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地带》
由上述情况是否可以断定,任何动作冒险片都能突破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呢?影片《恐怖地带》(1995)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限的尝试。影片内容围绕一种致命的超级病毒展开情节描写。唐纳德·麦克林托克少将(唐纳德·萨瑟兰德饰)打算大规模轰炸任何被感染病毒的城市群(包括美国境内),以此方式消灭超级病毒。萨姆·丹尼斯上校(达斯汀·霍夫曼饰)力图寻找其他手段战胜病毒。影片《恐怖地带》通过麦克林托克这个人物表明,美国当局中的一些人只为私人利益服务,不为对外政策目标中的共同利益服务。麦克林托克在影片中发表评论时轻蔑地提到“修正主义历史学家”如何质疑1945年美国对日本进行核轰炸的合法性。他的观点言简意赅,正中要害。有迹象表明,一些人目前质疑当年针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必要性,并提到如下事实:在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以前,日本领导人已经准备投降。因此,影片中丹尼斯说服飞机驾驶员不要轰炸广岛那场戏也就成为修正主义者避免轰炸广岛的美好幻想(尽管只是修辞意义上的幻想)。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美国人的家庭在病毒的威胁下四分五裂,妻离子散,随着毁灭的临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恐惧。我们也要把这些美国家庭看成是日本人和非洲人的缩影。
关于麦克林托克的动机还存有许多不甚明朗之处:难道他认为他所选择的方式是进一步阻止死亡的唯一方式吗?他是否力图遮掩自己以前在非洲犯下的罪行?他是否力图遮掩自己曾经帮助政府发展生物武器的历史踪迹?与此同时,其他实力派人物的存在(美国军方其余人物)表明,现行体制也能造就一些忠于职守的人,他们自告奋勇,又有能力驾驭不受欢迎的特立独行者(如麦克林托克)。
美国人仍然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在影片开场戏中,麦克林托克摧毁了一个非洲村庄,我们看到美国士兵临终前哀求着说,“带我离开这里吧,去吧,兄弟!”
可以治愈的传染病每年夺去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令人惊异的是影片《恐怖地带》一路追踪到非洲大陆,特意去表现奄奄一息的白人。影片的表现中心是受到威胁的美国城镇——这是一个虚构事件,同现实世界里的各种威胁比如艾博拉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种病毒以使非洲有些地区丧失了1/10的人口。因此,尽管影片《恐怖地带》提到了恶毒的美国利益,拐弯抹角的暗示除美国人以外还有其他受害者,这些都不是影片着意表现的重点内容。事实上影片的表现焦点是病毒失控后美国军方英勇地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尽管美国军方内部有些人会采取残忍的战术行动,这样做对于私人利益也许有利,也许不利,但是美国军方仍然能够消除这种令人遗憾的越轨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参与者影业公司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杀出狂人镇》(2010)同样采用以美国为中心的叙事框架,但是更为精明的方式描写某一政府变本加厉地毁灭美国城镇,企图控制它所拥有的生物武器泄露局面。影片《恐怖地带》同《紧急动员》(1998)有些类似,后者虚构了一次发生在曼哈顿的法外军事打击行动,以伊斯兰恐怖分子发动炸弹袭击为背景,尽管这样的描写已颇具挑战性,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穆斯林仍然表现得邪恶透顶。影片中联邦调查局抓捕了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上校,尽管此人也有意为国效力。
《谍影重重》
