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柴绍大步走上去,挽起右手的袖子,在那灯笼的正面“嚓!”左面“嚓!”右面“嚓!”把灯笼的三面白纸全给撕了。又转身向外,走了三步,再转身回来,把后面仅剩下的一面纸也“嚓!”全都撕去了。柴绍这时向那汉子道:“公子,你看我打着了没有?”那汉子红着脸道:“哦!打着了!打着了!小子们,快拿元宵给人家吧!”
那四周看热闹的人却嚷起来了:“这是撕灯笼呀,怎么是打灯虎儿呢?”有的说:“这位公子既然打着了,何妨讲出来听听,也好长长我们的见识呀!”柴绍说:“诸位不要吵,这两句俗语呀,就是:“三思(撕)而后行,再思(撕)可矣!”大家一听就说:“哟,怪不得他把这个灯笼撕了三回,走了三步,回去再撕一下呢!”齐声说:“打得好!打得好!”
6.淑姑解哑谜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逼杀炀帝。此时,太仆杨义臣正隐于雷夏泽,想起化及之弟宇文士及乃自己的结义兄弟,日后事发,必遭灭族之祸。于是打发家人杨芳送去一瓦罐。
士及打开瓦罐封皮一看,里面只有两颗枣子和一只糖制成的乌龟,一时摸不着头脑。他年方十七的小妹淑姑自小聪敏伶俐,对瓦罐中的两件物品端详一会儿道:“这哑谜儿也没有什么难猜之处,分明包含着‘早早归唐’(枣枣龟糖)之意。”
宇文士及恍然大悟:原来杨义臣怕我受哥哥连累,劝我早日投降唐王李渊,好免灾祸。但我又该怎样用隐语表明自己愿投大唐的意思回答他呢?淑姑已明白哥哥的意思,便说道:“妹子却想出了一个回答的方法了。”便捧出一个漆盒,里面藏着一只纸鹅儿,鹅颈上挂着一个小小鱼网,网上竖着一个算命先生的招牌。宇文士及看了十分诧异,问此是何意;淑姑便在他耳边低低说了几句,士及连声称妙。便将漆盒封固,付予杨芳回去复命了。
杨义臣打开漆盒一看,想了会儿笑道:“原来是‘我谨遵命’(鹅颈遵命)了。”
7.叶简释弓箭
唐朝盛开科举,有位张秀才进京赴考,考完后借住青龙寺等待揭榜。一连等了几天,没有消息,他等得发慌,决定到西郊去找当时的射覆专家叶简聊天。临出门关照寺里方丈说:“要是有好消息,望立刻派人到西郊来告诉我。”
张秀才在叶简家坐了不一会儿,青龙寺派来一个小和尚说:“方丈叫我前来贺喜。”秀才忙问:“喜在哪里?”小和尚便递上一个包。张秀才迫不及待地解开,只见里面放着一弯竹弓和一支系着一根红丝带的箭,一时倒懵住了,他困惑地看看小和尚,又看看叶简说:“这算什么喜事?”
叶简接过弓箭一看,便大声说:“恭喜先生状元及第!”并解释道:“你看,竹字是第字的头,弓字是第字的身,箭恰如第字中的一竖,那根红丝带不就是第字下面的一撇吗?”
