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18

第18章 心中的三座山

让·皮亚杰

研究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用来演示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三山实验”是皮亚杰的著名实验之一。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一张方桌上放置由纸板做的三座山的模型,放置的方式使得从桌子的不同侧面看到的三座山的景象各不相同。挑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请他们围着桌子从各个方面仔细地观察模型。在孩子们身后的桌子上放着一叠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些景象的图片。实验者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让布娃娃围着山的周围“走动”,当布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侧面时,要求孩子们预测布娃娃所看见的景象,并据此从身后的桌上挑出相应的图片。

皮亚杰发现,参加实验的儿童取出的照片并不是布娃娃所面对的景象,而往往是他们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他认为,这现象说明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通常依据自己的视角来做出选择,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参加“三山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要到9岁左右才能正确预测布娃娃看到的景象。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皮亚杰提出,6岁以前的幼儿有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问题的,即他们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例如,一个4岁的小女孩完全了解她有一个小妹妹叫玛丽,但她不能理解她自己是玛丽的姐姐。另外,幼儿很早就认识自己的左右手,但当老师面对着他们领操时,他们就对老师的左右手感到迷惑了。

皮亚杰将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动作上的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自我中心并不等于自私。自私是以自己的观点为重心而忽视了他人的观点,而幼儿的自我中心只是不了解别人会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事实。皮亚杰再三强调,儿童只有通过连续跟别人互相交流,尤其是当这些交流常常引起意见不同的争论时,才会逐渐认识到别人的地位和意见的重要,才能使儿童懂得自己的思想只是许多思想中的一种。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参加团体活动,加强幼儿与他人的交流,才能逐渐去掉自我中心。当任务对儿童来说更有意义时,如游戏,他们会更少显得自我中心。

儿童在学龄前,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处于“自我中心期”。其典型表现就是,他们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也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认识问题。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只是受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所限,在意识中尚未分化出真正的自我时的一种正常的成长现象。因此,“自我中心期”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有别于成人的自私自利的。

但是,随着儿童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常儿童普遍都会进入一种“去中心化”的过程。他们开始而且也能够逐步明白,自己只是许许多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世界并不是以“我”为中心的。认知上的飞跃无疑也会带来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某些改变,使学龄前儿童已完全有能力接受并懂得履行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在发展自我与适应社会之间,协调自己的行为、平衡自己的心态,调整或改变自己的一些欲望与追求。

心灵智慧点滴

在许多学龄儿童中,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中,自我中心的倾向仍不加修饰地保留着,并已转变为一种痼习,形成了所谓的“自我中心性格”。一些独生子女在与伙伴的嬉戏与交往中,时常会摆出一副毫不谦让的强硬态度,敏感又任性。对这样的儿童,开导、劝说似乎已很难再奏效;他们对自己的消极心态完全无法自控,其发泄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出有意的“破坏性”的对抗行为,或号叫、哭泣不止。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认知水平问题,而是一种习惯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自我意识中的体现。因此,我们把这称为一种“自我中心性格”问题。这是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一个危险信号,要注意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方法引导。

人物志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一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