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39

第39章 医药卫生(11)

国际护士节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为英国女护士,是近代护理学和护理教育奠基人,1820年5月12日诞生在一个富有的英国名门之家。

1854·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

1860年,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据推动世界各国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2年,国际护士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经念这位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

教师节

9月10日是我国教师节,每到这一天,全国都会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

1932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家们提出以农历六月六日为教师节的建议。不久。国民党政府同意了这个提议。

1938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借故否定六月六日为教师节,改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后因这个日子处于上课期间,有碍教学,因又改为阳历8月27日,但这个日子处于暑假边缘,无人理睬,陈立夫的主张无疾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周恩来总理认为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提议以“五一”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随后,由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作领导人发表书面谈话,将“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但因劳动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活动内容很多,而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实际意义不大。因此,“五一”并未真正成为教师节。

1984年12月9日一早,《北京晚报》总编室一版编辑接到一条记者编写的倡议书,文字不长,其主要内容是倡议全社会推动尊师重教之风,设计一个教师节日,主要倡议人是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院士。

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

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动、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箸名学者积极响应,联合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最后决定将节日定在9月10这天,一直沿用至今。

“三八”国际妇女节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蒙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我国于1924年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五四"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运动由北京发展到全国,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列强们的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民间诸神

谷物女神

每年6月21日或22日,罗马尼亚人都要举行仪式隆重祭祀谷物女神。这天,人们身着民族盛装,个个神采奕奕,络绎不绝地汇集到中心广场,参加游行。一位少女化妆成“谷物女神”的形象,她头戴蓬子菜花编织的黄色花冠,身穿古装,并且披着鲜艳的披肩。游行队伍在“谷物女神”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朝前走去。当走到即将开镰收割的麦田时,鼓乐齐鸣,欢声四起。人们便将“谷物女神”围在中间,翩翩起舞。欢乐的人群载歌载舞,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谷物女神的名字是色列斯,传说她把种子撒向人间,赐给大地丰饶的物产:树木、花卉、谷物。为了感谢女神色列斯,于是人们虔诚地祭祀她.并且祈求她年年都给人们带来丰收。

“谷物女神”的花冠之所以用蓬子菜花来编织,也是有原因的。据说,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夜晚,蓬子菜花竞相开放,满山遍野布满黄灿灿的花朵。

当年的小麦获得大丰收。因此,罗马尼亚人便视蓬子菜花为谷物女神色列斯的化身。

每年,当蓬子菜花盛开之时,人们便争相采摘,将其编成花环作为吉祥物挂在大门前,或者挂在果树上。有的地方甚至将花环抛到房顶。如果花环不滚落下来,就预兆全家平安无事,出嫁的姑娘将美满幸福。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神灵,大约在战国时兴起,形象从最初的半人半兽到白发苍苍、长生不死的老妪,再到30来岁的年轻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信仰也逐渐改变。玉皇大帝信仰兴起后,人们又把西王母与之相匹配,称为王母娘娘。在道教典籍、神怪小说、民间故事中,王母娘娘一直都是一位地位尊崇的女神。

太岁

太岁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人们对太岁的信仰与岁星不无关系。由于岁星是天上的星体,人们假想出地下的一个神,与天上的岁星做相对的运动。于是,为了方便记时,从西汉时,人们便创造了太岁。俗语:“不得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太岁每年所行经的方位,与动土兴造、迁徙、嫁娶的禁忌有关。太岁的职责,除去土木工程的方位禁忌之外,人们最主要还是把他尊奉为“主宰一岁之尊神”,常把他与月将、日值神并祭。

雷公

雷公的信仰最迟始于汉代,最初的形象是一个带神性的大力士,也有说是星神的。后来民间所流传的雷公,大多为兽形或半兽形,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像猴,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常被人称为“雷公脸”。人们陆续给雷公加上了许多其他的社会职能,认为他能代天执行刑罚,击杀有罪过的人,还坚信他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希望他能主持人间正义。所以在中国民间,雷公并不是一个十分可怕的形象。

寿星

寿星,也就是南极老人星,自秦汉时代就已经被立祠祭祀了。他起初被奉为掌管国运长短之神,以后又被看成主宰人间寿天之神。久而久之,人们又把祭祀老人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民间流行的寿星形象,均为和蔼可亲白发老翁,拄一弯弯曲曲的长拐杖,高脑门,头特长。这种白发老翁的形象,显然是作为长寿者的具体表现而被人们想象出来的。

文曲星和武曲星

文曲星和武曲星,是被民间广泛信仰的掌握功名的星神。文曲星即文昌星,武曲星则是从文曲星推衍出来的。民间通常都会把现实生活中的名士和武将,同这两个星神联系在一起,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岳父称中举的士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八仙

八仙是道教中8位神仙的合称,其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通常所传八仙,指李铁拐(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8人。这8人的形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丑有俊,有富贵有贫贱,还各有不同的打扮,不同的本领。

显然,道教在塑造本教人物的偶像时,是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的欣赏趣味的。

因而八仙在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其他“高级”神。

龙王

龙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神话传说中属于象征祥瑞的“四灵”(龙、凤、麟、龟)之一。他被赋予降雨的神性。又化身为天子,所以后来又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认为历代帝王皆为龙种,故有“真龙天子”的说法流传于世。龙王信仰遍及各地,由原来的动物神而渐渐地人格化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沼,莫不驻有龙王,掌管着该地的水旱丰歉。随着龙王庙的四处兴建,龙王成了我国一位普受崇祀的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