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3337500000037

第37章 巧妙获得心理认同(2)

比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买鱼的人说“现在鱼真贵”,之所以认为鱼贵,是和过去相比,过去几角钱一斤的鱼,现在几元钱一斤。又如,“今灭天气真好”,这总是和过去有几灭不好对比而言的。我们也时常这么说:“老张家的两个儿子长得挺相像,可老大老实,老二滑头。‘老李的两个女儿都长得水灵灵的,不过小女儿比大女儿更漂亮。”说某人聪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难看、卑劣,都是和别人对比而言的。

可以说,心理比较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没有比较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如对比的方法止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只有横向视野,没有纵向视野,或者只看近不看远,就会由此产生各种错觉、猜疑和误会。

比较是一个好方法。它对于认识人,分辨出人们之间的微小差异是有很大帮助的。

(6)不以偏见识人

止确地认识一个人之所以极其困难和复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感情对于我们的理性的干扰和影响,使我们常常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好人时,其一切就都变成好的了;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坏人时,其一切就都又变成坏的了,甚至以前做的好事也被说成“别有企图”。感情,统治着人的内心,神秘而无所不在,有时甚至可怕。

培根说:“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圣经·诗篇》说,一个人情感激动时,“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人们不会轻易就达到互相了解,即使有最美好的意愿和最善良的目的。而如果当偏见蒙住了人的眼睛,想要去除是相当艰难的。无论是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对偏见望而生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感情的圈子,摆脱利益的束缚,心平气和地去观察了解一个人,才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7)要看他周围的人

认识一个人还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即只要看看环绕着这个人的经常是些什么人就行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总是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一个喜静、乐于思考、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喜欢与大吵大嚷、轻浮、外向的人交往,一个行为主动、办事沉着的人也一般不会喜欢一个行为被动消极、力事急躁慌张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人们会结交与自己截然相反或者反差很大的人为友做伴,但只要仔细分辨一下,真正从内心喜欢的,还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同时,长期的、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会使交往双方在某些行为准则、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得相近或者相同起来,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不以貌取人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好人必定是身高体壮、眉清目秀;而坏人则。是形容猥琐、獐头鼠目的。

其实,人的相貌之好坏,与其内在素质之优劣,并非都是成正比的。据说大圣少孑L子满脸是毛,相貌不佳;周公又瘦又小,像干枯的树桩。但他们都功业卓著,名垂千古,使后人仰慕不已。而桀和纣,尽管长得英俊高大,是当时天下有名的美男子,但结果却遗臭万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仅以相貌来判断人,最终乏失误的。唐朝的安禄山,长得肥胖,肚子很大,一副忠厚的样子。一次唐玄宗问他“你这肚子里都装些什么玩意儿?”安禄山答道:“我的肚子里装的只有对你老人家的方胆忠心,别的什么也没有。”唐玄宗听了心花怒放,对安禄山越发信任。可后来安茬山却兴兵作乱。

(9)要进行独立的思考

倾听别人的意见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听过之后,自己还要再思考。当确信自己的观察、认识是确时,就决不可轻易地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即使100个人当中有99个人Ⅱ昌反调也 要坚持下去。

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偏见、成见束缚而固执己见。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全在于自己是否冷静、公正、客观。尤其是年轻人,思想依赖性大,往往容易怀疑自己的直观感觉,又容易受到外来意识的影响,轻易地动摇自己正确的判断和见解。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很正常的。

因此,成见不可有,定见不可无。应记住:眼睛比耳朵更可靠,但是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认真的思考,那么,眼睛看得再多,耳朵听得再多,也是毫无益处的。

(10)不做极端的判断

有的人这样写道,“人,乃是宇宙间最错综、最完全的事物:糅怜悯、友善、坚韧、顽强、智慧、高尚于一身;集自尊、自私、懒散、贪婪、愚昧、卑俗一体。”确实,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只不过一个突出的侧面掩饰了其他的侧面。人都存在着自我矛盾,有时为热情所燃烧,似乎贡献生命也在所不辞;有时却心灰意懒,想躲进深山老林以遁世……

因此,不要做极端的判断。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灵世界是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不可能是单一色的。高尔基在他的长篇小说《三人》里,曾经借主人公伊利亚的口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是坏的,也还有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是好的,也还有坏的地方。我们的灵魂是多色的,随便什么人都是如此。”

假如你喜欢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那么文艺作品也许能满足你,但是在你的一生恐怕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人若要达到完善、完美,还需经过漫长的“修炼”。

总之,只有在实践中考验、识别一个人才是最可靠的,才能减少判断失误。

4.洞悉爱发牢骚者的心思

心理攻略:

