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41

第41章 天文历史(1)

一、天文

八大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日食和月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这三个天体处在一条直线或近于一条直线的情况下,月球挡住了太阳,就发生了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时,这三个天体处在一条直线或近于一一条直线的情况下,地球挡住了太阳,就发生了月食。

因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不同:日食有全食、环食和偏食;月食有全食和偏食。

地球的重量

据测定和计算,地球“扁圆”体的平均直径是12742.220千米;质量约为60万×1018吨。

地球的质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既有增加,又有减少。增加的重量来自宇宙中的陨石和宇宙尘,地球每天接收的陨石有十几吨重,一般的陨石都比较稀少。而宇宙尘是平均降落地面的,每平方千米只有2克,所以人们很难觉察到。

地球的重量也在不断地减少。地球的水蒸发大气层中,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高空中的水分子不断被分解成氢分了和氧分子。比重很轻的氢分子容易脱离地球的吸引,离开大气层,地球也因每天失去1000多吨氢。

太阳的寿命

现代科学证明,太阳的年龄已有45亿岁,太阳将由红星球变为蓝星球,再变为白星球,最后变成黑星球,经历红太阳、蓝太阳、白太阳、黑太阳几个阶段之后,太阳就会寿终正寝。

过去的45亿年加上未来的55亿年,太阳的寿命应该是100亿年。

恒星的形成

早在17世纪时,牛顿就提出太阳和恒星是由散布在宇宙中的弥漫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的。后来在几代天文学家的努力下,这一设想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星云假说。这种学说认为,星际空间存在着许多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分子云。这种气体云中密度较高的部分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会变得更密一些,温度随之升高,引力又进一步增强,从而促使物质聚集得更快,温度也上升得更快。当中心温度上升到1000万度时,就会引起热核反应,于是一颗新的恒星诞生了。它先是辐射我们看不见的无线电波,当表面温度上升到三四千度时,同时辐射红外光,以后,随着表面温度不断升高而变得越来越亮。天文学家认为,恒星的质量范围在0.1—100个太阳质量,更小的质量难以触发核反应,而更大的质量会由于产生的辐射压力太大而瓦解。1980年代,红外天文卫星透过尘埃云,发现了几百颗正在形成中的恒星。不久前,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巨蛇座里的一个气体云——M16的照片,更是对星云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蔚蓝色天空的形成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中,43%是人眼能够看见的可见光。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7种色光混合成的白光,其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依次为橙、黄、绿、青、蓝、紫,紫色光的波长最短。

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它会被大气分子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能够较多地绕过大气分子达到地面,紫蓝色光的波长较短,就会较多地被大气分子所阻挡而在天空产生散射。人的眼睛对蓝色光的敏感度要比紫色光强,再加上阳光中蓝色光原本就比紫色光要多。因此,人们看到的地球天空便呈现出蔚蓝色了。

哈雷彗星

我国是发现哈雷彗星最早的国家。据《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纣时有“彗星出”;之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于北斗”;再后,《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厉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彗星见”。但是这些记录都没有得到世界公认。被地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观测记载是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中“彗星光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比外国最早的记录早228年。从公元前240年到公元1910年的2000多年问,哈雷彗星共出现过29次,每一次我国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资料对研究哈雷彗星价值十分重大。

后来英国著名天文学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长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出1531年被阿皮亚尼斯发现的彗星,1607年由开普勒发现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所观测到的是同一颗彗星,它的运行回归周期为76年,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归。后来这颗彗星果然于1759年重视,这一发现举世震惊。人们为了纪念哈雷的功绩,就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黑洞

黑洞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物理概念,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所预言的一种天体。它不向外界发射或反射光线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波,而且它总是从外面吸进东西,但从不“吐”出来,是个地地道道的无底洞。

黑洞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被黑洞吸进的物质会以光速坠向黑洞中心,这时除质量、角动量和电荷被“没收”成为黑洞的整体属性之外,其他所有特性,如半径、密度、温度、化学成分、磁场等全被黑洞吞没了。天文学上称这一性质为黑洞的“无毛定理”。

