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3335100000043

第43章 常见的育儿迷误(2)

妈妈们,也许你还没有发现你的孩子有“特殊才能”,但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他的身上肯定有隐藏着的“才能”,不论孩子多大,都要鼓励孩子,欣赏孩子,不要为一时的“才能”显现不出来而责怪孩子。孩子的“特殊才能”,也许就在那一瞬间显露出来……“‘启蒙教育’就是‘提前学习’”

启蒙教育可以启发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为孩子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合适的“提前学习”只会让孩子变得刻板、平庸。反对社会上的“学前班”,实质上是反对不科学的、机械的教育。不提倡孩子上这种“学前班”,目的是想把良好的启蒙教育还给孩子。

“学前班”是个什么班

提起“学前班”,家长们都不陌生,因为很多孩子都上过“学前班”,我问丽文,妞妞上过这种“学前班”吧,丽文说,当时也是很犹豫要不要让孩子上“学前班”,不过她去“学前班”看了看,毅然决定不让妞妞上“学前班”。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们要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呢?“学前班”是个什么样的班呢?

顾名思义,“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各小学校、少年宫、少年之家等单位举办。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正规的幼儿园很少,孩子的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有些部门采取了让小学办一些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人们简称为“学前班”。有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北京市由小学主办的学前班已达一千零九十二个,共有三万四千余名幼儿上过学前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学前班”却一直存在着,而且从城市到乡村蔓延开来,越来越名正言顺,仿佛是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一个正常合理的设计;个别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所有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前必须要上学前班。

而我一直反对让孩子上“学前班”。

不少家长在“学前班”门前徘徊。有位妈妈说,想让孩子早点上小学,可是打听了几所小学的情况,老师们都说孩子年龄小,要么先让孩子去“学前班”学习一年半载,要么就就给学校提供一两万元的赞助费,孩子就可以入学。我知道情况后,就力挽她不要让孩子去上“学前班”,重新找一个学校。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学前班”的来由和现状,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学前班”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下的一个应急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可是“学前班”是儿童正常学制教育中的一个“骨质增生”,一直以来却被许多人看作是孩子基础学习的“必需品”,以为这样的“多”总比“少”要好,这实在是个错误。“学前班”的存在,不但不能依孩子们的生理及心理发育情况让他们在智力、习惯、创造力等方面上一个台阶,反而在这些方面形成阻碍。

而“学前班”存在了二十几年却不能消失,这也说明它的背后有“支持者”。这“支持者”就是:学校和家长。学校很愿意开办“学前班”,这其中的目的也是很明了。“学前班”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可以自行定价收取学杂费。“学前班”发展的起初,收费标准是每个孩子每月二十至三十元,这几年收费迅猛增加,一些省市收费已达到每月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种杂费,这些数字对于一所小学而言是非常乐观的。“学前班”已经成了很多学校的一棵“摇钱树”。另一方面,家长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进学前班。在家长们看来一是“学前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衔接着幼儿的“玩”和义务教育的“学”;二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焦虑,认为上“学前班”给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好基础,孩子在学习上领先了一步。很多家长说,人家的孩子都上,自己的孩子不能不上啊。这就是家长们盲目追风的“理由”。这就是家长们的认识误区,一是他们根本不了解“学前班”的“真实面貌”;二是根本不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好基础”。

这里,我带着妈妈们看看“学前班”的“真实面貌”吧。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前班在招生宣传语中都会说,学校为“学前班”配备了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而我所看到的是“学前班”只是和学校的领导有着来往的朋友或者亲戚开办的,租用学校的教室,设备很简陋。所谓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多是退休的老教师或者一些高中初中的毕业生。退休老教师(几乎全是退休女教师)大多数人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并没有多少研究;而所谓“丰富经验”,只是她们几十年来教小学生的一些陈旧方法。这些小学教师文化水平或教育素养较低,她们的“经验”原本对小学生就不太合适,更不用说用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走访了一些“学前班”,发现这些“学前班”的教学内容除了简单的儿歌、诗歌、写字、游戏等,都在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教育,给孩子们上的全是一年级内容:不仅教二十以内加减法,还教写字。孩子们每人有了一张自己的固定课桌,有了上下课,有了作业;从内容上看,学习的一般都是拼音、汉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等。老师总是要求孩子们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手放到背后,认真地听课,每天要孩子们在作业本上一遍遍地抄写生字和拼音,并给孩子打出成绩,甚至还要布置家庭作业。老师们的目标就是把孩子驯得听话,识一些字,把作业写得整整齐齐的。国家对学前班教学只有指导性意见,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学前班”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学前班”如何教,全凭这些老师们的“丰富经验”做主张。

另外,虽然“学前班”能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但由于它的非义务教育性质,“学前班”的教学成绩不需要计入到整个学校教学成绩里,学校一般来说对这块教育并不重视。发展到现在的“学前班”,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它基本上就是小学一年级的缩写本。虽然学前班的课程比一年级的少些,孩子玩耍时间多些,上学和放学时间也比一年级孩子自由些,但总体教育模式和教育价值取向却和一年级一样。

令人瞩目的一个现象是,一些“学前班”不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也没有适合儿童写字使用的桌椅,有的退休老教师或者初中毕业生发音不准,不重视写字笔顺,让孩子们也在模仿着“错误”。“学前班”那种死记硬背的、毫无创造性教学方式,即使放到小学高年级学生那里,也够僵硬的,更何况放到学龄前儿童身上。“学前班”有上课、有作业、有纪律,却没有智力活动。

“学前班”教学让儿童付出的多半是一些畸形的、消极的脑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给出教师一条重要的建议,在一个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儿童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致命的。

这些就是家长们所要给孩子打的“好基础”吗?

