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3337500000038

第38章 巧妙获得心理认同(3)

第二条是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是:一看德;二看才。在官场上,除了有许多贪官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庸官。贪官害国,庸官也误事。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马谡那样的人,虽也有一些作为(如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类,被诸葛亮采纳),但毕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但若缺乏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切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灭立地之谓头,父灭母地之谓子。”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第三条,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与之征求策略上的意见,看其具备知识的程度。用计谋来咨询他,从而观察他的学识。

第三条是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古往今来,官场之上的争斗是异常激烈的,这种争斗不仅包括小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包括正邪、善恶之间的大冲突、大对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向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第四条,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把灾祸劫难告诉他,从而观察他的勇气、胆识。让他去应付困难,从中观察他的勇气如何。

第四条是考察对方的勇气。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还有一句话,叫做“邪不胜止”。缺乏勇气的官员,别说惩恶扬善,就连自身也难保,又怎能坦然面对乡亲父老的期盼眼神呢?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没有敢趟地雷险阵、敢跳万丈深渊的非凡勇气,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五条,醉之以酒观其性。使他喝醉,以看他的本性。用酒把他灌醉,从而观察他的品性。(酒后吐真言)

第五条是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于何种类型的人。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诸葛亮时代的文臣、武将常有因酒误事以致违法斩首的例子。另一方面,酒后吐真言。 要了解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酒徒,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时候。真正的大丈夫,酒醉之后依然慷慨激昂,比如岳武穆“怒发冲冠”、“直捣黄龙”之类的神态言辞就是这样。而戴着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往往在酒醉之后将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

第六条,临之以利观其廉。以利引诱,由此观察清廉的程度如何。用利益来诱惑他,从而观察他的清廉程度。

第六条是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考察他是否清止廉明。自古以来, 中国老百姓就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而非昏官、贪官。看人既得看关键时刻,也得看平时,两者缺一不可。有些官员不愿也不敢贪小钱,思想深处还是认为“不值得”。这种官员实际上也很危险,一旦他人贿赂一点“大钱”,他就很容易被拉下水了。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以利引诱,由此观察清廉的程度如何。用利益来诱惑他,从而观察他的清廉程度。

第七条,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派某项工作给他,从中观察他能不能依令而行,藉此判断对他的信赖度。把事情交给他去办,从而观察他的信用程度。

第七条是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究信用。中国人信奉一点,即“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了。这一条虽然细小,实际上举一反三,也可以这样理解:关键要看一个人言行是否一致,说的是否想的,做的是否说的。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中,第一条就考察对方的观念、志向,最后一条则考察其行为、信用,这是大有深意的。因为人完全可能说假话,许多恶人、贪官可能比谁都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却狼心狗肺、无恶不作。所以,还得考察其做得如何。听其言,观其行,这才是高明之举。

7.引蛇出洞。让他自己上钩

心理攻略:

有时掌握了足以制服对手的有力证据,但却因时机不成熟或环境不适宜而不便抛出。为了能够抛出证据,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引诱对手进入自己所需的时机或环境之中,然后一举击溃。对于一个谈判者来说,引蛇出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谈话过程中,要想掌握主动权,就要让对方跟着你的心路走,且让他对你的话无法反驳。这就需要你聪明地设个“圈套”,请君入瓮,让他不打自招。

美国有一家计算机厂授权台湾某家计算机公司代加工,台湾全司为慎重起见,到波斯顿与美国这家厂商面谈。当时,台湾公司规模小,很需要这笔业务,所以在与美国公司谈判时,花了不少时间建立自己的形象,强调自己的长处。但美国厂商似乎不太关心这个议题,只是不断重复一句话:减价!

结果台湾公司就有点不爽快,心里想:我大老远跑来,你心里却只想着减价,如果你只想比价,就犯不着来找我,你自己下游的制造商已经够多的了。台湾公司去的那位经理非常厉害,他运用了“引蛇出洞”的谈判策略:我不谈了!结果把美国厂商吓了一跳。

台商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对方说出合作的原因,他们大老远地把台湾的这家公司找去,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什么超越平常人的地方。然而,在谈判的过程,美商却迟迟不肯透露,于是那位经理就停止谈判,这次美国厂商紧张了,终于说出了看中他们的原因。

见美商已“上钩”,台湾公司就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最终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谈判中,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懂得引“蛇”出洞这一招,把对方诱到所设的圈套内,只要掌握了对方,你就会获得主动权从而赢得这场谈判。

美国西屋公司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位用户在使用该公司马达后要求退货,理由是玛达散热度过高,工人无法接触。公司销售员阿里逊前去谈判。阿里逊并没有直接反驳对方,只是说:“如果真有这种情形发生,我们绝不敢要求贵厂购买。你们应该选择散热量小的马达,对不对?”这个开场白,避免了针锋相对。

接着他以询问的话语启发用户:“按规定,在室内马达的温度是不是可以比室温高72华氏度?”对方回答:“是”在柔和含蓄的询问后,阿里逊又推进一步:“工厂的室温是多少?”回答:“是75度。”看到水到渠成,阿里逊就直接亮出观点:“工厂室温75度,马达的规定温度72度,加起来147度。假如用手去摸的话,是不是会烫伤手呢?”

阿里逊的一句关键性问话,就推倒马达散热度高的说法了。对方不仅不再要求退货,而且还预定了西屋公司的产品。

在谈话过程,要想掌握主动权,就要让对方跟着你的心路走。且让他对你的话无法反驳。这就需要你聪明地设个“圈套”,请君入瓮,让他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