黑洞究竟从何而来呢?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种是大质量恒星在其晚年耗尽核燃料后,星体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成小质量黑洞;另一种是星系或球状星团的中心部分由于恒星密集,星体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大质量天体坍缩后形成大质量黑洞;再有一种,就是按照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爆炸把一些物质挤压得极其紧密,形成质量与小行星相仿的“原生黑洞”。

第五空间

人们通常把陆地称为第一空间,海洋称为第二空间,高空称为第三空间,宇宙空间称为第四空间。近几年来,西方航空界把300米以下的空间称为“第五空间”。

第五空间地形复杂,地物阻隔,雷达发现角的可控度十分有限。因此,第五空间对于雷达,是一个未攻破的极地和“盲区”。第五空间又是现代制导式武器的“死角”。现代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对付中、高空目标命中精度相当高,但对低空目标却难以捕捉和追踪。精确制导武器对超低空目标,因距离太近,预期时间没有充分保证,被视为防御的“死角”,很难发挥作用。

古代天文学

世界上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出现在中国的《书经》。

公元前12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28宿划分区。

中国《诗经·小雅》。中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有观察彗星的记载。

公元前7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命名的哈雷彗星。

天文小常识

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00000千米。

地球的近日点为147100000千米,地球的远日点为152100000千米。

地球与月亮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

月亮平均半径是1737千米,相当于太阳半径的1/400。

月亮的体积约是地球体积的1/49,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81。

月面最高气温高达127℃,而最低气温低到-183℃。

地球与月亮大约同时期形成,约为46亿年。

太阳半径约为70万千米,太阳的体积比地球体积大130万倍。

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00年):希腊人,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约公元100年):希腊人,在他著名的天文专著《大综合论》中,论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阿里斯塔恰斯(约公元前200年):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即“地动说”)的创立人。

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科学家,于1609年制造一架望远镜,成为第一个使用这种仪器的伟大天文观察家。

第谷·布拉赫(1546—1601):丹麦人,杰出的天文观察家。

开普勒(1571—1630):法国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哈雷(1656—1742):曾任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以前曾按一定时间间隔规律出现过许多次。

牛顿(1642~1727):杰出的英国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为什么天体会运动,并计算出它们的轨道。

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相对论使许多天文学概念产生了变化。

洛厄尔(1885—1916):美国人。

预传太阳系存在着第九颗行星——冥王星。

哈勃(1899—1953):美国人,研究银河系外宇宙空间的先驱。

二、历法、时令

阴历

阴历又叫“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网缺变化的周期制定的历法。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1朔望月等于29.5306平太阳日(29日12时44分2.8秒)。朔望月长于29天,短于30天。为了使每一个历月尽可能地接近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中包含6个大月,6个小月,全年共354天。

但12个朔望月总长是354.3671天。

为了使平均历年在第12个月末增加一天,一年共355天,称为闰年。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我国已经创造了阴历历法。阴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份与四季变化无关,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如今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仍在使用阴历,其他国家一般很少采用了。

农历

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的特点是既考虑到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又考虑到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阳历

阳历又称“太阳历”,它是以回归年作为历法的基础的,也就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所形成的四季变化周期而编制的。由于回归年的长度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365日5时48分45.6秒),它不是整日数。所以,阳历取365天为通常的一年,即平年。

为了消除它和实际回归年的差距,阳历用置闰的办法在400年里增加97天。这样,在400年里,每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天,与实际长度相差极小,要经过3000余年才差一天。置闰的方法是公历年份能被4除尽的为闰年,这一年增加一天成为366天。增加的一天放在2月底,即平年的2月为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黄历”和“皇历”

西汉以前,我国使用的六种古历法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黄帝时创造的历法为最古。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后来的黄历,掺杂了许多宣扬吉凶忌讳的内容,迷信色彩很浓,黄历成了旧历书的代名。

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9世纪初的唐皇朝曾下令,历书必须经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颁布.并且规定了只许官方印,不准私人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

“皇历”中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拿起去年的皇历查看今年的历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老皇历”就有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