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场所,而不是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上级领导”而破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学习环境如果符合儿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学习上的抗干扰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有惊人的生长力。“学习不怕吵”和“睡觉不怕吵”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相同的解决思路。
著名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描写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的景象:
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有的孩子在朗诵,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高声唱歌,有的孩子在描绘着自己的梦。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如此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是孩子们说了算。学校的老师也从不去制止孩子们自己想做的事。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可是够喧闹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却是互不打扰,各得所乐。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抗干扰能力,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能够克服周围嘈杂的环境,无论多么喧闹,自己都能够立刻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们在这里感到了快乐,享受着这里的一切。每个孩子放学后都不想离开,第二天早晨又想早早到校。它招收的学生都很平常,甚至有些是身体有残疾或被别的学校开除的,但学生们经历过这样的小学教育后,最后都各个成才……
城市的“天簌之音”
我楼下邻居的儿子要参加高考,不巧的是,隔壁家的女儿每天都在学习拉二胡。这个邻居为了高考的儿子,很是注意周围的环境。只要小女孩的二胡声一响,这个家长就会开始敲隔壁家的门。楼上正好也有孩子在学习拉小提琴,他们就开始楼上楼下的跑着去敲邻居家的门说自己家孩子要高考,保持一下安静。每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功课,也都体谅他们家高考孩子父母的心情,也只好让自己家的孩子在周末上午,他们家的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才开始练习。
这样楼上楼下的家长们都和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一家的高考生忍耐了两个月,邻居们碰在一起也都是各有怨言,也没有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家长的都能理解。其实这个家长每天去别人家里敲门或者告诉邻居们自己的孩子要高考,也是在给自己的孩子压力和不断地提醒孩子这里有噪音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搜索噪音,又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
后来,我听说这个男孩没有考上任何一所大学。
家长们要知道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感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噪音”,它们就不再是噪音——邻居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弹琴声、路上的汽车行驶声和喇叭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它们是城市天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这些声音困扰。
妞妞高考前几个月,在距离丽文家只有二三十米处,要建一个新商场。大型车辆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四点左右。和丽文同一个社区有好几个孩子高考,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负责人,但没什么结果。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居民们谅解。
丽文和先生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想想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觉得去找他们也没什么效果。家里人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这种噪音,而不是去抱怨。丽文在妞妞面前从没提到一句关于工地噪音的话。丽文观察妞妞每天心态平和,猜测妞妞可能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家里人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噪音的焦虑。
出乎意料的是,那一阶段妞妞的睡眠也很好,这可能也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睡觉不怕吵的习惯。高考结束后,丽文才问妞妞这段时间睡觉是否受到外面工地噪音的打扰。妞妞这才知道附近要建商场,她说这些天有时候感觉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根本就没顾上也没在意,没发现它有这么吵。
因此,我觉得,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刻别人,处处想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睡眠。
给孩子“温室",就是舍弃了孩子“优秀”
家长因为自己有所担忧,而坚决阻止孩子的独立活动,这种做法其实是比较自私的,父母放心了,可是孩子并不快乐。让孩子独立起来吧!
首次自己说了算
妈妈们,十岁的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你放心吗?孩子要和同学们去郊游,你阻止过吗?孩子上初中了,你还送他去学校吗?而妞妞十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看爸爸。
丽文的老公被单位派到上海工作一年,妞妞说很想爸爸,就想去看看爸爸。丽文说,过一段时间,爸爸就回来了。可妞妞说她想一个人去看看。丽文和老公很担心,妞妞才十岁啊。但是妞妞很坚持,丽文想想,那就让妞妞锻炼一下吧。丽文帮妞妞买好火车上要吃的东西,不停地告诉妞妞路上该注意的事情,遇到这个事该如何,那个事该如何。妞妞突然说:“妈妈说得都不敢去了。”丽文这才意识到自己忧虑过度,过分渲染了危险,吓着孩子了。丽文说事后她还反思,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家长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更不要夸大事情和陌生人的危险。家长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
送走妞妞上火车后,丽文在回来的路上,想起妞妞曾走丢过一次,心里更是担心。那时妞妞才五岁,丽文带着妞妞去市里新开的商场给妞妞买衣服。丽文说自己一直拉着妞妞的手,试了几家衣服后,妞妞好像没有什么耐心了,看着新商场那么多新奇的事物,总是想去看看。丽文也对妞妞说,买完了衣服就好好去商场转转。当丽文看中了一件时,准备让妞妞再试试,却找不到妞妞了。丽文现在回想,可能是自己一松手,妞妞就自己“溜跑”了。丽文当时以为是商场人多,有人顺手把妞妞带走了,很着急的到处找妞妞,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妞妞一个人去了一家玩具店,妞妞想要一个娃娃时,摊主问起你妈妈呢?妞妞才发现,妈妈不见了。幸好,那家摊主让妞妞在那里一直等着。
