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追击》对美国军队展开了正面积极描写刻画——他们不愿屈从可疑的非军方老板,参与大胆惊险的军事行动,有效打击了邪恶的毒品贩子,摧毁了他们的基础设施。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民政当局的描写,因为尽管影片毫无疑问对本尼特—卡特—里特凶恶三人帮采取专横方式深恶痛绝,但是他们三个人却也真心实意地想要挫败贩毒集团。(美国国家安全当下面临的公开危险),减少流入美国的毒品数量。他们的行动计划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卡特同邪恶的菲力科斯·科尔特兹(乔奎姆·德阿尔梅达饰)达成协议,同意后者集团贩毒活动,不受美国干涉,条件是减少对美国的毒品供应量,定期抓获一些贩毒成员,便于美国宣传报道。这当然是在同魔鬼做交易,但毫无疑问初衷良好,也反映出本尼特—卡特—里特三人帮的道德观:他们认为世界是“灰色”的,不认同瑞安偏于坚持的“是与非”死理。
影片剧本最初对美国政策的描写有失雅敬,违背五角大楼心愿,只好进行删改。比如,美国总统那些有关“报复”,“打烂某些人的屁股”的言辞,以及称毒品贩子为“蠢驴、混蛋”的台词也都被删除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剧本,都不想提及美国与哥伦比亚的关系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哥伦比亚是(除以色列和埃及之外)世界上接受美国军火最多的国家,而且哥伦比亚的人权纪录状况在同一半球堪称最差。国际特赦组织在1994年(《燃眉追击》发行放映那年)对哥伦比亚进行评论时称,“至少有一千人”遭到获得他们支持或默认的武装力量和准军事集团“非法处决”,杀人者未受到任何惩处,“失踪事件”和“严刑拷打”广泛存在,愈演愈烈。
在《燃眉追击》这部影片中,其他强劲人物,主要是瑞安和詹姆斯·格里上将(詹姆斯·厄尔·琼斯饰)等人占据上风,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也能培养造就一些诚实正直人物,他们洁身自爱,退进有度,没有成为本尼特—卡特—里特三人帮践踏礼法的帮凶。事实上,绝大多数在民政权力机构工作的美国人都表现得极为和蔼可亲:联邦调查局局长雅各布斯(汤姆·塔米饰)甚至给他的女秘书穆瓦拉·伍尔夫逊(安娜·马格努逊饰)放假3天,仅仅因为她在恋爱。性格外向的中央情报局副局长格里在临终前特别强调公务人员遵照誓言,效忠美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关于这一点,瑞安身体力行,毫不退缩,在椭圆形办公室冲着总统大声呼喊,气势凌人。本尼特、卡特和里特三人只是例外,而非常态。再者,他们也都心知肚明。虽然他们说话语气强硬,却也一直处于以瑞安·格里和国会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威慑之中。在影片叙事达到高潮之时,我们看到本尼特、卡特和里特三人的特写镜头,他们满脸血渍,在瑞安后面拼命呼喊。在爱国音乐的背景旋律中,瑞安庄严发誓要在国会听证会上揭发事实真相。
虽然最后结局没有定论,但是本尼特、卡特和里特三人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表现得惊慌失措,这足以说明他们心中明白:瑞安将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只有极少数人滥用权力,而且也只能被迫秘密行事,永远惧怕无所不在的正义体制威力。
影片中的主要受害者都是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军人和大多数政府文职人员。瑞安一直处于压力之下,既要维护正义,又要躲避政治陷害。他和他的政府文职人员同伙们曾一度遭到手持机关枪的恐怖分子伏击。幕后推手竟然来自上级官员。格里在临终前依然以其英雄气概,竭力维护中央情报局的良好声誉。在一场重头戏中,导演菲利浦·诺伊斯在庄严肃穆的国葬场面中,切入了美军在密林中遭到贩毒巨头猛烈火力攻击的镜头。本尼特默默叨念陈词滥调之时,敌方士兵正在射杀美军士兵,此时背景音乐“美丽的亚美利加”早已响起,使那场战斗中的唯一生还者——非常爱国的拉美裔美国人多明戈·沙维兹——精神上受到创伤,同时也再现了越南战争中“暗箭伤人”的恐怖传说。这种叙事表现手法直接借鉴于影片《越战先锋》(1984~1985)和《第一滴血》(1982)。《燃眉追击》中有一场戏,表现美国导弹炸死了毒品贩子的孩子。即使在这里,影片也有意表明美军士兵事先没有注意到那些孩子。在最后一刻,克拉克才看到他们,震惊之中犹豫不定。此情此景意在暗示:如果他事先看到了那些孩子在场,他就不会下令发动攻击。但为时已晚,导弹已经飞了出去。在当天晚些时候播出的电视新闻报道画面上,一只来源不明的玩具熊出现在一堆碎石瓦砾中,促使明显感到悲伤的卡特下令停止了那些军事行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军误杀儿童的电视报道画面实际上促使美国领导层表现出一定的同情之心。
