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在中国是何含义
杨教授刚才提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西方这个社会资本概念——刚才张教授也涉及了——在中国是何含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结构特征。我在读梁漱溟先生和魏少锋先生的著作时发现,梁老的中国文化要义我看就总结两句话好了。我通常让学生读书,读了书我就告诉他,能用几句话说清这本书你就来找我,不行你就先别来,你再去继续读好了,三两句话你得能说清。我看梁漱溟的书,基本上就是两句话,中国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伦理本位,关系无界。我看大体上就这么两句话。而费老研究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总结了这么四个字——差序格局。
我本人现在是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的主席,这两年的责任就是组织每年的年会。
我在跟理事会商量,明年八月份开年会的时候,干脆就以费老那个差序格局为题,讨论差序格局及其中国结构变动的一些特色,就是用中国的思维来探讨中国的变动。因为很多西方的思维不够中国化,好多事情是说不清的。
我把话头拉回来。那么中国的情况假定是用这么几句话概括,比方说是伦理本位的、差序格局的,那么,这里边的社会资本究竟该怎么去研究呢?我自己看,假定是伦理本位,如果你研究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里边的社会资本发生、发展和使用机制的话,亲情网络可能是第一步,是任何网络的和。首先你要有一个伦理关系,很多朋友关系也是哥门儿,哥们儿就是一个伦理化的关系,家庭化的朋友也是这样。
假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就是以个人的利益围绕这个伦理观一点一点往外拨的,即这个里边的和能够往外延伸的,那么,关系网络的扩张和渗透就是首要问题了。这个关系网络的扩张和渗透是如何形成的,而在形成过程当中,社会资本在这个网络里边,怎样按照网络的层级来散发、来制造、来使用的,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西方是做不了这个学问的,因为没有这种思维,西方的人情网络关系也不是这样的,通常是比较松散的,而中国是一套一套的。我自己感觉,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如果用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来研究的时候,要结合差序格局这个社会特征,看着这个结构的关系来做。第二个,就是中国的社会变迁问题,这个变迁怎么产生的?第一个观念是政府政策主导的。这里边有一大套理论了。
这个叫做states centre analyze,我就不讲了。还有一个,就是欧洲的匈牙利社会学家撒列尼1998年和他的两个学生写的叫做《Making S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的这本书里边认为的,from……to market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变迁机制是文化资本。他在这里也提出知识分子的作用——官僚里边有文化的人作用。那么,我看中国的变迁,关系网络机制是相当重要的。怎么通过用社会资本的概念,用社会网络的概念,用网络资源的概念来分析、透视、解释中国的这种变迁?我认为这是未来的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任务。
避开同义反复的圈子
最后一个回答就是回应张静教授刚才的这套思维。我非常同意张静教授刚才的这个表述,社会资本是独特的资本形式,也是能产生价值的。这个中文的表述是很准确的。我是表述不出来的,我有的时候是用英语来思维的。所以,我今天跟你学了这一招。
张静是我的好朋友。你刚才说的这个西方关于社会资本研究理论的结论,就是当一个社会资本丰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社会的合作、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以及信息的充分交流就会产生了。我认为在有些学者,比如富可亚玛确实是这样假定的。我个人以为,这个假定是错的。因为他们是同义反复的,他们同时用合作、信任、信息的充分交流来定义社会资本,然后又反过来说,当一个社会资本大量丰厚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产生了。实际上是两个东西在一起说的。这个同义反复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但很多学者都逃不出这个圈子。
我为什么支持这个网络观的概念?当我们定义社会资本的时候,我是从网络特性来定义的,从网络成员的关系、网络结构的特性以及网络资源的含义去定义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当这个网络最后产生集体效应的时候,当一个网络做到有这个特性的时候,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就应该回到你刚才总结的这四个方面,即合作的问题、参与的问题、信任的问题、信息的充分交流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开第七章中国水问题
主讲人:王浩(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人: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论人: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策划人: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
时间:2000年8月6日
现在开讲
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体的百分之六七十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也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还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今天的讲演,我就下面四个方面谈谈水问题:一是,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二是如何看待水问题,及造成歧视的原因;三是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四是解决的可能途径。
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
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五到六成。
水少: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
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
水多
首先说洪水,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
