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03

第3章 感觉的差异

恩内斯特·海因里希·韦伯

创立第一个心理学量化定律

大约在公元1830年左右,一位长着胡须的年轻生理学教授韦伯每天都准时来到他的生理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不过与他的同事不同,他用不着解剖刀,也不切开青蛙腿,更不用锯开兔子的头,他的实验对象是健康的、完整无损的人类志愿者。他的实验工具也很奇怪,包括药房用的小砝码、墨笔、圆规甚至粗毛衣针。

韦伯的灵感来自100年前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的一个发现:从任何数量的金钱中产生的获得感取决于一个人的经济地位,贫穷的人得到一个法郎时,会比富人得到一个法郎时感觉更加走运些。这使韦伯形成了一个类似的推断:我们在两个刺激之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的区别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固定的量,而是主观的,且随物体的重量而变化。

韦伯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碳粉涂黑粗毛衣针的针尖,让针垂直下落在一位俯卧在桌上的被试者没有穿衬衣的裸背上。针在背上留下一个很小的黑点。然后,韦伯请他用另一根涂黑的针去指那个黑点,结果碰到几英寸远的地方。韦伯就仔细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他在被试者的背、胸脯、手臂和脸等不同地方反复进行这个实验。

这样做了一年后,他打开一把圆规,在一位蒙上眼睛的被试者身体不同的地方把两支圆规脚撑开按下接触身体。当圆规张得很开时,被试者知道两个点都被接触到了,可是,当韦伯将圆规脚拉得近一些的时候,被试者就很难说出到底是一支脚还是两支脚都接触到了身体上,直到在一介临界点上,他感觉两支脚就是一支脚。韦伯发现,这个临界的距离是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变化的。在舌尖上,这个距离不到0.05英寸;在脸上,只有0.5英寸;而在背上,距离从0~2.5英寸不等。其敏感度有50倍的差别。

不久实验内容又改为估计重量。韦伯让被试者先拿一个砝码,放下,再拿第二个,然后要求他比较哪一个更重。他利用重量不同的一系列砝码成功地确定了最小的差别,命名为“仅可注意到的差别”,简称”j.n.d."。

正如他猜测到的一样,j.n.d并不是一个具体不变的重量。他发现如果第一个砝码重1盎司,则第二个砝码的j.n.d为0.025盎司;如果第一个是10盎司重,则第二个砝码的j.n.d为0.25盎司。韦伯这一系列关于感觉的实验,为感觉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首先他明确了“阈限”的概念。阈限一般被分为两种,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绝对感觉阈限;而刚刚能觉察到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被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身体不同的部位,其感觉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舌尖的感觉最敏锐,其次是嘴唇与脸部其他部位,再次是脊背,它们之间的相互差距最大可达到50倍。不同的感觉通道感受性也不一样,感觉阈限越低,感觉也就越敏锐。

韦伯最重要的发现是,在中等强度的刺激中,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可以用公式6(R)/R=K来加以表述。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在任何感觉系统中,最小可感知刺激6 (R)和标准刺激强度R之间的比率是一个常数K,叫做韦伯分数。这个公式被称作韦伯定律,它揭示了生理与心理世界之间准确计量的相互关系。在通常的五种感觉中视觉最敏感,韦伯分数为1/62,声音响度的韦伯分数是1/11,橡胶味为1/l0,皮肤压力为1/7。对于音高,也就是声音频率的感觉,小到0.3%的变化便能加以察觉,而对咸味的感觉需要20%的变化,两者相差了70倍之多。

心灵智慧点滴

韦伯发现的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比如一锅味道浓烈的麻辣火锅,即使多加一勺盐也不会觉得咸,而一小碗鸡汤就不行,道理便在于它们的原始刺激强度不同,因此差别阈限也就不一样。

人物志

恩内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德国心理生理学家。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成《触觉论》,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韦伯在心理学史上的作用在于他是发现感觉对于外在刺激物具有相互存在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学便是由此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