我这样的作为,是勇敢不如你们,还是功劳不如你们呢?可是桃子却没了!”“哐啷”一声,他拔出自己的宝剑,剑锋闪着凛凛的寒光。

前两人听后,不由得满脸羞愧,说道:“论勇猛,古冶子在水中搏杀半日之久,我们赶不上;论功劳,古冶子护卫国君的安全,我们也不如。可是我们却把桃子先抢夺下来,让真正大功的人一无所有,这是品行的问题啊,暴露了我们的贪婪和无耻啊!”

这两个自视甚高的人物,都将自己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此时自觉做了无耻的事,便羞愧难当,于是立刻拔剑自刎!两股鲜血,瞬间染红了齐国的宫殿。

古冶子看到地上的两具尸体,大惊之余开始痛悔:“我们本是朋友,可是一会儿的工夫,他们死了,我还活着,这就是不仁;我用话语来吹捧自己,羞辱朋友,这是无义;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感到悔恨,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我这样一个人,还有脸面活在世上吗?”于是他也自刎而死。

区区两个桃子,顷刻间让三位猛将都倒在血泊之中。齐景公也有些伤怀,下令将他们厚葬在一起。

二者必居其一

【释义】说明只能在两样中选择一样。

【出处】《孟子·公孙丑》。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据记载,有一次孟子去齐国,向齐王提出许多建议,但齐王都不接受。孟子离开齐国时,齐王赠送给孟子一百金,他也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送给孟子七十金,他却接受了。到了薛国,薛君赠给了孟子五十金,他又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向孟子说:“如果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不对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释说:“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在宋国,我将去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用钱,不接受钱能行吗?到了薛国,看见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五十金,我接受了,但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给了士兵。至于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

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