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17

第17章 玩具不见了

让·皮亚杰

研究儿童的客体永存性发展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他的儿子劳伦特出生起,就一直观察着他的成长过程。劳伦特5个月的时候,手脚的动作与视线之间的变化更协调了。这时,皮亚杰拿着玩具去逗引他,他就会顺着视线伸出小手做出抓取的动作,并伴有急切的“嗯呀”声。但是当玩具移出他的视野之外,他也就甘心罢手了,不再去搜寻,视线又重新回到了父亲的脸上。是不是劳伦特认为不在自己视野中的玩具就不存在了?

在以后的两个月中,皮亚杰依然没有发现劳伦特会寻找视野之外的玩具。但是到了4个月又13天的时候,劳伦特的反应明显地与以前不一样了:他看到了父亲手中的玩具熊,依然兴奋地想伸出手去抓,皮亚杰用手挡住了孩子的视线,玩具熊消失在劳伦特的视野中。这次,他突然试着拍打父亲的手,用力要挪开它或压低它,努力想拿到这个看不见的小熊。

皮亚杰从孩子的这个动作中意识到,孩子已经“眼不见,心却在想”。从那一天开始,劳伦特经常表现出想去寻找见到过又被隐藏起来的物体,他意识到“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

到了10个月大的时候,劳伦特已经学会了爬行,他活动的空间更大了,经常会爬到地毯的另一边去寻找妈妈刚才藏在地毯下的玩具。一天,皮亚杰给他买来一只小皮球,劳伦特十分喜欢,整天捧着它,看着它滚来滚去。皮球滚到皮亚杰的脚边,他弯下腰去用手盖住了球,并悄悄拿走了球。劳伦特迅速爬到父亲身边,用力挪开父亲盖住皮球的手,发现皮球不见了,他紧皱着眉头露出十分惊奇的表情,因为他是那么的坚信皮球是在父亲的手下。皮亚杰分析婴儿这时的思维特征,认为他们已经开始具有“客体永存性(0bject pemanence)”的概念。

劳伦特11个月的一天,皮亚杰又与儿子进行了一场游戏。皮亚杰拿走了劳伦特抱着的玩具熊,把它放在红色的枕头下。劳伦特爬到枕头边,迅速地把小熊从枕头下找了出来。然后,皮亚杰又一次拿走了小熊,在劳伦特的注视下。先把小熊放在红枕头下,再取出来,在劳伦特的面前晃了一下以后又放到蓝色的枕头下。皮亚杰想知道,劳伦特将会在什么地方去找回小熊。结果劳伦特还是爬到红色的枕头下去寻找,当然是一无所获。皮亚杰认为,11个月的婴儿确实相信被隐藏物体的永久存在性,否则不会去寻找。但是,l岁前的婴儿对于永存物体的位置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他们表现出的只是重复他上一次找到过物体的动作。这说明,婴儿的某些认识过程还没有得到发展,这被称作“半客体永存性”。

皮亚杰对1岁以后的婴儿进行了一个实验。如果先把娃娃藏在一块布(布A)下面,然后让婴儿看着将它移到另一块布(布B)下面时,他们会正确地在布B下寻找。但如果娃娃先被藏在布A下,然后不让婴儿看到,将它移到布B下,这时婴儿仍会错误地在布A下寻找。1岁后的婴儿能跟踪注视物体位置的连续变换,他们能够正确地找到隐藏的物体,但是对没有实际看到的一些可能发生的动作依然没有概念。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就是婴儿还不能处理“看不见的转换”。只有到了18个月以后,婴儿能够理解看到的和没有看到的转换,并在最后一个隐藏地点寻找到没有亲眼看到藏起来的东西。这时,婴儿的思维就真正发展到“眼不见,心却在想”的阶段。

也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婴儿具有客体永存性的年龄可能比皮亚杰所说的要早。

心灵智慧点滴

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思维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客体永存性的发展使婴儿的智慧有了一个新的进展,但同时也增加了婴儿的痛苦。当母亲不在时,他们坚信母亲一定在某个地方,这使得婴儿的情感发展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