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3335100000042

第42章 常见的育儿迷误(1)

生活中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已陷入泥淖之中。任何一个误念,就足可以折断儿童的某一种天赋,严重的可以毁坏孩子的一生。

“老师怎么教的,孩子就得怎么学”

孩子的世界里拒绝世俗,抒发着纯真,排斥单一,刻画着多彩。他们的想象世界是他们的乐园,也是他们美好心灵的表白!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的生活将毫无乐趣可言。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发明家,也不能成为科学家、建筑师、好的法官,甚至很难做出有创造性的成就,因为创造力的根源就是想象。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菜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人类因为有了“奇思妙想”,社会才得以发展,我们才得以享受如此丰富的生活。

想象力是孩子的天赋,可是生活中,这种天赋总是遭到成人们的嘲笑、扼杀……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儿子画了一张画,满是些五颜六色的“方砖头”。妈妈不解地问:“这是什么?”儿子高声回答:“这是鸡蛋。”“鸡蛋是椭圆的呀!没有方形的!”妈妈纠正道。“不,方鸡蛋才不容易滑落。上次鸡妈妈因为鸡蛋滚到窝的外面,摔破了,非常伤心。所以,这次就下了方鸡蛋。”“那怎么是五颜六色的啊?”“这是鸡妈妈做的记号。这样,鸡妈妈就更容易分辨它们了。…‘哎呀,你这是胡思乱想!”妈妈对儿子的“胡思乱想”显然生气了。而儿子一脸困惑地看着妈妈……孩子错了吗?孩子只是有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智慧在保护“鸡蛋”不被滑落、不被丢掉,为“鸡妈妈”着想,难道孩子的善意有错吗?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妈妈。在家庭中,爸爸妈妈们经常这样糊涂,经常扼杀着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问六岁的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则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听了父母的训话,孩子以后还敢去“想问题”吗?

这时我想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在讲到中途的时候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让他自己发挥想象,继续说下去,但歌德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因为歌德的“胡思乱想”而批评过他。歌德母亲的做法,很好地激发和保护了他的想象力,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与母亲的良好做法有密切的关系。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而培养天才的最好方法就是赏识,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赏识往往能够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只有赏识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智能。、想象力是孩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人形象地把想象比做奇异的翅膀,在无际的太空中自由飞翔。聪明的父母们应该以赏识的态度为孩子插上智能的翅膀,而不是要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

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因为儿童要将环境中获得的知觉加以组织,所以环境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原则。当儿童对自己的生命发展出真实而有秩序的知觉后,他就会选择而且加强对于创造性努力是必然需要的历程。儿童会将事物的主要特质抽象化,因此而成功地联合它们的形象,保存在意识的最前面。

所以,儿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力的丰富来源于他们对实际生活的理解,思想活跃的儿童更善于幻想和虚构。对这种情况,父母们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编造离奇和不切合实际的故事而加以打击,而应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鼓励。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能用嘲笑的语言辱骂孩子,而应顺着孩子的想象去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儿童的世界里拒绝世俗,抒发着纯真,排斥单一,刻画着多彩。他们的想象世界是他们的乐园,也是他们美好心灵的表白!大自然创造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将是不同的。而每一个不同的人都能够自发地建立起一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能,因为这一点世界才变得精彩、变得有创造力、变得有魅力和充满生机。当教师、父母面对天真的孩子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发出莎士比亚的感叹:人类啊,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当你同孩子们在一起时,每一个孩子的天真和单纯都将激荡着你的心,让你明白你自己心智的狭小、低弱和无趣,从而心生对孩子的敬仰和爱。爱孩子就要呵护孩子天真的想象!

妈妈们,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不要用一些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多样的思维。要知道,这些美好的想象是世上最纯洁,最空灵的思想,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

“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必成大器”

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家长们,请相信自己的孩子身上一定有隐藏的“才能”,但不一定是在幼儿园时就看得出来,也许是在小学五年级的一次体育比赛中,也许是在高中的一次演讲……周围的不少妈妈总向我“诉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都那么聪明,有钢琴弹得好的,有英语过了托福考试的,还有的孩子象棋比赛拿了奖,可我的孩子太普通了,都小学二年级了,学什么都不感兴趣,哪有什么特殊才能啊。在这些妈妈们看来,孩子都上小学了,至今没有表现出“特殊才能”,以后也就不可能再表现出了。更有不少家长搜集到很多测试孩子“特殊才能”的题目,让幼儿一个个地回答,一堆题目做下来,测试结果显示“优”的时候,一家人皆大欢喜,到处宣扬自己的孩子是个“神童”;而要是测试结果显示“中”,一家人总是叹息,孩子只是“凡人”一个。难道一些成人编制的测试题目,就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一个孩子儿时的表现,就决定了他的未来?儿时没有这些“特殊才能”,长大后注定不会成“大器”吗?

