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3345800000105

第105章 附录(2)

附录4.《金秋》杂志载文:

理想之歌

王爱珍

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背个挎包,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尽管他的著作《毛泽东与斯大林》、《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等多部书相继问世,有的还拍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受到了多方好评,得过多种奖励,但他毫不满足,继续奋斗。这个人就是刘杰诚。《光明日报》曾发表文章《怪才刘杰诚,咬定青山不放松》介绍老刘那种追求理想的牛劲和韧劲。有人曾问,你都七十多岁了,是离休干部,吃穿不用愁,你还忙忙碌碌,图个什么?他回答:“理想,为了我的理想!”

带病写作成巨著

刘杰诚少时家贫,小学毕业后给人扛长工,打短工,当放牛娃。1948年8月通过国民党封锁线到延安,参加革命,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他常说:“是党给了我新的生命,把我由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了研究员,作家。我要努力为党工作,争取为人民多做一点事。”

但是,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他患了严重的动脉硬化、心脏病。1990年,他又一次心脏病发作,当场昏倒,住进医院。可是他住了几天,又把正在撰写的《毛泽东与斯大林》书稿带到病房,边治疗边撰写。上午治疗、打吊针的时候,他闭目沉思,构思情节、人物、故事;下午,又趴在病床边写书稿,晚上还要加班。病床上堆着许多书和文稿。医生说:“你不要命了!到医院来治病,只有静心休养,才能早日康复。像你这样日夜写作,病怎么能好?”刘杰诚却哀求地说:“看起来,我的日子不多了。要写成这么大的一部书籍,需要很多时间。很难!很难!我只有抢时间,加点班,争取把书写成。你就高抬贵手,让我加个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春,刘杰诚写的大型领袖传记文学专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广州日报》、《福建日报》、《陕西日报》、上海《文汇报》、《沈阳日报》、《黑龙江日报》等17家报刊连载转载,并被翻译成日文出版。《人民日报》曾发表长篇署名文章,将此书与电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相提并论,说它“是近年来颇具影响的作品”之一。后来这本书连续6次重印,发行10多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

创作电视连续剧

老刘这人性子很倔犟,瞅准了目标,八头大犍牛也拉不转。1992年,《毛泽东与斯大林》书稿交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后,他又很快地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创作——创作一部反映陕北革命斗争历史和毛泽东、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电视连续剧。

我知道,这是陕北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难点,也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禁区”。1959年,刘杰诚的《刘志丹少先队》一书出版后,也得了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党黑书”,他被打成了“反党黑作家”、“彭(德怀)、高(岗)、习(仲勋)的吹鼓手”,批判、斗争、抄家、挨打,受尽了屈辱,差一点儿被整死。老伴骂他:“你真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忘了你当年被整的惨状了吧?”

老刘说:“现在的情况好了。党中央拨乱反正,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努力创新奉献!”

老伴说:“你这病身子,能完成一部书稿,已经是万幸了,别再勉强挣扎,硬拼命了!”

刘杰诚说:“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毛主席在陕北13年,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值得大书特书。如再能插上现代科技——电影、电视的金翅膀,必将使毛泽东思想和一代英烈的事迹、形象进入千家万户,武装千百万人,成为民族的脊梁。为此再拼搏一回,即使牺牲,值!”

1992年春,刘杰诚和延安作家丁工、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刘斌等同志商定,抓紧筹备,创作摄制一部多集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经过大半年的筹备,1992年12月,在延安《文艺之家》宾馆,召开了10天编导人员座谈会,研究史料,谈剧本设想,制订创作规划。

面对浩瀚的史料,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哪个角度写?才能反映出陕北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精神,大家谈了许多设想和构思,讨论得非常热烈。

刘杰诚系统地讲述了自己对于《刘志丹和谢子长》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人物设计和剧情构思,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决定由刘杰诚、丁工、白黎、王志厚、白玉奇等人组成编剧组。大家选举、剧组任命刘杰诚为编剧组长。

座谈会后,刘杰诚翻阅了大量史料,进行艺术构思。过年了,他顾不上休息,查资料、写提纲。元旦那天还在办公室加班、熬夜。春节期间,他继续加班,写成了2万多字的24集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人物及剧情的设计方案和数千字的剧情简介。春节后,他征得了导演刘斌、吴学筠和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等同志的同意后,打印成册——这是《刘志丹和谢子长》剧本的总体构思和第一份设计蓝图。

老刘把剧本提纲和分工编写意见寄给剧组领导罗士杰、导演刘斌审阅;并寄给其他四位编剧分头编写。完成后,于1993年春在延安迎宾楼集中统稿。由于5人分头编写,故事、人物、情节、细节、风格、语言均不统一,矛盾百出,大部分需要重写。统稿成了编剧成败的关键。

剧组领导让一位年轻人统一初稿,然后由刘杰诚修改审定。但年轻人写了一段,因病住了医院。剧组领导又要刘杰诚统一文稿,并决定由刘杰诚创作口述,请寇春发同志速记,由刘杰诚修改定稿。由于时间紧,任务大,刘杰诚只好加班,日夜奋战。他往往每天干到夜里12点,凌晨3、4点又起来修改文稿,写口述提纲,一直干了几十天。闹得他接连几天睡不着觉,脑子整天在剧情里转。

1993年“五一”节前,20集电视连续剧本《刘志丹和谢子长》统一稿完成,打印成册。这是《刘志丹和谢子长》剧本的第一次成稿。

延安的清晨,风光秀美。刘杰诚写作电视连续剧期间,常到宝塔山上去爬山,锻炼身体。一天黎明,东方刚露晨曦,霞光照耀大地。刘杰诚和我正在爬山,后面有人叫:“杰诚!刘杰诚!”

