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品德修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3328700000006

第6章 品德修养之诚信篇(2)

一、要勇于承认错误,同时做好接受批评的思想准备犯了错误不及时承认,会给自己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学习。犯了错误,想不让别人知道是不可能的,与其让别人发现你的错误加重责怪你不诚实,不如主动及时承认,尽早放下思想包袱。承认错误最好选择在老师家长尚未发现之前,承认错误时态度要诚恳,不可以为了应付过去而含糊其辞,态度不明朗,这样反而得不到别人的谅解。要相信家长老师及同学的宽容,同时诚恳地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后果及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就不会感觉别人对自己责怪的过分了。

二、要重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吸取教训仅仅承认错误还不够,还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和为什么会错,不要轻易原谅自己的错误,要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努力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当自己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错的时候,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帮自己进行分析,并请他们督促和提醒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后要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三、要勇于改正错误,设法从其他事情上加以弥补要有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的勇气,不能“因噎废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一蹶不振。如果没有挽回错误的机遇,要从其他方面寻找机会加以弥补,如多做一些对集体和他人有益的事,关心体贴老师、父母等等。

青少年时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任何一个青少年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更进一步说,做错事,犯错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辈子不做错事,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正视它。承认错误不被他人理解,怎么办?

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思维简单,组织、纪律性不强,加上遇事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的能力不足,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极易冲动,在日常学习、生活,处事时难免会犯错误。做了错事,承认后不被其他人理解,可以这样去做:

一、自己要有正确认识

一个人犯错误不怕,怕的是犯了错误,不认错。不认错就谈不上改错。人贵有自知之明,承认错误是正确的行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自己认错就可心安理得。与同学一道犯错误,应当知道这是不可能永远不被察觉的,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认错问题上,要积极主动。

二、要对犯错误有更深的理解,明白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主动认错,就是小洞及时补。错误不改或坚持犯错,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必至大错发生,还可能走向严重的违法犯罪道路。在生活实际中,有些犯罪分子就是从小对小错不认,可能一次、二次被瞒过去了,自己认为没关系,不引以为戒,从而一发不可收。所以“承认自己的错误,仍然是好同志”。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讲,认错比不认错好,早认错比迟认错好。

三、共同商谈,一起认错

如果对以上两点心理上有了正确认识,那么与同学一道犯错,就应该想到既知错就应认错,如果担心后面不被人理解,产生误会,不妨在自己准备承认前与其他人共同商谈,说服动员其他同学一起认错,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四、自己承认错误,争取同学原谅当说服无效,自己先承认错误后,可以在承认后立即向一道犯错的同学们解释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主动坦然相待,声明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坑害同学,而是正确的、正当的行为。力争化解仇怨,再争取他们一同向老师认错,取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谅解。

五、被同学记恨,请人协助疏导在承认错误后,造成了其他同学不理你,这就是记恨于你了。你可以请求帮助,请老师或其他同学协助对另外犯错误的同学做疏导、劝说工作,共同帮助他们认错、改错。如果自己的态度是真实诚恳的,相信即使同学会有一段时间不理你,当他们认错后,会改变态度的,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的觉悟。

因此,与同学一道犯错误,自己向老师承认了,这是正确的,不被其他同学理解,只是暂时的,因为错误就是错误,站不住脚,正确总要战胜错误。相信自己吧,在真理面前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说了实话反倒招人怨恨,怎么办?

多少年来,学校老师都教育学生要做老实人,要说老实话。可是现实中,有的同学却因说了实话,招人怨恨,见面也不跟他讲话,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时代变了,做人的准则也变了?

其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说实话体现“人心向善”的本能,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也是心与心相互理解和接纳的支点。交往中的一句真话、一丝真诚的微笑给人以信任,彼此间诚实相处,你会感到放心、自在。这是人的一种共生的欲求。心理学研究证明,满怀期望地信任对方,其成功的概率将要高得多。在技术进步与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中,在竞争、自立、个人奋斗的观念不断涌现的时代里,诚实待人的言语行为将愈发显得珍贵和重要。

为什么说了实话,反而招人怨恨?

首先,从社交艺术角度看,应该研究一点社交对象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的心理特征,也应注意适当地“投其所好”。比如:你与之交往的对方是脾性耿直的,那么,在社交过程中措词上以爽直为好,如果吞吐其辞,给对方造成的“印象”反而不美。而如果对方是温文尔雅的,那么,你与之社交时行动上就不宜过于疏放,言辞也不宜过分爽直,不然会无意中伤了对方的感情,即使出于好心,也可能造成不良“印象”。总之,社交过程中,既要有好的主观愿望,又要力求好的客观效果,搞一厢情愿,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注意尊重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人都有自尊心,这是人类拥有的最可贵的东西。保护了对方的自尊,你就赢得了友谊。

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和技巧。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媒介,也是心灵的外衣,如果你的语言高雅精当,或温良谦和,会给人带来信任与感激,甚至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说实话更要注意人、地、时、情不同,说话分寸就应把握,不然就会招人反感和厌恨。

总之,许多事情是可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对别人直言的,只要你是善意的,表达方式也合适,别人总会接受的。朋友让我帮他隐瞒错误,怎么办?

