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06

第6章 B(3)

宋太祖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赵普读书不多,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可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得天下,打下江山;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治天下,使四海归于太平。”

后来赵普因年老体衰,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他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半面之交

【释义】多指曾经见过一面的交往。比喻交情不深。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东汉人应奉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特别是辞赋写得非常出色。但人们最佩服他的却是他超凡绝伦的记忆力。从小到大,凡是应奉经历过的事情和见过的人,他都毫无遗漏牢牢地记在心里。

有一次,应奉与好友许训一道进京,途中看到路边有一大碑,只见碑上的字笔法遒劲,功力不凡。许训看了,想下马仔细欣赏一下碑文写些什么。应奉骑在马上,纹丝没动,只是飞快地看了几眼,便对许训说:“许兄,我看就不必下马了,我回去抄给你就行了!”许训听了却不相信,虽听人说过应奉记忆力过人,但也不能如此神速就记住了。应奉无奈,只好下马,他让许训看着碑文,自己转过身去,将碑文从始至终一字不错地背了一遍。

许训还是半信半疑。他心想,应奉一定是见过这篇碑文,于是又心生一计:他将沿途遇到的官吏、宾客,甚至吏卒、仆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到了京城,当闲暇无事时,许训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给应奉看。应奉接过许训的本子,只草草地翻了翻,便对许训说:“许兄,你还漏记了一个人,这可太不应该了。”

许训一下被应奉说糊涂了,忙问:“老弟说的是谁?”

应奉笑笑说:“颍川纶氏都亭亭长胡禄,我们曾经在他那里喝过水,你怎么忘记了?”

许训听了应奉的话,才猛然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到这时,许训是彻底信服了,确信应奉的记忆非比寻常。

还有一次,应奉到彭城去拜访朋友袁贺。恰好袁贺外出不在,大门紧闭。应奉上前敲门,恰逢袁家请了一个匠人正在院中造车。那匠人听到敲门声,便将门开了一道缝,露出半面脸看了应奉一眼(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告诉他袁贺不在,应奉便转身离去。

过了三十年,应奉在路上再次遇到那位造车匠人,便上前与他打招呼。匠人根本想不起在哪里见过这位先生。应奉说:“我就是当年你在袁贺家造车,开门露半张脸看到的那个人!”

半途而废

【释义】途:道路。半路上就停下来了。比喻事情只做了一半就停止了。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乐羊子自幼家里就很贫困,婚后日子更是艰难。有一天,乐羊子在外面拾到一锭黄金,跑回家交给妻子。妻子知道金子的来历后,不但不高兴,反而生气地对丈夫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绝不能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品德高尚的人连盗泉的水都不喝,因为讨厌它的名字不雅。你怎么能白白拿别人家丢失的东西,让品质受到玷污呢?我看这黄金还是送回去好!”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羞愧无比,将黄金送到原处,然后外出拜师求学去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惊奇地问道:“仅仅一年的时间,你就学到本领了?到底是为什么回来啊?”

乐羊子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在外一年,我十分想你,所以回来看看你。”

妻子听了乐羊子的话,拿起一把剪刀,指着织布机上的绢帛说:“你看织机上的这匹绢帛,先是用蚕茧抽成丝,再由丝纺成线,然后由线一根根织成寸,寸再积成尺,尺再积成丈,最后才成匹。如果我现在一剪刀下去,便会前功尽弃。你在外面求学与我织布是一个道理,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现在你半途归来和我剪断织机上的绢帛有什么两样?你还是马上离家,学成再回来吧!”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深受触动,于是又继续求学,一走七年,最终学有所成。

成语“半途而废”一词最先出自《礼记·中庸》,而《后汉书》中的“乐羊子妻”用“断织”来说明半途而废的结果,十分生动。

傍人门户

【释义】依靠在别人的门庭下。比喻完全依赖别人生活,自己不能立命处世。

【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二。古时候,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常用两块桃木板,在上面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两侧,称作“桃符”,用来驱邪避灾(后来演化成春联);端午节时又采艾蒿,扎成小人形状的草把,悬挂在大门上,以消毒气。

有一天,风很大,艾蒿人被吹起来,晃晃悠悠地不时敲打在桃符上。桃符本来就瞧不起艾蒿人,再加上总觉得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艾蒿人的身上,心中十分生气,就抬头唾了艾蒿人一口,骂道:“你是什么东西,你到哪儿去不好,为什么老是站在我的头顶上!”

艾蒿人听了,怒不可遏,反唇相讥说:“你本来就是土埋半截了(从元旦到端午,有半年时间),还与我争什么高低?!”

桃符气得面红耳赤,大吵大嚷;两下里各不相让,争吵不休。门神听得不耐烦了,出来调解说:“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意思是:喂,你们俩别吵了好不好?其实,咱们三个全是没用的东西,都靠依附在人家的门户上过日子,根本不能自立,还有什么工夫争这份闲气呢!

