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告诉你如何脱颖而出
3340600000040

第40章 把话说的滴水不漏(4)

唐玄宗笑道:“卿身体颇丰肥,也能转吗?”

安禄山当即走到空地,盘旋起来。起初很慢,后越转越快,竟像只不停旋转的陀螺。

唐玄宗连声叫好,指着他的大肚皮问:“腹中装了什么东西,如此庞大?”

安禄山随口奏道:“只有忠于皇上的一颗红心!”

唐玄宗听了,更像喝了蜜,说不出有多甜。还命杨贵妃的兄弟姊妹,与其结为异姓兄弟姊妹。

唐玄宗爱到极处,情不自禁地称呼安禄山是禄儿。他马上凑趣,到杨贵妃面前,屈膝下拜道:“臣儿愿母妃千岁。”

唐玄宗笑道:“禄儿,你的礼节错了,天下岂有先母后父的道理?”

他忙转身叩拜玄宗道:“胡人不知礼仪,向来先母后父,臣只依照旧时习惯,就忘了天朝礼仪了。”

唐玄宗对杨贵妃说:“从这点看出他为人的诚恳朴实。”

唐玄宗被安禄山迷得晕昏昏,不仅给安禄山封王封侯,还在京城大兴土木,为他修筑豪宅。

安禄山洞悉长安朝政腐败、禁军虚弱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于天宝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着手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又两月的安史之乱,使大唐从此由强盛转向衰弱。

这是一个“明拍”的例子。骆宾王在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中有两句话,也可作对安禄山这类居心叵测的人的生动写照:“入门觅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人们最容易在甜言蜜语上栽跟头。凡是对着牧人羊群夸赞羊肥美的,可能就是流着涎水的恶狼。

我们再看一个现代的例子:

江明,毕业于一个并不太有名的大学,但他供职的那个企业却有名得很。企业里人才济济,江明在众多能兵强将里实在不能算是才华出众,可是他到公司不出两年就担任了财务部经理一职。

很多同事对江明的青云直上百思不得其解。首先,大家都认为他业绩平平;其次,大家都知道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并不是那种见风使舵、善于拍马屁之人;其三,据好事人调查,他既没有什么过硬的关系做后盾,也从不参与拉帮结派之事。

因此,大家都觉得如此一个表现平平的年轻人,实在是没有理由得到老板的如此器重,并不断获得提拔。

终于有人看透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江明到任后,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又因为性格等种种原因而不被主管看重。但江明却真正是个敬业爱业的年轻人,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单身的他经常加班到深夜。

集团公司老板有个习惯,就是在空闲时喜欢到各部门转转看看。

一天,已是夜深人静,而江明仍在办公室里学习软件的使用。

刚开完会的老板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后,这时,一张相框里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照片上是他和眼前这位小伙子的合影!

可是仔细端详,就能发现那不过是一张电脑合成照片。面对老板不解的目光,江明解释说很自豪能够成为本公司的员工,就连父母都为自己感到骄傲,非常想和杨总合个影,但觉得这是奢望,于是就老板在询间了一些他的姓名、学历、专业、老家、入职后的感受之类的话后,又把那张合影端详了一下就离开了。

不久,老板就指示财务部负责人抽调江明到一个子公司做财务主管。江明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既能够锻炼自己,又能积累经验的绝好机会。当然他也不放过每一次回总部向老板汇报工作情况的机会。就这样,步步为营加上他的勤奋,在老板的直接提携下,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机会要等待,要把握,更要创造。老板也是人,也需要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赤裸裸的赞美他听得多,这种含蓄而又纯朴的马屁却往往最令人无法抗拒。如果太做作,心知肚明的老板只怕会认为你是一个马屁精。这无疑是东施笑颦。会不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呢?那要看你老板的品位高低和你的运气了。

取悦于人,就是取得别人的喜欢或讨好他人。前者,似乎谁都愿意去那么做,让别人喜欢自己,有什么不好呢?后者,即含有贬意,因为讨好他人,就意味着为取得别人的称赞,要迎合他人,而迎合似乎包含着虚伪的成分要故意使自己的言语、举动适合他人的心意。但无论怎么说,这两者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是非常接近的,大多数的人,都喜欢与自己相投、相合的人交往,也喜欢他人的恭维、迎合、赞美。对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或反对自己的人,往往会不高兴或耿耿于怀,有的则怀恨在心。

人人都喜欢喜悦的面孔。

人人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

人人都愿意自己能欢欢喜喜。

所以商业上有“和气生财”之语,服务业有“笑迎天下客”的话等。

在现实中,逢人便说好话,说套话,说吉利喜庆话,已是司空见惯的风气,实际上这也是“拍马不惊马”的普遍化和生活化的表现。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任何一个婴儿从他呱呱坠地之时起,就已注定了最后必定死亡,但在小孩做“三朝洒”,“满月宴”,“周岁贺”时,所有的宾客无一例外都只会说些“长命百岁”、“吉庆一生”的祝贺话语,而绝不会说“这孩子老了必死”之类的言词,尽管这“人之必死”所讲乃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仍然是不会说的。

事实上,只讲“好话”、“套话”、“吉庆话”,就是现实生活中“拍马不惊马”的典型运用。相信人人对此都不难学会。

第三节把话说得得心应口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用口语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掌握语言的艺术,就能让你能言善辩,在职场中应付自如;让你幽默诙谐,在交际中备受欢迎;让你妙语连珠,在商场中游刃有余本节就教你如何掌握语言的艺术。

演讲要让人当场就懂

通俗、清晰的语言,是保证信息传输的根本条件,也是演讲语言的首要特征。只有概念准确,表达清晰,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规劝、影响听众的目的。