丽文说,她从来没有给妞妞做过什么测试,包括一些儿童心理问题的测试,她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家人们要具有一双“伯乐”的眼睛,并给孩子一个发展的机会。

一般认为,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人们说的才能。人的智力包括很多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应变能力等。每个人的才能都有所不同,例如言语才能突出的人在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比较高,如作家;画家、艺术家具有敏感的感知视觉一空间的能力;有的人善于运用身体表达思想和情感,那么他的肢体一动觉才能比较突出,可能成为运动员或舞蹈演员等。而事实上,每个儿童都具有一定的才能,只是在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只是盲目培养孩子的“才能”,甚至有的家长一直都没有发现到孩子身上的“闪烁点”,只是在埋怨自己命不好,没有生出儿时就表现出“神童”特征的孩子。

古今中外,确实有很多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六岁主演演奏会;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十三岁创作了三部奏鸣曲;前苏联有个二一岁的孩子写出一本小说,并出版发行了几十万册;英国有个五岁的小女孩能创作诗歌;某省的一个八岁的女孩竟能说五种语言。看到这么多“特殊才能”的孩子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在羡慕时他们也相信,只要让孩子在小时候多报些课外“艺术班”,孩子身上肯定也存在着“特殊才能”,只要孩子小小年纪有所作为,就是成了“大器”。可是很多孩子在“艺术班”学习后,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家长们就失望了,表示自己的孩子只是平凡的人,并不具有“才”,再也就不去重视孩子有没有“特殊才能”了,只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只要孩子考上大学,也就算是给自己争了口气。

而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学者,用几十年的时间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研究。最后他发现,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这也符合英国教育中被人们信奉的那句经典名言:“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曾经找过我,说她在配合学校老师完成孩子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背课文时总是出错,短短的几句话,一个晚上也背不顺畅。

刚开始的时候,她也觉得孩子是不是有些笨,就几段文字都记不住。我为此劝说不要用成人随意的口语,“太笨”之类的话来讽刺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多发现孩子的兴趣。过了几个月,她高兴地对我说,她发现孩子的兴趣了。孩子在和小朋友玩下跳棋的时候,他总是赢,他还可以同时和两个小朋友下棋,而且对这两盘棋的每一步都记得很清楚。棋局结束后孩子总会给她讲起小朋友们下棋的错误,她就很惊奇,孩子背课文背不会,可是对下棋这么感兴趣。孩子有时候在放学路上见到路边的老人们下围棋、象棋时,都会看得聚精会神,好几次都是看到那些人散了他才回家。她让孩子参加少年宫象棋班学习,还采取我建议的“启发教育”的方法,又帮孩子分析学习象棋和学习知识的关系。

她逐渐发现孩子不仅在少年宫围棋班的棋艺上有了飞快的进步而且孩子在背课文、记单词方面显示出很好的记忆才能。她高兴地对我说,自己培养了孩子的两个才能呢。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童年时,他的父母让他对着插满金菊的花瓶绘画,意外地发现画的竟是几何图形,药瓶是梯形、菊药是圆形,叶子是三角形,父母发现他在数学方面有“特殊才能”,于是加以培养他的才能,后来麦克斯韦一举成名。他之所以在数学、物理两大领域取得成功,不能不说与他父母发现他的“特殊才能”有关。

孩子的“特殊才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中流露的,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出孩子可能具有某方面的天赋。如从游戏中,从讲故事中,从谈话中,从旅游中,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孩子在动物、植物、矿物、数学、物理、化学、文学等方面,哪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某些事物,例如写字、绘画、音乐、运动、演讲等,为孩子创造接触这些事物的条件与环境,看看哪一样孩子特别感兴趣,哪一样会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哪一样成绩会突飞猛进,要对孩子的兴趣有足够的开发和鼓励。

而有的家长却对孩子的兴趣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让孩子上各种“艺术班”,逼着孩子学一些他们认为的“才能”知识。

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位家长刘女士,逼迫女儿学弹钢琴,却把女儿逼上了“绝路”。五岁的独生女儿,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一家人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有一天,刘女士的同事来家做客,夸刘女士的女儿,并抚摸着女孩儿的手说:这孩子真是弹钢琴的材料,将来没准成为一个钢琴家。刘女士听了后,就省吃俭用专门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还给孩子报了班。可是自这架大钢琴搬回家摆在女儿面前,女儿看到钢琴就吃不下饭,连做梦都喊出:我不愿意练琴!刘女士每天逼孩子练琴八九个小时,孩子连手臂都抬不起来。刘女士便把孩子的手臂用绳子吊起来,手指落在琴键上。为了防止孩子犯困,刘女士还用绳子拴住孩子的头发。

无休止地练琴,母亲的粗暴斥责,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孩子恨钢琴,也恨妈妈,而且憎恨心理日益强烈。周末,刘女士上班之前,又给孩子留下作业,必须学会两首练习曲,否则中午不准吃饭。望着妈妈远去的身影,孩子转身跑到厨房,拿起菜刀,朝钢琴狠很地砍下去。看着面目全非的钢琴,孩子脸上露出笑容,但这笑容瞬间即失!妈妈回来不会放过自己!孩子的心被恐惧笼罩,可怜的孩子把菜刀也对着自己的手砍下去……真是个令人心痛的事件!

每个人的兴趣、才能是不一样的。儿童各自的先天素质,如体质的不同、内脏器官的强弱,气质的不同等,有着不同的潜能,在他们的潜能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孩子没有兴趣的东西,就是无的放矢,不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