还孩子真正的“启蒙教育”

妈妈们也都知道,儿童的早期教育确实重要,一个人接受没接受过早期启蒙教育,他的智力水平会有很大差异。启蒙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有人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第三天开始教育他,那么你就已经晚了两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智慧训练开始得离儿童出生的时间越远,这个孩子就越难教育。教育家这里说的“智慧训练”是“启蒙教育”的同义语。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启蒙教育”,就要上“学前班”吗?“学前班”的教学是“启蒙教育”吗?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

启蒙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启发性的教育,针对的是年龄幼小的乃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联的;内涵中应该有技能训练、语言发展、想象力激发等一系列智慧启蒙功能。可现在的“学前班”教学,急于让孩子掌握书本知识和考试知识。从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封闭性的学习内容束缚了儿童的想象,教学方式违反了儿童天性,无聊的作业消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它是一种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学习,它使儿童远离智慧训练,走到“智慧训练”的反面,是反智慧教育的行为;它充其量可以叫做“提前学习”,不能称为“启蒙教育”。

有位妈妈说,她同事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上学前就没上过学前班,结果上学后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不会的越来越多,后来就不爱上学了,说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她。后来没办法,就换了个学校降了一年,上了两个一年级。现在好了,由于学过一遍,所以在学的时候就挺轻松的,也爱学习了。她说上了“学前班”,孩子在学习表现就好些。

这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案例。

我再来分析一下,家长们所理解的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好”是在认字、计算和考试分数这些方面,但这样的判断是片面的。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教学模式及价值取向方面,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家长,大家都在手段与目的的问题上被搞晕了、迷失了,表面化地理解一些教育问题,在儿童教育上形成一些畸形而浅薄的价值判断。而“学前班”教学恰是迎合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拔苗助长地让你的孩子在写作业、考试或守纪律方面早早地表现得“训练有素”。你觉得这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吗?

家长们为孩子表现出的短暂的“学业优势”而开心地笑着,可却不知道这种开心能维持多久。人生培养战略,如长跑战略,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就能领先。不信的话可以到小学调查一下,孩子们学业上的差异和上没上过学前班并没有因果关系。教育经验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没有

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问题,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只是反复咀嚼已熟知的东西,就会引起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态度。经过“学前班”的儿童,他的课程知识稍高于一般儿童;那么学习中的新鲜感、发现的乐趣、克服困难的兴致他就都没有,他很容易在学习上变得轻浮,不会用功。家长们以为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孩子的基础就更扎实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因为“课本知识”不叫基础,“学习态度”才是“基础”。科学又良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小小的身体像颗核弹头一样储备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却是把孩子造成一只花炮,只能炫目一时。

重要的是,“学前班”师资水平较差,大多数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学方式不恰当,特别容易在学习情感上对孩子形成消极影响,导致孩子厌学,让他们早早对上学这个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兴趣就是天才”,孩子再聪明,再提前打“好基础”,没有良好的态度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无济于事的。

很多家长认为学前班“好歹能学点东西”,其核心错误就是蔑视儿童的玩耍权,把玩耍当作无价值的,认为玩耍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认为“学知识”是有价值的,学些总比不学好。持这种思想的家长不知道,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智力成长不是在书桌前进行,而是在游戏中进行。

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一个“最大胆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上,劝家长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让孩子去学习,而且还必须把时问白白地放过去。他这句话针对的不是智力启蒙,而是强调让儿童尽情地游戏玩耍,认为符合儿童天性的玩耍就是最好的学习,反对用课程学习挤占儿童的游戏时间。就当前的学前班教学来看,无论你是否对孩子提出一个学习要求,只要把孩子送进学前班,这种环境就会对儿童玩耍权进行主动剥夺。不管家长怎样想,孩子都是生活在一个反自然天性的环境中了。

儿童的启蒙教育很重要,儿童越是年龄幼小,家长就越应该给孩子一个好的智力成长环境。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是六岁前,现在把孩子心智发育的黄金时间夺走一天,就夺走了孩子以后的一年。

剔把孩子教育成“庸才”

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合理的“提前学习”只能让孩子变得平庸无才。反对“学前班”,实质上是反对不科学的、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不让孩子上学前班,目的是想把良好的学前教育还给孩子。

二年级学生家长徐女士对我说,她的孩子在“学前班”学过汉语拼音和干位以内的加减法,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孩子常说,那些拼音都学过了,没兴趣。在一年级养成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后来花了很大力气才纠正过来。多亏二年级开始学乘法和除法这些新知识,这孩子才重新对学习感兴趣。

这就是“学前班”所导致的很大的弊端。

也有的妈妈对我说,现在孩子已上小学四年级了,孩子字写得不好,不爱写作文不爱写日记,整天光是看闲书,随手抓张报纸也爱看。这位妈妈言语问抱怨这是因为孩子没上“学前班”,没提前学会写字,做作业粗心大意;说她家邻居的孩子上过学前班,打好了基础,字就写得比她的孩子好,学习就是比她的孩子强。

这位妈妈对我的埋怨,我可以理解,因为当时她来问过我,她听取了我的意见没有让孩子上“学期班”,我还建议她多给孩子买些书来读,听得出来,孩子是很喜欢阅读的。可是这位妈妈却不以为然孩子的爱阅读的习惯,只在乎孩子的字写得整齐不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