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果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就比较缓慢,总量也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会小一些。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作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难敏感性。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如长江1998年一1999年的大水。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已经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二十五年前或三十年前的美国差不多。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1998年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是很快的,但也受到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防洪投入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增大。《美国国家防洪总报告》关于美国防洪这些方面有些反思。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水争地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空间较小,人口密度较大。在洪涝区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为了追求小利,一些人不服从洪泛区的管理,使得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降下来。目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只要人口还保持在1000万,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容易得到根治。
第二,防洪的标准有待提高。就黄河的例子说,从桃花源以下到河口,大约需要堤防的河道是700公里,两岸大堤就是1400公里。这1400公里中,低于黄河流域规划中的规定、不能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堤防大约是800公里以上,不够高,存在漫决的危险,洪水一来,就可能漫过大堤。
第三,堤防的质量不够好。在有记载的两干六百年历史中,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的纪录,大约每三年有两次决口。历朝历代,大堤决口以后又重新修复,土质比较掺杂,有很多硬地和断面,即暗伤。这种情况下,就有溃决的危险,因为在结构上存在危险。
另外还有冲决的危险。目前在黄河断流的情况下,水很小,进入河漕的泥沙没有明显减少,每年大约有10亿吨上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是在13亿吨到8亿吨之间摆动,平均每年有10亿吨泥沙进入黄河。出河口的泥沙很少,大部分在河槽中淤积,主槽都被淤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水没有主槽的约束,在很宽的黄河河道里流动。在河南境内的黄河河道是299公里长,一般是10—20公里宽。黄河水在很宽的河道里摆动,最严重的时候,4公里长的水带在24小时之内,就在它的中心摆动了10公里。这种摆动造成了河道的控导工程的失灵。河水没有约束,对着一个地方冲,很快就冲坏了。凡是河流稳定流动,对着冲的地方都有堤防工程;而游荡的河流,即所谓的斜河、横河、滚河等,使得防洪工程很难适应运动的流态,就有冲决的危险。
黄河的工防都是土质工防,存在着漫决、冲决、溃决三重危险。这仅仅是堤防,堤防是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还要和水库的防洪库容、蓄水洪区等几方面结合起来搭配使用。那么总体来讲,防洪体系的标准还不够高,洪泛区内的生产活动难以禁止。
另外,这些年有大的防洪投入,但今后几年会怎样,还不能确定。
总的来说,洪水的灾害还比较严重。如果保持现在的投入力度,大约十年到十五年内,大江大河的大的洪水危险就基本缓解了,也能维持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位面积内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在今后五十年,在物质财产和生命财产这两方面,看到的都是升值,一旦有危险,损失就非常大。在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未雨绸缪的措施。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紧迫的问题。
水少
第二个问题是缺水的问题。水少的问题,相当于慢性病,虽然没有像洪水那样惊心动魄,但造成的损害,对发展的阻碍比洪水大得多。原因从以下几方面看。
第一大类的原因,从受灾的范围看,洪水是一条线,旱灾是一大片。旱灾是流域性的,影响的区域大得多,影响的人口、财产也大得多。根据世界银行90年代的一个统计,中国每年洪涝灾害的平均损失是100亿美元,而旱灾的损失是350亿美元。我国的水研究者,经过讨论认为,世行可能对洪水灾害的估计略小,对旱灾的损失略大,但是,结论没有错,也就是干旱造成的损失、干旱带来的影响要大于洪水造成的损失,这是公认的。干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气候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就我国来说,北方地区这二十年来始终处于干旱化趋势之中。80年代这十年,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准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10%。90年代以后,黄淮海一带的旱象没有基本解除,比80年代略有缓解,与多年平均值比较仍然是偏旱。另一方面,降水少的中心逐渐向四川盆地、汉中地区,向泰岭以南、大巴山以南地区偏移。这是经过全国的雨量站网的分析,得到的这样一个基本看法。从水资源的形成来看,是通过降水来形成。降水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降水量降低了10%,净流,也就是形成的水资源不是减少10%,各个流域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至少要降低15%以上,这还是最好的情况。
第二大类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方面是大量的河道外引水造成的河道断流。河水在重力场的影响下,都是在河床内向下流动。现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形成了水循环的侧支循环。通过提水、引水,形成了人工供水的水网,这样使得原有的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大类影响是使流域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样的降水量,过去100份降水量能产生30份的净流,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会使得100份的降水只能产10份、15份的净流,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比方说,水土保持、水平梯田的目的就是不产流,这样使得雨水可以就地利用。这对当地的生产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下游产生的净流就少了。
总体来说,人类有各种改变土地地貌的活动,这是没有争议的。这些活动的总体效应就是使净流性的水资源减少。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水的利用的总体有效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