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3335100000029

第29章 想学得好,习惯就得好(1)

家长都想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可是教育方法没用对,惯出了孩子的坏习惯。其实正确的比错误的方法简单,只要方法用对了,好习惯自然水到渠成。

好习惯就从“不陪”开始

家长很乐意“监督”做作业的孩子,而孩子却不喜欢旁边有个“监工”。家长以为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却不知道这是在磨损孩子的自制力。家长要知道,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自律的人。

“忘记写作业了”

不少妈妈说,自己每天的“功课”就是陪孩子写作业。在她们看来,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考大学,升学、考大学决定了事业和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活动和安排,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家长们都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而丽文和先生从来不这样做,妞妞好几次忘了写作业了,他们也没有提醒,而是想办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让妞妞知道,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处理好的事情。

妞妞刚入学时,丽文只是将学校生活的基本规则给妞妞做了指导,想让妞妞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在一开始的几天里,提醒妞妞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刚上学的前两个月,妞妞对作业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时间稍长,妞妞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丽文发现已经有好多天,妞妞都是需要她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让妞妞记住自己的事情。丽文和老公达成默契,就装做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c=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妞妞玩够了再去写作业。没有几天,妞妞就把自己搞乱了。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她一直没写作业。先看电视,吃完饭后就去玩会儿,玩会儿又看会电视,又跑到自己卧室看会儿书,等到要睡觉了,才急急忙忙洗脸刷牙,躺床上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直喊爸爸妈妈。

丽文和老公其实早就着急了,但两个人一直装着没注意妞妞的作业问题。听到妞妞这样说,也很着急地说:妞妞今天没写作业吗?妞妞看到爸爸妈妈并没有责备她,自己着急得直掉眼泪,妞妞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对了,可是一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可能想到明天老师要检查,所以显得更着急了。

我在这里插一句,丽文很重要的提醒,家长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孩子着急得哭了,就说明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连作业都忘了啊,就知道玩!”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他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

丽文平和而友好地对妞妞说,妞妞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妈妈这样说,妞妞停止了哭泣。爸爸妈妈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妞妞情绪平静了不少。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随口说,那就起来赶快写吧,明天还要交啊。可是妞妞已经玩得很累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一般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而丽文则对妞妞说:要是现在写呢,就是晚睡一会儿;要是明天早上起来写呢,就要早起;如果你不想写了,到学校里就直接给老师说你忘写了。你看你想怎么做呢?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已竖起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都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妞妞想了两分钟,知道不能给老师说忘写了,就决定起来写作业。妞妞跳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书房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欲望吧。爸爸带着妞妞一起来书房,看着她准备做作业,爸爸妈妈就走开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到十点半,丽文过来看了一下妞妞。她刚刚写完数学,语文的还没写。丽文然后就给妞妞说,爸爸妈妈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妞妞点点头。其实丽文和老公并没有睡着,只是关灯装睡,静静地听着妞妞的动静。妞妞大约又写了二十分钟,自己收拾了书包去睡了,听到妞妞回到自己房间,他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再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有了这次的教训,妞妞再也没有忘记写作业了。每天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丽文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告诉妞妞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妞妞的满意。

妞妞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心里当然是愉快的。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孩子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对我说,从孩子上小学到初三,每天陪孩子写作业,这些年她连电视都很少看,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她也经常是一边陪孩子写作业,一边唠叨孩子,孩子很烦躁,她也苦恼。其实我觉得,不仅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大人的时间也很宝贵,这样大家每天都在烦躁的气氛中度过宝贵的时光,是大家生命的荒废,是对家长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破坏。

妈妈们,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孩子写作业;即使你不累,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别做任性的家长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哪有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我想说的是,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我认为,孩子偶尔忘了写作业并不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让时间优质化,让孩子养成独立高效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也有时间来做一些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素养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生活的一种榜样,他会在无形中演绎、模仿成人世界,将来能从容不迫、健康、快乐地过好人生的每一阶段。

丽文说,妞妞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妞妞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都写得很快。其实妞妞写得比较晚后,丽文和老公一直竖起耳朵听孩子的动静,到孩子睡觉时都快十一点了,他们很心疼妞妞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孩子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剥夺儿童好习惯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那么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就会惹得家长说话时会有些不耐烦,孩子也会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时,让儿童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但内心绝不会听家长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挖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妈妈们,请不要任性地陪在孩子身旁做“监工”!

让好习惯长征孩子心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品质,教育家杜威对习惯的意义阐释的很到位,他认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家长的“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给他制造麻烦。很多媒体、教师或“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种说法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家长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学习的习惯。

我也见过很多孩子学习时确实需要有人陪着,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孩子在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投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家长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家长“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家长“抽身”也要注意一些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的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他说,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不论他把大人灌输的“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孩子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人都有弱点,都不愿意别人抓住自己的弱点加以控制,同样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爸爸妈妈花那么多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爸爸整天忙着喝酒应酬,有的妈妈只是逛街、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没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们都不管。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