因为有不满,才会有动力去改变众多的不满。若世界上没有不如意,所有人都将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了,那世界就没有了发展和进步。正因为有这些会抱怨、敢批评的人存在,才能让人们更加努力追求完美。这些老是抱怨的人虽然一罗嗦,但在挑他人的毛病、找他人的缺点方面,却拥有傲人的才能,所以有时候不妨侧耳倾听,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总会表现在外表,唠叨几句发泄一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下面的牢骚:“我们领导真是令人伤脑筋,现在都已经是什么时代了,他还搞不清楚状况!”“凭什么批评我啊!又不是我的过错!”“那家伙真是令人讨厌,事情做不来就早一点说嘛!为什么不站在我们的立场替我们想想昵?”像这种牢骚话,有时候真是没完没了,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有人特别喜欢发牢骚呢?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遇上不如意的事,自然也就满腹牢骚了。发牢骚的人又可以分成抱怨连连以及较少抱怨的类型。动不动就爱发牢骚的人多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要求高水准、高目标,并时时在脑海中描绘完美的蓝图,由于达不到理想,自然也就开始牢骚不断了,过高的理想有时也是一种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喜欢抱怨的人,通常是理想满怀,甚至于成天沉迷于幻想的世界中,对于现实的问题则采取漠视的态度。其实有许多人并非缺乏自信,而是他们没有看清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果他们能够认清现实,了解自己本身也并非十全十美的话,就可以少一点抱怨了。但是他们却总是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表现完美无缺,因此常会愤世嫉俗地认为:“我这么努力在做,可惜身边的人都是一些笨蛋,一点忙都帮不上。……在这些人的目 中,总认为自己是最完美、不会出错的人,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可以说是非常难相处,也不好管理,他们谁也不服,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有一些爱发牢骚的人也是有才能的,却常常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被别人所孤立,以致无法受到提拔,经常抱怨自己是怀才不遇的人。抱怨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说人的因素:身边有人在,才有抱怨。但谁都不喜欢当别人的垃圾桶、吐苦水的对象。因此当身边那些受不了你抱怨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只剩下自己孤单一人时,就应该警觉到,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人。

5.跟姜太公学看人心的策略

心理攻略:

认识人,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通过我们自己对他人所做出来的种种行为的观察,来达到对他人性格的了解,看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其真面目。人是很复杂的但是并不是不可知的。让我们看看姜太公是如何知人、识人的。

历史上的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而姜太公本人也有一套看出人心的方法,他写了一本兵书《六韬》,里面说了识看人心的方法,实在是很有意思:

第一,多向部下问问题,这样可以对部下有深一层次的了解。

无论做什么事,无非就是去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领导如果能养成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多向部属征询意见,就可以从他们的答案 中,逐渐了解他们。所谓的“问之以言,以观其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必要时,可以故意把秘密说给对方,以此来观察其德行。

如果一个人不能守口如瓶,那么也是不能办好事的。事业发展,固然有其本身的各种原因,但是任何一阶段,都会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或公司至关重要。现代的商业竞争,除了资金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技术内核的较量,这常常被称为商业秘密。

所以,当一个领导发现部下不能保守秘密时,千万不要把重大的问题交与他去处理,否则就常常容易把事情搞砸。有时候老板也可以故意提供一些假情报,只要泄漏了出来,马上就知道他不能守口如瓶。

第三,善于追根问底,以此来测定真假虚实。

有些人在回答问题时.只是敷衍塞责。可能话会说得很漂亮,但是禁不起进一步的追问。另一些人虽然回答简练,但是却总能道出实情,也显得比较自信。所以老板可以抓住某一个问题,不断地追问,密切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显得惶惶不安,则表明他刚才所作的回答大有问题;如果对方显得很坚定,安如泰山,则表明他的确讲了真话。

第四,故意派人去诱发对方谋反,以此来评定他的忠诚程度。

所谓的“与之间谍,以观其诚”讲的就是这个。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往往阳奉阴违。这种人是涣散企业人心的最大病根,而这种人不是很容易就能鉴定出来。

最好的手法莫过于故意派人与之策反,看他是否附和,例如可以派人在他的面前故意说领导的坏话,看他是否也附和抱怨。这样,就能很容易把这类人区分出来。

第五,故意让他经手钱财,看他是不是廉洁。

一个单位的生存离不开财务的正确管理。如果单位内部的员工没有清廉的作风,企业很难发展下去。怎样看部下是否清廉?

最好是在实践中观察他,可以让他经手一些钱财,看他在办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有没有贪污的倾向,即使没有,也要看他是否接受了贿赂。因为钱财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多方的利益,所以很可能有人行贿,如果部下因此受贿而在处理钱财时故意偏袒某一方,则表明他并不清廉,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将公款中饱私囊,对这种人一定要小心提防。

第六,故意带他到声色场所,看他表现如何。

有些人很在乎钱,有些人则沉迷于女色。这两种人都不能委以重任。重钱的很可能受贿,好色的很可能会因枕边细语而败事。对于这种人,领导不得不防,不要等到东窗事发才大叹,为时晚矣。

第七,把困难摆在他面前,以测试他的勇气。

一般人对困难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畏惧,没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是不会勇于承担责任的。所以,可以故意把困难的事情告诉他,如果他表现得为难或胆怯,则表明他不足以成大事。相反,如果他勇于承担而又确实有信心有办法,.则完全可以委以重任。

6.诸葛亮是这样识人用人

心理攻略:

有些人其貌温顺,背地里就 要手段骗人;有些人表面上谦恭,心里却把对方不放在眼中;有些人说起话来豪情万丈,其实却胆怯如鼠;有些人看似很努力工作,实则心怀叛意……

看来现实生活中看穿一个人可没那么容易。诸葛亮说:“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者,有外恭而内欺人者,有外勇而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好人不一定长得像个好人,坏人不一定长得像个坏人。让我们学学诸葛亮看人的七个判断标准:

第一条,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用是非之事来询问他,从而观察他的心智。对某件事,要求对方做善恶的判断,从 中看出他的志向所在。

第一条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人的许多行为都是观念的产物。古今 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宗教徒,也无论是科学巨子还是军事间谍,都可以忍受奇耻大辱与不白之冤。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最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损害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第二条,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以言辞驳倒对方,从中观察其有何反应。和他辩论一个问题,把他辩的没话说而激怒他,从而观察他应变的能力和本身的气度,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