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13

第13章 文学艺术(7)

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启蒙运动

所谓“启蒙”,指的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的重重束缚,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著名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与典范。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指发生在18世纪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15年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续。启蒙运动的一些主要倾向,都在狂飙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巩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得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当时的德国,恰好正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试图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能够使自己像狂飙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这样一个同名的社团。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优秀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天地。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是戏剧。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欧洲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歌德花了60年时间,直到1831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著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19世纪中叶随工人运动在德国的兴起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8~1918年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及其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对促进和发展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起了决定作用,《新茵茵报》则是其主要阵地。初级阶段的德国无产阶级文学曾出现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1848年革命前夕。代表作家作品是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韦尔特的诗歌、小说及被誉为德国“工人的马赛曲”的雅克布·奥尔多夫的《德国工人之歌》。第二个高潮是1871年普法战争到90年代中期。代表作是大量歌颂巴黎公社的诗歌和充满马克思主义战斗精神的安德雷亚斯·舍尔策的剧本《德国工人》及霍普特曼的名剧《织工》。第三个高潮是德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19世纪90年代中至1918年。代表作是梅林及蔡特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罗伯特·施韦策的长篇小说《旧人与新人》。

第二阶段是1919~1933年,在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1928年成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1930年出版了革命的大众文学——“马克思红色小说”丛书。

第三阶段是1933~1945年。这是希特勒上台和革命作者被大批逮捕或流亡的时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作家们仍积极创作艺术上日趋成熟的“地下文学”或“流亡文学”作品。

六、流派社团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刘桢。

“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璃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基本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到了后世也得到普遍承认。七子巾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是由于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因为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故而又号“邺中七子”。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七人。他们都是魏晋之际的“名士”。他们经常以嵇康的居处山阳为中心,在太行山南面的竹林中聚会,弹琴赋诗,饮酒清谈,并用老庄哲学的“崇尚自然”的精神来反抗被当时当权集团所尊崇的儒家礼法。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主要就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认为是就他们的诗歌而言,四杰名次,记载也不统一。

四杰的诗文虽然没有摆脱齐梁以来追求绮丽的旧时习气,但已初步显示出崭新的气象。他们的诗歌,开始从宫廷走向社会,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雄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

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因明代茅坤选辑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得名。其创作思想,主张实用,反对骈体,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大。

哥特式小说

流行于欧洲18世纪前后期的“哥特式”小说是当代西方恐怖电影的商接来源之一。哥特(Goth)一词最初指的是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后来又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多用于教堂和古堡,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等。而那些崇尚古希腊文明的思想家们,出于对此类建筑的反感,于是将“哥特”一词演变为野蛮、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词。18世纪,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冠之以“哥特式”小说的名称。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恐怖、悬念选起,常常充斥着暴力、复仇和死亡的情节。

歌特式小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B.斯托克1897年的长篇小说《德古拉》;艾伦·坡的《黑猫》、《红死病之假面具》和《厄古大厦的倒塌》。

南唐诗派

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因代表作家李景、李煜、冯延巳均为南唐君臣,故而得名。词作虽受“花间派”的影响,未脱男女相思之类,但有些作品却能抒写胸臆,风格清丽,情调感伤,对确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定作用。其中以李煜后期词的成就最高。

宋代婉约词

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始于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没有能够脱离婉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婉约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委婉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题材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著名词家,皆受其影响。

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等。

宋代豪放词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迥然不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冠以“异军”、“别宗”、“别派”之名。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不拘一格。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抒情言志,所谓“无言不可人,无事不可入”。它境界深远,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但是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皆婉约风格的名篇。

公安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的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长期为前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论调,产生了极大影响。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未能矫正其流弊。其后李贽、徐渭等有识之士也站出来相继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而真正给复古拟古派最有力打击的则是公安派。

宗道、宏道、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作出了卓越的功绩,所作游记、尺牍、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诗文所涉及题材多为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局限性很大,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沦高度。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而且最具影响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始于方苞。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颇负盛名。时间从康熙时一直延续到清末;地域也远远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产生于清代中期,是继浙西词派后又一颇具影响力的词学流派。乾隆后期到嘉庆这一时期,朝纲废弛.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改革朝政,任用贤才。这一政治要求反映到文坛上,也使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词人开始对当时主盟词坛的浙西词派重形式。轻意格的萎靡词风,及朱彝尊“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的创作理论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词体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上都应着手进行改革,以适应的时代的需要;于是常州词派便应运而生。

常州词派的创始人是张惠言。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先生,江苏常州武进人,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同时也是易学大师,还与恽敬同为阳湖派的(桐城派的一个分支)散文家。嘉庆二年,他在安徽歙县教书,同时也向学生授词,为了方便教授,他与其弟张琦一起编了一册《词选》作为课本,后来歙县郑善长又选录张氏兄弟等九个常州籍词人的作品编为一卷附录,正式刊书。此书一经刊出,竟然不胫而走,很快便风行于大江南北,取代了浙西词派编的《词综》。就这样,以《词选》为标帜,以常州籍词人为骨干,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此后常州词派统领词坛达一百余年。

南洪北孔

即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洪舁和孔尚任,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杰出的剧作家。他们创作的《长生殿》和《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舁是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因此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四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