演讲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用通俗的说法,尊重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其次,要规范化。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以其通俗晓畅的语言,独步于现代文坛。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这样介绍:“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于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们在思谋’,‘思谋’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现成也易懂,宁可写得老实些,也别生造。”这个窍门值得所有演讲者学习,并掌握应用。

做到演讲语言的通俗和规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人手:首先,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其次,不用生造的古里古怪的词语;再次,恰当、准确使用文言和方言词语;最后,用明白的语言解释难以理解的术语,以浅显的形象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举例来说明听众感到陌生的事物。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列宁,在面对劳动群众发表演讲时,最善于运用听众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形象来表达复杂深奥的政治问题。

在卅么是苏维埃政权》这篇广受欢迎的演讲中,他说:“日益吸引每个国家工人的新政权的实质就在于:从前管理国家的总是富人或资本家,而现在第一次是由遭受资本主义压迫而且人数最多的阶级来管理国家。

在世界上,我们俄国第一次这样建立了国家政权,没有剥削者参加,只有工人和劳动农民组成群众组织苏维埃。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交给苏维埃。”这些再朴实不过的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实在地回答了“什么是苏维埃?这一新政权的性质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解除了人们心头的疑惑。

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一生坎坷而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演讲始终是他宣传民主的有力武器。他以演讲阐明观点,宣传真理,以演讲发号施令,激励斗志。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芍召,建立起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他在演讲中,满怀爱国主义情感,以富有哲理的论述,质朴通俗的语言,系统地阐明了“三民主义”。

其中,对于民族主义,他以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作比:“譬如一个人,见着父母总是认得,绝不会把他当做路人,也绝不会把路人当做父母;民族主义也是这样,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满洲人入关到如今已有260多年,我们汉人就是小孩子,见着满人也是认得,总不会把满人当做汉人。这就是民族主义的根本。”

说到民生主义,他又以大灾大祸防止要比扑灭容易的道理作类比,说明它虽非燃眉之急,但却必须高度重视。“凡是大灾大祸没有发生的时候,要防止它是容易的;到了发生之后,要扑灭它却是极难。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是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时候收拾不了,又要弄成大革命了。革命的事情是万不得已才用,不可频频伤国民的元气。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就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博学多识,才高八斗,青少年时代就积累了广博的学识。但在这篇演讲中并没有用“之乎者也”来卖弄自己,而是以最朴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比喻类比这样的修辞手法,形象化地说明革命要成功,首先就要唤起民众的觉悟,获得民众的支持,让民众做革命的主力军。

孙中山的演讲以听众为中心,以听众接受为目的,他深入浅出的演说正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的理论最终深入人心。

我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以简洁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痛陈时弊,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在这方面,堪称楷模。

鲁迅的演讲,其友人许寿裳评价说:“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描述说:“以朴素的、质直的、不加文饰的讲话,款款而又低沉的声音,授向群众。”“雄辩地驳斥了异端邪说,摈弃了弥漫世间的乌烟瘴气,给听众如饭醇醪,如服清凉散。”在鲁迅的一生中,曾多年执教,多次演讲,直接谆谆教导青年,鲁迅的每一篇演讲,都是一篇精彩的战斗檄文。

1927年2月鲁迅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赴港作了妩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两篇演讲。

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鲁迅郑重地指出,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声音,只有中国的老调子还没有唱完。这是因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都绝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反四复地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封建统治者掌握了文化,就是要巩固他们自己的权力,至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却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鲁迅又指出,外国帝国主义者的尊重文化,不过是一种利用的手段,好来造成更多驯服的奴才。中国的文化确实是用来侍奉主子的,外国人愈是赞美这种文化,中国将来的苦痛会愈深,所以应该舍弃这唱了多年的“老调子”。“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总要历险,只有这两条路。”这样的结论是对彻底的消除封建主义残余的最好回答。这也是演讲语言深刻、简洁而又通俗易懂的典范。

正确把握演讲的语速

要想演讲获得成功,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技巧,掌握好演讲的语速和语调,是演讲获得成功的大法宝。

1.演讲的语速

正像人走路有快有慢一样,人的说话声音也有个速度问题,有时快一点,有时慢一点,快慢相间,变化有致,给人以一种变化的美感,如果一个人说话,其语速就像机器的机械运动一样,总是一个速度,一个节奏,那不仅不利于表情达意,而且还令听众感到枯燥呆板,索然无味。

演讲中当然也存在语速问题。凭借语速变化这种技巧,你可以让听众的喜怒随着你的好恶而变化,既使是平铺直叙的枯燥沉闷的内容,经过你的赴理,也会变得异常吸引人。

那么,演讲中的语速应怎样把握呢?

(1)正常语速:当表达一般的内容时,语速要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2)加速:当要表达热烈、兴奋、激烈、愤怒、紧急、呼吁的思想感情时,语速应尽量要快。当内容达到精彩的高潮时,或为制造结尾“戛然而止”的效果而蓄势时,语速有一个陡然加快的过程。但要注意,加快语速并不意味着一口气说完,如果句子较长,喘不过气来,反而影响效果,得不偿失。

(3)减速:内容涉及极为严肃的事情,想要给人一种深深警醒、撞击心灵的作用时;当表达怀念、悲伤、寂寞、失落、失望的思想感情,特别需要唤起听众注意时;演讲者在自己的讲述中欲作特别强调时;有关数字或统计、人名或地名的交待之处;故设疑问引人思考之时,都需要减慢语速,给听众一定的思考时间。

语速变化还要考虑到语言自身的特点。如句式冗长、词汇生僻时,语速不宜过快;而如是整齐、富有韵律色彩的语句,说得快些,才听得顺耳,听出节奏感。

语速的变化,应当是自然的、顺畅的。只有语速适宜,快慢有致,才能有效地传达情意,让听众感到优美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