8.道士辨李树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到何玄通辩认天书后,梁山一百单八将按天罡、地煞排列了座次。何道士也得了一份重赏——酬谢黄金五十两。
当何道士带了黄金高高兴兴地走下山时,却有一人拦住了他的路,此入便是白日鼠白胜。白胜对何道士大喝一声道:“你是何方道士,识个屁的天书,老子跟大哥走南闯北,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你故弄玄虚,将俺排在地煞的倒数第三位。你既然识得天书,我倒问你:现在我靠的是什么树?”何道士被喝得一愣,战战兢兢地看到白胜靠在李树上,便颤抖他说:“将军,这是柏村。”白胜大吼一声,转过身子拔起李树,高高举起,正想向何道士砸下,吓得道士扑通一响跪了下来,哀求道:“将军饶命!恕贫道直言,这是李树。”白胜将树向旁边一扔,当胸一把揪住了何道士说:“你刚才还说是柏树,现在怎么又说是李树?”道士忙辩白说:“刚才白将军倚在树旁,白边木岂不是‘柏’吗?后来将军举树欲打贫道,将军雅号是白日鼠,按地支属子,木下子不是一个‘李’字?故先说柏树,后称李树。”
白胜听了道士的鬼话,不由哈哈大奖,把何道士推了一下,骂道:“好一张利嘴!”道士何玄通就趁机一溜烟地逃走了。
9.莲船队骂贪官
明初,江西有个知府,姓甘名百川,人称五道太守,上任不久就露出了贪官本相:到处伸手,明抢暗夺,搜刮民财。这一年元宵节,当地百姓用白纸糊了一只旱地莲船,游行上街。船前面是两头人扮的狮子,口里衔着一个大元宝。船旁站着五个道士,都歪戴着帽子。中央一个道士举着一根发黄竹竿,仅竿头上有点青色。这样一支离奇的队伍,缓缓地穿过闹市,引来了许多闲人,看了都捧腹而笑。
原来,这是一出讽刺剧,一首隐语诗,一则哑谜。它暗藏着四句话:“好个干白船(甘百川),两狮(司)都咬(要)钱;五道冠(官)不正,一竿(甘)青(清)不全。”百姓用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巧妙而又辛辣地揭露了甘百川的贪赃枉法。
10.螃蟹咒奸臣
宋室南渡之后,秦桧专权,谗害忠良,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那年元宵,高宗赵构,为了粉饰太平,下令百姓献灯。在形形色色的彩灯中,有一盏蟹灯特别吸引人,只见它大钳怒张,八足齐伸,活灵活现。奇怪的在八只蟹脚的尖爪上各粘着一个字,连起来是:“春来秋往,无日无光”。高宗站在灯前思索好一阵,也不知这八个字的含义。
这时,善于拆字的谢石已明白了,便在旁提示说:“皇上,蟹乃横行之物,百姓以此献灯,必有深意。”赵构沉吟半晌,便令太监把蟹灯送给秦桧。秦桧收灯看到八个字后,勃然大怒,因没法找到献灯的人,竟借故把谢石杀掉了。
原来,“春无日”为“夫”,“秋无光(火)”为“禾”,加在一起正好是个“秦”字,暗示秦桧有似螃蟹般的横行霸道。
11.马鞍题诗谜
南宋辛未年间,江阴举人袁舜臣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他在马鞍上写了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妆何所有。
完名直待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开始,人们以为是一首平常的诗,只是不解其意。后为苏州举人刘瑊见到,一下就识破了“本来面目”。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谜底是“辛未状元”四字。好事者向他请教,刘解道: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妆”掩去一半为“丬”,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
12.妙语尝狗肉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
原来,佛印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不戒酒肉。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
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个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
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吧,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13.佛印吃鲜鱼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
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他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
“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
“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
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蘇’(苏字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胡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哪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14.挥笔批文章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一些文人雅士闻风而集,吟诗作赋非常活跃。恰逢当地有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叫白文秀,此人文理不通,白字连篇,却喜爱卖弄文才。一天,白文秀东拼西凑总算写成一篇文章,甚为得意,便送给苏东坡过目,说道:“此乃拙作,望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只见标题是《读过泰论》,半日不解,良久才悟,便大笑道:“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难怪,难怪!”(意为“秦”字下的“禾”被“水”淹掉,成了“泰”字)
苏东坡看毕,一言不发交还给他。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批语,日后也可以炫耀一番,就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没有名人推蔍,就好比一张废纸。请老师多少美言几句。”
一听白文秀把“推薦(荐)”读成“推麓”,苏东坡又好气又好笑,于是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挥笔在文稿上批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鼓之妙!