《恐惧的总和》
在根据汤姆·克兰西原著改编的另一部影片《恐惧的总和》当中,俄罗斯总统突然身亡,由聂米罗夫接任总统职位,此人政治立场不清。俄罗斯领导人的变更,在美国官员中间引起关注。中央情报局局长比尔·波特(摩根·弗里曼饰)招募年轻分析员杰克·瑞安(本·阿弗莱克饰)对当下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咨询意见。这时,一个全球性的新**组织偷窃了一枚以色列在1973年同埃及和叙利亚开战期间不慎失落的核弹。为了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造成敌对局面,这个新**组织将核弹偷运进美国巴尔的摩市,并且在足球比赛进行期间引爆了这枚核弹。空军一号专机上,美国总统准备对俄罗斯实施报复。瑞安及时同俄罗斯总统取得联系,说服他改变态度。
作为惯例,中央情报局在影片中表现得具有缓解战争紧张局势的非凡影响力。他们积极执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搜集情报,促进同俄罗斯一道解决冲突。当美国总统及其顾问们动用武力时,心情格外沉重,纯粹作为展示“威慑力”的一个途径,希望这样可以敦促俄罗斯作出初让步。他们从不过分使用暴力,最终(在瑞安的协助下)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核战争。
影片中新**组织成员的死亡没有被寄予任何同情,这毫不为怪。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全都被中央情报局和俄罗斯秘密警察无情处决,没有留下任何后患。影片中当俄美两国签署和平协议时,歌舞升平,气氛热烈,达到高潮——此时,银幕上出现了新**组织成员被处决的画面。影片不仅没有质疑这些很可能是非法的处决行动,而且还邀请我们一睹其直接策划者的风采——一位中央情报局特工和一位苏联克格勃特工,他们都是英雄瑞安的好朋友。这位克格勃特工还有些不好意思地向瑞安订婚表示祝贺,其实他除了非法监视途径之外,根本无法知道瑞安订婚的消息。影片《恐惧的总和》以轻描淡写的手法赞颂了行踪遍布全球的美国国家安全机关及其盟友的巨大隐秘力量,对其具体方法也表赞同,而对于受害者则不屑一顾。相比之下,在所有人物当中瑞安无疑是位极其难以置信又令人倍感所慰的人物:这位理想主义的中央情报局特工仅仅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就制止了一场核爆炸,揭露了一起国际犯罪阴谋,非法闯入俄罗斯总统的私人通讯线路,劝说他撤走核战部队。由五角大楼协助拍摄的《恐惧的总和》这部影片,不仅同政治影片协会2003年度“和平”类影片大奖相距甚远,而且还全面赞同美国强权武力的合法性。强调在情报有限的世界上动用武力的种种难处,进一步给执政当局提供了面对最终结果的种种借口。如果不是瑞安在最后一刻扭转了局面,其最终结果将是数百人死于一场核战争。在一个面对灭种狂杀之敌的世界上,遭受最大磨难的是美国领导人(遭受核打击的巴尔的摩市民众甚至也不算数)。只有美国领导人才是自由世界高贵英勇的领袖,才能最终制止灾难,为和平稳定铺平道路。在这种思想意识氛围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耐特准许影片《恐惧的总和》制片人游览参观中央情报局Langley总部。该片影星本·阿弗莱克也曾向中央情报局分析员征求咨询意见。蔡斯·布兰顿在拍摄现场担任顾问。阿弗莱克同詹妮弗·加纳喜结连理,他曾同中央情报局合作,拍摄电视连续剧Alias,甚至还为中央情报局免费拍过征募特工广告。
中央情报局是否修改过影片剧本,这一点同往常一样实难知晓。据报道,五角大楼修改过剧本,要求在影片中表现遭到攻击的一艘美军航空母舰仅仅受损,而不是被摧毁,非常符合中央情报局不甘示弱的一贯精神。这样窜改剧本几乎无人注意,因为当时媒体围绕影片中反面人物的身份问题兴师动众,大肆鼓噪了一番。在克兰西的小说原著《恐惧的总和》结尾处,美国总统决定通过对库姆市进行核打击的方式灭掉伊朗领导人。瑞安出面阻止了这一行动,因为他认为由此造成的后果严重,代价太大。他建议行刺伊朗领导人。