最具政治批评色彩的动作冒险片当属《谍影重重》(2002)系列片。影片一开场,一些意大利渔民从海上救起一个奄奄一息的男子。此人已经失去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后来发现此人是一位刺客,名叫杰森·伯恩,在一次代号为“垫脚石”(后改称为“黑衣修道士”)的大规模行动中,被中央情报局洗脑。伯恩在执行一项任务时出现差错,被人打昏后身陷大海。当下中央情报局欲将伯恩置于死地,以掩盖他们参与政府支持的谋杀活动的真相。《谍影重重》系列影片中的第一部《伯恩的身份》的导演道格·李曼解释说,他几乎放弃了冷战时代长篇小说原著中的所有元素,只保留了基本情节。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影片故事具有现代特点,而且更为了使影片故事符合他的政治观点,当然是左翼观点。他希望创作出的影片能够真正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而不会把他个人的政治信仰强加给观众。他解释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他的父亲亚瑟·L·李曼。他的父亲曾经担任美国参议院伊朗——康特拉事件调查委员会首席顾问。环球影业公司表现不俗,愿意冒险拍摄这部影片,大胆启用李曼担任影片导演。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环球影业公司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一家之言的倾向。李曼同环球影业公司屡次发生冲突,要求把时间和资金用在拍摄人物发展的戏份上,而环球影业公司则要求拍摄更多的动作冒险戏份。虽然影片最终拍摄成功,但是用李曼的话说,那也是一个“乱糟糟的噩梦”。他解释说,“环球影业公司敌视我。我在那里遇到了劲敌。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我闭嘴。”
在《谍影重重》系列影片中,中央情报局被描绘成一个极端过分的凶恶官僚机构。影片故事背景是,某个非洲小国的独裁者尼克瓦那·沃姆博西(阿德维尔·阿基诺耶·阿戈巴耶饰)要求中央情报局帮助他重新掌权,否则他就要揭露中央情报局在非洲的所作所为。
后来证明,沃姆博西刚刚躲过一次针对他本人的暗杀行动。中央情报局也在追查本局特工人员当中是否有人愚蠢地参与了这一暗杀行动。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瓦德·艾伯特(布莱安·考科斯饰)和垫脚石行动协调人亚历山大·康克林(克里斯·库伯饰)不太走运,因为他们就是暗杀行动的参与者。影片似乎在暗杀事发之后不久要采用通常的表现手法,表现政府部门本身知错必改,然后再清除几个“坏分子”。但是随着影片系列情节的展开,但见自私自利以及遮掩保密局的需要充斥着全局上下,中央情报局副局长诺亚·沃森(大卫·斯特拉萨尔恩饰),冷血无情的医生阿尔伯特·赫尔施(阿尔伯特·芬尼饰),甚至中央情报局局长艾兹拉·克拉默本人(斯科特·格莱恩饰)也均未幸免。
中央情报局最后甚至自食恶果:伯恩、艾伯特、尼基等等。“当你沿着这条路开始走下去的时候,”兰迪问道,“在哪里能走到尽头?”诺亚恶狠狠地回答说,“等我们赢了就走到头了。”这部影片表明,赢得这样的一个胜利并不符合公共利益,因为中央情报局在大多数时间里的表现不像是一支保护公共的力量,倒像是黑手党。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指导后来的伯恩系列影片时,采用了类似李曼那样的原有导演路数。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2》DVD解说词上解释说:“我们无法相信当局,……我们必须像伯恩那样寻找自己的答案。那些答案就在大街上。”他还补充说,政府部门,尤其是保密性质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真相。使我们感到纳闷,为什么格林格拉斯认为应该公开政府部门所掌握的“9·11”事件真相《93次航班》(2006)。
当然,中央情报局的一些黑幕最终还是从内部揭开的,揭幕人就是联手合作的伯恩和兰迪。在影片《秃鹰七十二小时》(1975)的结尾处,罗伯特·莱福妄加猜测,认为各大报纸不会刊登他已掌握的证据,证明中央情报局一直想要除掉他,因为这是他们入侵中东秘密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这样的情节根本没有出现在《伯恩的身份》系列影片当中,只是交代兰迪用传真机发送了几份引发争议的文件,并且对沃森冷静地说道,“你最好找一位出色的律师”。当然,除了被暗杀的沃姆博西以外,我们并没有看到影片如何揭示中央情报局对国外受害者所产生的影响。尽管如此,《伯恩的身份》仍然是一部优秀影片,在许多方面都与邦德系列影片完全相反。
除了比尔·奥雷利那样的大人物表示不满以外,《伯恩的身份》这部影片并没有像其他类型影片那样引起右翼评论者的多少关注。中央情报局负责好莱坞事物的联络官查尔斯·布兰顿甚至还出现在有关《伯恩的身份》的一次访谈节目当中,称赞伯恩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补充说,“这部影片惊险刺激,拍得好”。对于以惊险刺激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电影类型而言,甚至一部把抨击矛头指向束缚性的循规蹈矩行为的作品也只能在娱乐的大背景下受到严肃关注。除了《伯恩的身份》这部影片以外,还需要多部其他影片的共同影响,才能使好莱坞在拍摄制作影片时摆脱对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惰性依赖。中央情报局首席历史学家在同影片《忠于职守》进行比较时,也指出了《伯恩的身份》这部影片无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忠于职守》引人注意,是由于该片是作为中央情报局的内部秘史而打开市场的。相反,《间谍游戏》和《伯恩的身份》等部影片则完全是内容虚构的影片。
