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告诉你如何脱颖而出
3340600000041

第41章 把话说的滴水不漏(5)

2.演讲中的停顿

停顿就是指一句话、一段话中,演讲者有意换气或进行长短不等的时间间隔。这种停顿,既是人的生理上的需要(说话时需要换气),同时,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因为它可以把某种相对独立的意思同另一种意思分开。从听众的角度讲,听话时也是非常需要停顿的,因为耳到心,总要有个传递昀时间,总要在头脑中“转一转”才能心领神会。

假如说话时没有停顿,像“连珠炮”一样,无论对演讲者还是对听者都难以忍受。

一般来说,停顿有三种:一是自然停顿,即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自然间隔;二是文法停顿,即讲稿中出现停顿符号;三是修辞停顿,即出于某种修辞效果的需要而作的停顿。

停顿是演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演讲中恰当运用停顿艺术,不但不会使演讲散乱,反而能使整个演讲起伏跌宕,让听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让演讲生动形象

一篇好的演讲稿,只有语言的通俗、明了还不够,讲出的话为听众所理解,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与成功的演讲还相距甚远。好的演讲还要能吸引人,让听众爱听,这就要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语言表达“言之有物”,使人获得真切实在的感受。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深奥讲得浅显,使枯燥变得有趣。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从多方面人手,或选用形象化的词语,或用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形象化的词语就是形象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我们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开头部分为例: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才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段质朴无华的语言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全世界爱戴马克思、尊敬马克思、信仰他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的人们,都在恩格斯形象的描述中重温了伟大导师去世时的情形,人们屏住呼吸,默默地送别他的灵魂,在绵绵哀思中整理着对这位伟人的片段回忆。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渲染出事件发生时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说语言要朴素就得少用虚饰的形容词那么又为什么主张选用形象化的词语呢?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朴素未必失去形象,形象也未必就一定不朴素,语言的选用要依据演讲者所要讲述对象的特点,需要具体描述的就不该吝惜笔墨,而只须简要说明的就不必冗言赘语。最根本的是要服务于演讲的主题,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又让听众觉得生动感人。形象化的语言绝不是堆砌形容词,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的效果。

要使语言形象化,各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也非常有效。

1.生动活泼的比拟

当演讲者向听众讲大家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话题时,就可以引用一个生动而容易理解的比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把那种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若干词句、徒有虚名的人比拟为:“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副对联两个比拟,把教条主义者模拟得活灵活现。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关邓小平同志的例子:

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了题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的报告演讲,他将西安的城建问题比拟为“骨头”

和“肉”的关系。他认为西安市的城市规划摆得满满的,实际上里边空的地方很多,注意了“骨头”,对“肉”重视不够,应该办的商店、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没有注意办。他表示,我们国家那么大,搞点富丽堂皇的东西,以表示新气象,是应该的,但同时,应多搞些商店、戏院、电影院、学校等,“肉”的问题就解决了。

邓小平在这里的生动而又有说服力的比拟,道出了经济工作中的辩证关系。“骨头”指工业、交通、高楼等大的建设项目,“肉”是指配合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多种设施建设,如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宅和城市公共事业等。

2.形象通俗化的比喻

郭沫若演说兢很喜欢大量运用比喻。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各界人士集会,欢迎他与获释的“七君子”返沪。会上,有人喜欢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依于“政府”之下。郭沫若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说:“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目的地的,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果说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将有生命之危,怎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我们不但不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会场上掌声雷动,他接着说:“即使他没喝醉,没有咋着,则这个司机也不是个好司机,那他也是不会注意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体客人,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顺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动手把石块、障碍物搬掉。”

郭沫若的这个比喻,取自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又说理透彻、无可辩驳。他有力地回击了“一党专政”的鼓吹者,大快人心,赢得全场长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3.运用成语、名言、典故、诗词、神话等

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仅要有雄辩的逻辑思维,还应有完美的形象思维。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即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才能行驶、才能腾飞。通过形象的引用,比讲抽象的道理收效更大。

1971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出席专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他在致祝酒词时就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既表达了对主人的尊敬,又体现出中美两国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共同努力,实现两国关系的改善。

1990年江泽民主席会见巴巴多斯总理劳埃德·厄斯金·桑巴福德。会见中,桑巴福德引用了中国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表明中巴两国友好关系的开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同时还表露出对两国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有着美好前景的愿望与决心。

又如:1988年6月在北京的中美工业、贸易和经济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是中美经贸合作的里程碑。美方代表在答谢宴会行将结束之时,他用刚学会的汉语朗诵中国的古诗,作为他演讲的结束:“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古诗,用来表达宾主双方对中美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心愿,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些外国友人在演讲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或诗词名句,拉近了与中国听众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又贴切地表示出了自己的心情、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4.趣味性的语言和表演有机结合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85%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印象被我们吸收的。为了增强视听效果,说话者要善于调动语言表达手段,让抽象的哲理物化为活动的景象;让空洞的说教转化为鲜明的画面。演讲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过他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调高低、口气轻重、语速快慢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语言为载体有效传达出来。

我们再来看蔡顺华的题为“小狗也要大声叫”的演讲:

各位青年朋友,到这个讲坛演讲的,应该是曲啸、李燕杰、邵守义那样的大人物。我这个嘴上无毛的青年人站在这里,很不般配哟。(停顿提高声调)不过,我很欣赏契诃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配以态势语)小狗也要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叫好了!今天,我这个自信的“小狗”,就来大胆地叫几声。

利用这种新颖滑稽的开场白吸引听众后,蔡顺华简单解释了契诃夫比喻的本意,又很快将“小狗叫”引入了主话题:

试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只充斥着极少数名家、权威和当权者的声音,虽不算“万马齐喑”,但群众,尤其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的智慧和声音被压抑了,哪里会有真正的“九州生气”?

蔡顺华接着以青年工人石峰为例,说明了青年人应该关心国家改革大业的演讲主题。演讲的结尾仍然紧紧围绕着“小狗叫”做出了如下结论:

那些满腹经纶但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奶油小生是不敢“叫”的;那些虽“嘴上无毛”,但已深谙“出头椽子先烂”等世俗哲学的平庸之辈是不敢“叫”的。响亮而优美的“叫声”,往往发自那些有胆识的开拓者与弄潮儿。如果我国的每一位“小狗”都发出自己的叫声,那么地球也会颤抖的!

蔡顺华的演讲,通篇利用了“小狗叫”这个生动、新奇而又幽默的比喻,把开场白、正文、结尾贯穿起来,并配以恰当的态势语,使听众在笑声和思索中接受了一个普通而又严肃的话题。

5.将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

有些会说话的人为了证明某些话的可信性,说话时需要引用大量的数据,但演说又不同于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仅仅把一连串枯燥的数据抛向听众,会使现场气氛沉闷平淡,听众也无法记住那些一带而过的阿拉伯数字。高明的演说者总是善于把干巴巴的数据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图景。

美国记者爱德文·史路森呼吁人们充分利用尼加拉大瀑布的能量的文章,实在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典范:

我们知道,美国境内有几百万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然而在尼加拉瀑布达儿,却平均每小时浪费相当于25万条的面包每小时有60万枚新鲜的鸡蛋从悬崖上摔下去,在旋涡中制成一个大蛋卷。如果印花布不断地从一架像尼加拉河那样宽达4000尺的织布机上织出来,那也就表示同样数量的布料被浪费掉了。如果把卡耐基图书馆放在瀑布底下,大约在一到两小时内就能使整座图书馆装满各种好书。或者,我们也可以想象,一家大百货公司每天从伊利湖上游漂下来,把它的各种商品冲落到160尺下的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