丽文说从那以后,她恨不得除了到学校,都把妞妞牢牢地拴在身边。但她也知道不能过分限制女儿独立做事的自由,孩子毕竟要长大,更要独立起来。
当听到妞妞说她要锻炼一下自己,一个人去看爸爸时,丽文“违心”地答应了。
妞妞有了自己出门的经验,以后出门旅行更是轻车熟路了。有一次暑假,妞妞告诉丽文要去厦门看望小时候的伙伴,也是来回独自乘火车。这次出门需要带的东西都是妞妞自己列好清单去买的,妞妞还告诉爸爸妈妈说返回时不要来车站接她,当时丽文他们家刚搬到上海,妞妞要自己从车站回家。丽文心想全家刚搬到上海不久,妞妞对路线还不是很熟悉,已经想好到时候肯定要去接妞妞的。妞妞下了车看见丽文有些惊奇,可却显得不太高兴,还说车站离家这么远,我自己回去就可以了,我自己能回去的。丽文发现妞妞对乘车路线很熟悉,根本不需要她的提醒。
妞妞周末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骑自行车绕城“旅游”,从早晨七点出发,晚上六七点才回来,回来就兴致勃勃地给爸爸妈妈讲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
看着妞妞愉快的样子,丽文也就忘记自己的担心了。
让孩子享受“独立”的快乐
一位妈妈说,这样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与其说是锻炼孩子,不如说更是在考验我这当妈的。她说得很对,那就考验考验自己,让孩子早点“独立”
吧。
一位妈妈说,就因为她没让孩子参加班里的春游活动,孩子一星期都不和他说话。原来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植物,就组织全班同学周末的时候到林业园郊游,既是班里的一次春游活动,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每位同学拿上自己的“干粮”中午在林业园的外面草地上进行“野炊”,孩子一回来就高兴地给妈妈说,可是妈妈却不答应,说孩子没有去过郊外,还嫌郊外太脏了,中午还在草地上吃饭,太不卫生了,就不让孩子去。小男孩都哭了,可是这位妈妈却说到周末带着孩子去吃“海鲜”,这位妈妈还怕孩子周末悄悄溜走,就一天都看着孩子。等到周一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在回忆“野炊”的趣事,而孩子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发呆。放学回家后,孩子一句话都不说,甚至一个星期都不理家长。
这位妈妈以自己的理由阻止孩子,她没考虑到孩子也需要社交,需要和同龄人在一起。虽然是郊外、野炊、观察植物,也许孩子观察不出什么,可是孩子的快乐在于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过程。同时,她也夺走了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孩子“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差”不正是由于他一直缺少锻炼的机会吗?
培养孩子要照顾自己的一个机会现在好不容易来了,她却又要夺走。她在这件事上和孩子发生意见冲突,在她的“强制”下,孩子不得不屈服,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总是得不到尊重。这样渐渐地会让孩子形成要么逆反心理很重,要么毫无主见的性格;而且孩子也很容易形成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思维方式。家长因为有自己的某种顾虑,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动,家长这样做其实是比较自私的,考虑的是自己的担忧,做决策的依据是让自己放心,而不是让孩子快乐并得到锻炼机会。
在这里,我所说的放手让孩子去做不是一种冒险,而是要让孩子通过自身体验,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在实践中学会防范危险。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的,将来孩子真遇到什么事,可能就没有能力和勇气去应对了。怕孩子吃饭噎着,难道就不让孩子吃饭吗?怕孩子摔跤,这辈子就不让孩子走路了吗?
孩子出行,安全是第一的。这也就需要家长平时多注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要尽可能早地让孩子独立去从事各种活动。一旦觉得可行,就高高兴兴地让孩子去做吧。
“蒲洒走天下”真好
看到一则故事说,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从学会骑自行车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利用假期在中小学期间就独自骑遍全国各地。她的父亲是一位教育意‘识非常好的家长,鼓励女儿独自远行。小女孩在一次次的远行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独立的能力,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孩子。
这也就说明儿童其实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并不总是愣头愣脑,像父母想象的那样凡事不知深浅。如果家长能给孩子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他们会成长得更快更好。
丽文和先生的事业都很成功,女儿妞妞在各个方面也极为出色。妞妞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与同学们的关系相处融洽,办事能力很强,一直担任班级团委书记职务。在高中繁忙的学习期间,妞妞在学习之外,除了班里的繁琐工作外,还主动帮助学校团委书记担任学生助理,周末组织各班班干部一起去商家、公司给学校拉赞助,和同学们创办的班刊在学校各班中相传展示。
和丽文多年的好友之情,我可以体会到他们作为家长的智慧。如果要我概括他们的做法,最基本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们在这个信念下,很多做法听起来都有些让人难以相信。
妞妞上幼儿园时,从她家到幼儿园需要乘坐四站公交车。丽文送妞妞去幼儿园一年后,到妞妞上幼儿园中班时,丽文觉得妞妞已完全知道这段的路线了,而且从公交车上下来不用过马路,站点不远处就是幼儿园,路上的注意事项也讲过多次了,于是丽文就对妞妞提出:自己去幼儿园,爸爸妈妈不再接送她了。妞妞心里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第二天自己一个人去幼儿园。丽文和老公也不放心,悄悄跟在妞妞后面观察,等确认没什么问题以后,就真撒手不管了。后来,妞妞很安全地度过了整个幼儿园时期。而妞妞也比一般孩子要成熟得多。
妞妞在家里并不是“小公主”,经常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凡妞妞自己可以做的,绝不帮忙。有时候他们二人工作忙时,妞妞自己在家也不会饿肚子,还帮妈妈把做饭用的材料准备好,如会择好菜、淘好米等。
其实丽文和老公并非是那种因忙于个人事业而疏于照顾孩子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在家里有些不作为,其实这正是他们的用心之处。他们不在简单的事情上乱插手,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让孩子安全、独立地做事上。
我觉得,家长替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难的是不去替孩子做事。丽文对我说,自己让妞妞独自上幼儿园这件事,她和先生提前做了许多论证,把每一个细节反复斟酌和跟随了孩子一周,确信孩子掌握了安全常识,在对孩子的安全有把握的情况下,然后才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假期让孩子独自回老家或亲戚家及外出旅游也是这样的。而这个过程其实远比自己陪着孩子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