经过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大力游说之后,《恐惧的总和》制片人最终同意更改影片中反面人物的身份。对于外界机构而言,这种成功游说实属罕见。即使如此,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数家评论仍然批评《恐惧的总和》没有坚持刻画原有反面人物形象。《纽约时报》对电影业进行谴责时评论说:“新**分子不足以构成易被打击的反面人物形象。好莱坞也许最后必须努力应对一些无法简化为黑白讽刺漫画的实际问题。”好莱坞电影业沉迷于描写阿拉伯和穆斯林反面人物,似乎自我戏仿的程度因此会有所减轻。
《间接伤害》
影片《间接伤害》(2002)摆出一副对上述简单化程式化影片叙事手法提出挑战的架势。影片中,由克劳迪奥·佩里尼(绰号“狼”,克利夫·库蒂斯饰)率领一伙哥伦比亚恐怖分子在美国大搞恐怖活动,杀害了戈登·布鲁尔(阿诺德·施瓦辛格饰)的妻子和孩子,但是漏掉了主要攻击目标——中央情报局特工彼得·布兰特和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布鲁尔前往哥伦比亚,被“狼”抓获,随后又遇见“狼”的精神压抑的妻子塞拉娜(弗朗西斯卡·内莉饰)。布鲁尔和塞拉娜二人结成同盟。中央情报局炸毁“狼”的宅院,将他们二人营救出来。回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后,布鲁尔发现塞拉娜也是坏人,只不过利用他潜入联邦大楼,目的是炸毁这幢大楼。影片中,布兰特采用的横扫一切的暴力手段显得无能为力。他利用布鲁尔绑架人质为袭击恐怖分子宅院寻找借口。不过布兰特这个人物也非等闲之辈。在处理宏观问题上,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当局表现得比较负责,也不那么偏激,主要是为了避免破坏美国同哥伦比亚的关系(布鲁尔对此勉强同意)。在这种政府部门之间的争执当中,悲伤的施瓦辛格扮演着理想化的美国领导人角色,力图干掉产生纠纷的根源——“狼”,又要消除后患避免节外生枝。布鲁尔以施瓦辛格独特的口吻对“狼”说,“我只想杀掉你。”影片结尾处,布鲁尔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拉近了这位明星同政府之间的距离。
影片《间接伤害》简略提到美国人以外的他国民众遭受的苦难。塞拉娜对布鲁尔说,自从美国支持的准军事组织来到村里杀害村民,(也杀害了他们的孩子),“狼”就变成了一名恐怖分子。然而,后来我们得知,塞拉娜是个骗子、杀手。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她说的呢?奇怪的是,还有一名加拿大人也卷入其中,他名叫西恩·阿姆斯特朗,由出生在纽约的演员约翰·特图洛饰演。阿姆斯特朗因行为有伤风化而入狱。为了逃离监狱,他什么话都敢说,任何人都敢出卖。但是当布鲁尔帮助他逃离监狱时,阿姆斯特朗自愿向布鲁尔提供情报,似乎在恍惚之中喃喃自语。尽管阿姆斯特朗同那些龌龊的外国人在监狱里一起关了很长时间,他仿佛仍然没有忘掉他的美国根。
影片《间接伤害》把哥伦比亚整体上描绘成一个交战地带,那里“有一半的人要绑架你;有一半的人要杀害你”,银幕上展现的公共汽车致命绑架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此描写哥伦比亚的确有些笼统概括之嫌,不过也真实地反映出哥伦比亚每况愈下的治安状况。塞拉娜表面上似乎归顺在美国仁善之翼下面,但是最终她不仅仅欺骗了布鲁尔,也欺骗了我们观众,表现更加恶劣。另外,在一部特别描写间接伤害的影片中,塞拉娜(想必是得到了“狼”的默许),为了一个从未交代清楚的事,她准备让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亲手安放的炸弹之下,确实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如果有人问起哥伦比亚游击队是否有什么可以实现的明确预期目标,塞拉娜的战争呐喊就是最终破釜沉舟般的回答,“永远不会结束!”似乎对于哥伦比亚左派而言,战争本身就是目的。
斯蒂芬·亨特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评论道:在《间接伤害》的故事所发生的“那个世界上,”道义对等和不加区分的同情仍然是当下现实的主要特色。但是他忽略了这一事实:影片《间接伤害》提出“道义对等”目的只是为了否定它。影片中的“同情”也并非颇为“不加区分”。正在影片《间接伤害》尚处于制作阶段时,美国介于“哥伦比亚计划”,向该国提供13亿美元援助资金,主要用于军事援助。国际社会反对“哥伦比亚计划”,而美国国会则努力保证哥伦比亚武装力量改善人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