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77

第77章 不经意间的记忆

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

发现内隐记忆

我们能否在无意识中进行记忆?过去,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总是“不能”。但是,1885年,艾滨浩斯就指出,有一类记忆是“在意识之外隐藏着,但是产生很重要的效果,确证它们以前的存在”。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相信,个体的记忆可以在无意识条件下进行,只是由于这种记忆的结果不容易用语言形式外显地提取出来,因此称为内隐记忆。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No perceived memory)。

如果个体没有记忆的意识或意图,却加工和储存了一些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这样的信息储存就是内隐记忆。虽然内隐记忆中的信息难以用语言加以表述,从而增加了有意识提取这些信息的难度,但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在个体的行为中检测出来。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行为。

要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需要一套确定其真实存在的实验逻辑,这就是实验性分离逻辑。这个逻辑认为,如果同一个自变量对于两种测验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即实验性分离),这就说明这两种测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记忆。

检测内隐记忆的经典方法主要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和单词补全。知觉辨认就是先让被试者辨认一些刺激(主要是单词或汉字),先向被试者呈现一些单词,然后将它们与一些新单词混在一起,以极短的时间呈现给被试者,要求进行辨认。由于呈现时间极为短暂,被试者应该对新老单词都难以辨认。但是,那些老单词的辨认成绩往往高于新单词,两者成绩之差可以用来表示内隐记忆的作用。知觉辨认的一种变式是模糊字辨认。模糊字可以通过投影仪焦距的改变产生,也可以运用电脑软件制作获得。词干补笔是一种单词填空测验。先向被试者呈现一些单词,让被试者学习;然后加入一些新单词,向被试者呈现各个单词的前几个字母,要求填写后面的词干。单词补全也是一种补笔测验,只不过要补的不是词干,而是任一位置的字母。

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warrington&weiskrantz)首先在遗忘症病人身上发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他们让4名遗忘症患者与8名没有脑损伤的控制组被试者学习一系列的单词,然后进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词干补笔测验。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实验性分离现象:遗忘症患者在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中的成绩都远远不如控制组患者,但是在模糊字辨认和词干补笔测验(不自觉记忆测验)中,两组被试者的成绩竟然不相上下。换句话说,不同的患者在两类不同的测验情境中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这说明自觉记忆测验测到的记忆和不自觉记忆测验测到的记忆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实验性分离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遗忘症患者身上。用正常人作为被试者,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在实验中,被试者先学习一些使用频度很低的英语单词,学习之后l小时和7天分别进行再认测验和单词补全测验。结果,1小时后的再认成绩比较好,但是7天后大量遗忘。而属于不自觉记忆的单词补全测验的成绩却很少变化。

心灵智慧点滴

内隐记忆是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就能不知不觉地学会说母语;围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谱,即使不加点拨,棋艺也会有所长进。以上这些学习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于不知不觉中。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有意识、有目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内隐学习。在常规的学习情境下,外显学习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情境多变、紧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个体生理条件差的学习情境中,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这些都昭示了内隐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