白文秀喜不自胜,连连说:“劳骂,劳骂!”他把“劳驾”说成了“劳骂”也不知道,只是兴冲冲取了文稿就走。从此他拿了苏东坡的批字到处吹嘘。一些吹牛拍马的人见了随声附和,而有真才实学的人见了则暗暗好笑。一个调皮的秀才忍不住点穿道:“这是什么批字?这是苏东坡在给你出谜呢?”
“出谜?什么谜?”白文秀结巴地呆住了。
“你倒想一想,高山滚鼓有什么妙啊?你听一听高山上滚鼓是什么声音?”
“噗通——噗通,不通——不通!”
周围的秀才顿时都笑出声来,“真是高山滚鼓之妙——不通,不通!哈哈哈!”白文秀羞得满脸通红,掩起文稿拔腿就逃。
15.田素山嘲戏堆墨体
宋代陈文惠,擅于“八分”书法,点画粗肥,使人难以辨认,竟自成一家,为当时誉作堆墨体。
他常替人写对联,题横匾。一次,他到郑州做官,在上任时的宴会上,当场挥毫,只见纸上一个个墨团,无人能识。这时,来客中站出一个人说:“我也来献献丑,请陈大人斧正!”只见他取了一幅大纸,泼墨将它全部涂满,然后在纸中央用粉笔细加四个小点。在场的人都愕然不解。陈文惠问道:“敢问这是什么?”客人回答道:“这是贱姓‘田’字,戏仿大人的堆墨体,请指正。”说着,又取一幅大纸用墨笔小心地把边框勾勒了一圈,然后从上到下划了两短竖,构成“四”字样。陈文惠惊讶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客人口答道:“这正是贱字素山。”陈文惠说:“分明是瘦骨伶仃的四,哪来的素山?”田素山哈哈大笑道:“既然有堆墨体,自然也有妙手空空的飞白体啦!这不是一个空心的‘山’吗?也就是又粗又肥的素山!”陈文惠听了不禁也大笑起来,赞道:“好个聪明的田素山!”
从此,他再也不故弄玄虚写那古怪的堆墨体了。
16.苏东坡巧猜半句谜
苏东坡和袁公济是同科出身的好朋友。有一年,他们同在杭州做官,有一次,他们在外踏雪赏景,这时路上的积雪已有一寸多厚了,袁公济便说道:“我有一谜,想请教,不知你能猜得吗?”苏东坡一听便说:“赏雪猜谜,也是一件雅事,请出谜面。”
袁公济说:“雪径人踪灭,打半句七言唐诗。”袁公济深知苏东坡是个全才,对联、猜谜也都是一把好手,一般的谜是难不倒他的。
苏东坡一听,不觉暗暗吃惊,心想到,天下猜谜哪有猜半句诗的道理,而且半句是七言诗,三个字还是四个字呢?也许三个字、四个字都不是,而是七个字的一半(纵剖),或三个半字。但是,尽管自己熟读唐诗,此时却无从下手。这时,他俩一路向龙泓寺走去,突然,路旁的树林中飞出了一群小鸟,排成了一线向着远天飞去。苏东坡不觉心里一亮,再仔细一想,含笑点头,心里暗暗称赞袁公济的半句诗谜做得巧。但是,他却不想马上把谜底说穿,也想趁此机会难一难袁公济,便指着远远飞去的鸟对袁说:“公济,你看天上的景色,我现在也请你猜一条谜,谜面就是‘雀飞入高空’,也打半句七言唐诗。”
袁公济一时还没有理出头绪,反而被弄懵了。苏东坡又说道:“你猜出了我的谜,我也就猜出了你的谜了。”过了一会,苏东坡便俯下身子,在雪地上竖直写了一句七言唐诗:一行白鹭上青天,并在“鹭”字的中间拦腰一划,然后说:“你的谜底是上半句——一行白路;我的谜底是下半句——一鸟上青天。”
袁公济明白过来,拍手大赞说:“子瞻,你真是天下第一奇才,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