隐瞒他人的错误,是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常见的现象。有的同学在好朋友犯了错误后,不是及时帮助他改正错误,而是替他隐瞒,认为这样才是够朋友,才对得起同学;有的怕说出来伤了同学间的和气或招来麻烦,不敢说;当然也有些同学看到别人犯了错误敢于揭发,但由于方法简单或缺乏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诚意而影响了同学间的团结。遇到这种情况,你一定感到很棘手,向老师反映真实情况怕“出卖”朋友,不向老师如实说,又会背上不诚实、是非不明的“罪名”。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你应该从关心、爱护朋友的角度出发,不姑息、不迁就、不包庇你的朋友。要明是非,守原则。一方面直言指出他的问题和错误,诚恳地、热情地去帮助他认识错误,帮助他分析利害关系;另一方面主动地把情况如实地向老师反映,以征得老师的帮助、教育,这样有利于及时帮助你的朋友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尽管这样做有时会被朋友误解,认为你不够朋友,会使你的心里十分难受。但这与“出卖”朋友完全是两回事,相反,这是与人为善、忠诚友谊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你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他最终总会幡然醒悟的,一定会理解你的。

假若你对朋友犯的错误,置若罔闻,帮他作伪证,你同样也犯了错误。这样做表面上看的确够朋友,而实际上你算不上真正的朋友,这也不是爱朋友,而是害朋友。并且还错过了老师提供帮助这一好机会。再说,人的思想会发生变化的。犯了错误的人一旦提高了认识,承认了错误,而你还在替他隐瞒,那你不是很被动吗?甚至由于掩盖了这一次错误,你的朋友还会犯更大的错误,到时你定会感到很内疚,觉得自己有愧于朋友这个称号的。

真正的朋友应当以诚相见,他有成绩应该为他高兴,他有错误,应当敢于提出批评,向老师如实地反映情况,不替朋友作伪证,这本身就是真诚地对待朋友的表现。当他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继续前进时,他一定会为有你这样一位真正的朋友而感到骄傲的。平时爱说谎,怎么办?

说谎是一种用语言虚构、捏造事实来掩盖自己的意图,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的欺骗行为。说谎是当今中小学生中的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学生说谎水平之高常常出人意料。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问题是“你说过谎吗?”结果是100%的成年人(包括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坦率地承认自己说过谎,并能坦然列出自己的几个谎言;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则是先会问为什么,在觉得说出后对自己没有危害才承认自己说过谎,并很不情愿地说出说谎的理由;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却大多数先说自己没说过谎,在老师追问或诱导下才承认自己说过谎。从主观上来说,主要原因如下:

一、逃避心理

为推卸责任、逃避批评惩罚而说谎。一般来说,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判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对自己因难于自控而犯下的过错是有所知觉的。但又害怕受到批评、指责或者惩罚,他们会想法来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二、维护自尊

此事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常见。孩子缺乏判断力,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有时不善于将想象与现实分清,由此而造成说假话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小吴看见同桌小林的漂亮妈妈来学校接他很自豪,便对其他同学说:“我妈妈比她更漂亮!”其实小吴的妈妈并不是很漂亮,只是不想让小林太得意。

三、虚荣心理

年龄稍大点的学生期望得到他人尊重,取悦他人,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目标,于是就以撒谎来炫耀,满足虚荣心。如说谎提高成绩,或吹嘘自己,让人刮目相看。

四、懒惰心理

一些学生学习懒散,喜欢用简单、不费力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说谎就是最轻松、方便的手段。如骗老师说自己早已完成作业。

学生说谎,是一种不敢正视某种事实的表现。在种种利害关系面前,他们采取逃避不利、趋向有利的选择,实际上是错误的。长期不诚实而且撒谎的性质涉及了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就是一种品行障碍。所以作为学生应注意自行纠正:

一、坦白说谎动机,正视反省自己说谎都有其一定的心理原因,反省自己的动机,并向老师或他人坦白,就一定会得到它们尊重、关爱,宽容、真诚接纳,从而感受到安全、温馨、被信任,也不会挨批受罚。唯有这样正视自己,反思自省,乐于改正。

二、引导自我教育,自化心理压力这是改正说谎行为的有效方法。学生容易在有压力的环境下说谎,那么同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设想减少外界环境对压力,这实质是减少了自己说谎的机会。寻找撒谎的危害的资料以自学、思考。通过自我教育,懂得讲假话将贻害无穷,懂得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生活是欺骗不了的,重要的是讲真话。巴金曾说过:“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只要懂得诚实,遵守纪律,又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是能够改正说谎行为的。

三、自我暗示鼓励,形成改正内驱力所谓暗示就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意见或信念,从而导致自己的判断、态度及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过程。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使人自信、自强不息。一般的做法是:把自己的优点、长处写在纸上,激励自己去完成目标或改正行为。如“撒谎害人害己要彻底改”、“我一定能改掉撒谎的坏习惯”等,不断鼓励自己坚持良好行为。坚持自我暗示,就能逐步改掉坏习惯。

四、消灭在“第一次”,及时根治说谎说谎往往是日积月累而成的,而且这种不良行为一旦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第一次说谎,内心矛盾重重,想承认错误,又怕失去信任。因此,抓住第一次说谎时机,进行彻底自我反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是初犯,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责备,自我保证不再说谎,重新做一个真诚的人,这样就容易收到成效。

五、实施行为疗法,自我观察管理对说谎时间长,难于自控的学生,还要开展行为疗法。即与他人协商,以签订合约的方式,直接帮助自己自我观察、自我管理,消除、纠正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出现良好行为时,帮助的人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评价,使之保持、巩固、发展;未能完成目标,则按约定给予自我惩罚,以示警醒。可设“每天目标行为自评表”,自己如实填写,教师、家长或小伙伴负责督促。持之以恒,定能改变。父母要我撒谎,怎么办?

父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教自己孩子撒谎的。但有时父母主动要求孩子撒谎,这使我们一些同学很苦恼。那么父母要你撒谎,你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