结束语
尽管动作冒险片的共同表现内容《恐怖地带》(1995)、《狙击手》(2007)以及《特工狂花》(1997)等部影片被斥为是无须动脑观看,具有本国优越感、充满暴力的影片,但是就带有批评倾向的政治内容而言,这类影片同其他类型影片实际上并无多大差别——对于美国强权武力提出了批评意见,不过同时也渲染带有夸张意味的逃避现实的解闷故事情节,这样有助于避免产生争议。
对于美国强权武力进行的传统描述,如在《最高危机》(1995)、《空军一号》(1997)、《燃眉追击》(1990)、《恐惧的总和》(2002)以及《绝密飞行》(2005)等部影片中表现的那样,仍然继续主宰着动作冒险片。这种对于美国的描写全部充满誉美之意,并且表示,只有通过动用强大的武力才能遏制敌对的外部世界。这些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向五角大楼寻求硬件方面的支持,这反过来又在影片内容上进一步受到政治限制。但是《和平缔造者》和《蓝博》(2008)这两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保密机关在操控电影业这座梦幻工厂时只需给机器设备加油润滑,使之顺利运转就可以了,别的事情几乎无须插手。
[1]前南斯拉夫城市。——译者注
第六段 科幻片
科幻影片可以包括非常简化的故事内容,描写发生在美国和外星人之间的毫无道义疑点的战斗场面。例如从《星球大战》(1953,2005)到五角大楼协助拍摄的《火星入侵者》(1986),再到出自巴克·罗杰斯和夫拉施·戈登手笔的大量分集科幻作品都具有上述特点。另外,科幻影片的故事背景往往设置在反面乌托邦的虚构世界里。这类影片常常对强权与技术的潜在危险发出理智的警告。例如,1968年拍摄的经典科幻影片《猩球大战》便是这样,该片向我们展示了超级强大的敌对双方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近20年间拍摄的高成本科幻故事片,如《星际之门》(1994)和《独立日》(1996),更加具有巴克·罗杰斯科幻作品特点,重点表现美国军事当局及其披着一层薄薄面纱伪装的同类机构,把他们描写成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变形金刚》(2007)、《钢铁侠》(2008)以及《特种部队》(2009)等附带有特许经营项目的影片,甚至就连一开始独立拍摄的影片《终结者》(2009),在美国五角大楼的支持与监督下,也具有相同的表现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好莱坞历史上拍摄过的一些具有批评内容的科幻影片,在重拍过程中也将其激进内容进行了删减弱化处理。例如,蒂姆·波顿在对《猩球大战》(2001)的“重新想象”处理时,删去了其中有关美国强权政治的激进评论之处:在新版影片中,猿人星球实际上并没有被描述为受到辐射的地球,而是展现为1000年前美国宇航员和他们携带的猴子便已在上面失事坠亡的一个更为遥远的星球。同样,在重新拍摄《哥斯拉》(1998)时,影片中的日本怪物在法国核试验后由一次基因变异被制造出来,而后又被美国武装力量所消灭。不要忘记,老版影片认为是美国的军事试验催生了日本怪物,而在新版影片中日本怪物袭击了美国(不是日本),因此,新版影片在遭受辐射的怪物肆意妄为问题上竭力为美国开脱责任。
现在,就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描写美国强权武力的科幻影片。
《独立日》
在《独立日》这部影片中,美国军方和美国总统托马斯·J·惠特莫(比尔·普尔曼饰)发现,有数艘像城市一样大的外星人飞船正向地球飞来。外星人摧毁了纽约、洛杉矶和华盛顿等城市。美国部署的核武器未能穿透外星人飞船的防御系统。总统惠特莫、科学家大卫·列文森(杰夫·戈德布鲁姆饰)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史蒂文·希勒(威尔·史密斯饰)一同前往51区,运用一种电脑病毒和外星人自己的技术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反击方案。总统本人则担任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联合政府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