听了门神的话,桃符和艾蒿人都羞愧地垂下头,不再争辩了,似乎在慨叹自己的命运。

包藏祸心

【释义】祸心:陷害他人之心。指内心隐藏着不可告人或对他人进行诬陷中伤的坏主意。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与楚国北面接壤的郑国从自身的安全考虑,想与楚国交好,于是将大夫公孙段的女儿嫁给楚国令尹公子围为妻。

公元前541年春天,公子围到郑国迎娶公孙氏。但是,迎亲队伍却是一支武装整齐、威风凛凛的军队。原来楚国人怀有利用迎亲之际,吞并郑国的野心。

郑国上卿子产深知楚国的奸诈与狡猾,他听说公子围带大队人马前来迎亲,就知道他们居心叵测,于是,就派博学多闻、能言善辩、极富外交经验的子羽去对付他们。

子羽来到城外对公子围说:“非常抱歉!敝国都城甚小,容纳不下你们这么庞大的迎亲队伍,就请辛苦一下,在城外清扫出一块地方,举行婚礼吧!”

公子围听了心里很恼火,就让太宰伯州犁对子羽说:“贵国国君不嫌有失自己的尊贵,恩赐敝国令尹公子围,亲自许诺嫁公孙段之女做公子围的夫人。公子围欢天喜地,大摆宴席,祭祀了祖父和父亲的宗庙才来迎亲。如果在荒郊野外举行结婚大典,岂不等于将贵国国君的赏赐弃置于野草堆中吗?这样,敝国令尹公子围就不能与其他公卿并列为伍了。不仅如此,公子围还将因欺骗辱没了祖宗,再也做不成楚国的臣子了。由此看来,他所遭受的轻蔑实在是无以复加。请您再认真考虑一下此事吧!”

子羽毫不退让,直言不讳:“太宰大人,我们郑国国家小,但国家小并不是错误。小国过分依赖大国而丧失警惕,那才是错误。小国大多渴望依赖大国保护自己的安宁,最可恨的是某些大国,外表友善而内怀恶意,暗中图谋吞灭小国(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这些貌似强大的大国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却愚蠢得可怜!他们不懂得如果一个小国失去依赖而被其吞灭,其他的各个小诸侯国就会提高警惕,而不再轻信大国的甜言蜜语。我们郑国也从以往的痛苦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对于让公子围在郊外成亲,我们同你们一样深感遗憾!但是,却不得不如此。假如让贵国军队入城,恐怕郑国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恐怕太宰比我更清楚吧?”

这一席话,捅到了楚国的痛处。他们看“迎亲灭郑”的阴谋已被识破,知道郑国已有准备,只得放弃了原定的偷袭计划,答应不带兵甲入城,郑国这才同意。于是,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京城,娶了公孙氏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抱残守缺

【释义】原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刘歆曾拜为黄门郎,即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校勘和整理古代典籍,进行学术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古本《春秋左氏传》后,便爱不释手。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是一本难得的古代历史文献资料,便上书皇帝,建议设立专门的学官来研究《左传》等古籍。汉哀帝(刘欣)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左传》等一批古书的义理,可是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此事。

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当时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抗议。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抱蔓摘瓜

【释义】原指瓜都摘完了,只得抱蔓而归。后指罗织罪名,株连无辜。

【出处】《乐府诗集·黄台瓜辞》。唐高宗时期,朝政由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生了四个孩子,大儿子李弘,在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他的老师郭瑜让他读《左传》,读到楚王世子商臣因为争夺王位,用残酷手段逼他父亲楚成王自杀的故事时,李弘问:“商臣怎么会连自己的父亲也不放过?”

郭瑜说:“为了权力,有些人是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太子你可要警惕啊!”

当时,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害死了很多人。太子李弘觉得母亲做得太绝,又不由得想起郭瑜教导他的话语,便对母后的言行十分不满。正谏大夫明崇俨深得武后信任,他将太子平日对母后不满的言行全部告诉了武则天,结果高宗上元二年,李弘随驾行幸合璧宫,宴会中喝了几盏酒,当晚便无缘无故地死了,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李弘的弟弟李贤随后被立为皇太子。高宗皇帝身体不好,便将监国的重任交付太子。李贤处事很有决断,朝内大臣都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日后必为一代英主。明崇俨却放出风声,说李贤是武后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并非正统皇嗣,结果闹得朝内沸沸扬扬。

李贤知道难以自保,他写了一首《黄台瓜辞》,令乐工歌唱。歌辞是: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意思是说:瓜摘完了,只能抱着没用的瓜蔓回家,暗喻一再残害无辜,政事终将无成。

后来,唐高宗带着武则天离开长安到东都洛阳期间,明崇俨突然被人暗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指使的,便派人告发太子在东宫藏有几百件铠甲,旨在谋反。李贤遂被废为庶人,后来又被逼自杀。而成语“抱蔓摘瓜”便从他所作的这首《黄台瓜辞》中演变而来的。

抱薪救火

【释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战国末期,秦国成为一方霸主,接二连三地向魏国发动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大兵压境,魏国的安釐王坐卧不安,便招来大臣们问计。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都被秦国给打怕了,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大多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自己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并掘开黄河大堤,用洪水淹没了城池,魏国最终被秦国灭掉了。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释义】豹死了留下珍贵的皮毛,人死了要留下美名。表示人要凭美名流传后世。

【出处】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五代时期,后唐与后梁交战。后唐兵临城下,喊杀声震天动地,后梁政权岌岌可危,后梁皇帝授命王彦章出城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