老刘回头一看,哈哈大笑:“哎呀,老崔!您也来爬山?”这个老崔叫崔振文,曾任中共富县县委书记,当时任中共延安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他说:“年龄大了,每天早上都来锻炼!你这次来延安又有什么公干?”刘杰诚说:“我们正在搞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

“哈!把这两位革命领袖人物写在一起,可不简单!完成了吗?”“昨天才脱稿。”

崔振文拉着刘杰诚的手,笑道:“哎呀,你这个家伙,真了不起!一个放牛娃,竟然写成了长篇巨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真了不起!”刘杰诚笑道:“怎么?你看到了?”

崔振文说:“看到了!不光我,乔尚法也看到了。老乔现在是延安地区人大主任,我们俩谈起30年前,咱们三人在去南泥湾的路上打赌的事。你记得吧?那时,我们两人劝你别写文章了,说你写文章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你不服气,在桦树皮上刻了几个大字‘有志者事竟成’。今天,你真的成功了。我们祝贺你!明天中午,我把乔尚法请来,就在你住的‘文艺之家’宾馆,由我做东请客,祝贺你老兄自学成才,创作成功!”

刘杰诚说:“这本书才出版,我正想听一听意见哩!”崔振文说:“这本书,我们单位给党员干部每人都发了一本,让大家看。大家看了,都说很好,把毛泽东和斯大林写活了!我说这是放牛娃写毛主席,有志者事竟成,十分了不起,并且介绍了你的经历。”

刘杰诚笑道:“老伙计!你现在是延安地委的纪检委书记,可不能给我乱吹!”两个人边说边走,爬到了宝塔山顶。望着延安的山水、城市、街道、各种建筑,刘杰诚说:“老崔啊!你看看,延安的变化多大啊!”老崔笑道:“放牛娃都变成大作家了,延安不变能行吗!”

1995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和第三套节目中,先后两次向全国播放了12集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受到广泛好评,后获得陕西省和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崔振文这人办事认真,说话算数。他亲自张罗在延安“文艺之家”宾馆的餐厅里搞了一桌酒席,祝贺刘杰诚取得的成就。

刘杰诚是一个勤奋不息的人。1995年5月间,他又构思写成了20集电视连续剧本《东方日出》(又名《毛泽东与斯大林》)。在送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征求意见的同时,又将其改写成纪实文学《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270千字。1997年3月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流》杂志连载,社会反响很好。2005年9月又再版。

电影创作苦攀登

西安电影制片厂建议刘杰诚从20集电视连续剧本《东方日出》中抽出精彩部分,以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为主线,改写成电影剧本《毛泽东与斯大林》。刘杰诚写成电影剧本后,西安电影制片厂认真研究,准备摄制,并报经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审核同意,上报中央重大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和国家电影局。中央重大题材领导小组审查后,又报外交部。外交部组织5位专家研究后,1998年7月20日正式批示:“对剧中有关中苏关系部分的表述无不同意见。”

2000年11月30日,全国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魏巍同志看完该剧本后,电话说:“我认为很好。不仅题材好、主题好,而且把毛泽东和斯大林这两个人物写活了,个性鲜明,真实生动。我已经批给编辑部让他们都看看,在明年用四期的版面连载,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

《中流》杂志发表后,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认为很好,评为“东方红最高荣誉奖”。2001年5月在延安,由原中宣部副部长、原国家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同志授予“东方红最高荣誉奖”。

后来,有人根据刘杰诚的这个电影剧本,改编成电影《中国一九四九》。

2006年9月12日,国家电影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电影《中国一九四九》首映式,邀请刘杰诚参加。我们看到在这部大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片上署名:编剧刘杰诚、康丽雯。电影以两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描写了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后这个血与火的年代,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十分有趣。

但是,刘杰诚还不满足。他说:“这部电影,只是我搞电影的一个序幕,一个插曲。真正好的大型电影《东方日出》,还在后边。”

这不是空话。刘杰诚已经写成了一部4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毛泽东与斯大林》。

陕西电视台准备摄制;还应人民出版社之约,写成了一部10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毛泽东与斯大林交往纪实》。

小孙子看见爷爷整天都在忙碌,节假日也不休息,劝爷爷多休息,享清福,保健康。

老刘说:“人生如黄牛,拉犁三十年,不拉犁也三十年,拉犁还能运动,锻炼,创新,奉献,这不是更好吗!”

(原载《金秋》杂志2007年第四期)

附录5.《陕西日报》载文:

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悼念师哲导师

8月17日著名的翻译家和苏联问题专家师哲同志因病在京逝世。惊闻噩耗,泪罩双眼,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师哲导师那光辉的形象,时不时闪现在我的眼前。记得l981年秋,我采访到京,见了师老。他虽年近八旬,但思想锐敏,鹤发童颜,记忆力特别强。谈起往事,时间、地点、人事、情景,条理清晰,栩栩如生,令人惊奇。他是韩城人,1925年赴苏学习,在苏联工作过15年,1940年随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回国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18年。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等职;兼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的俄文翻译,多次参加中苏两党两国间的最高层会谈。在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历史性会晤中,他作为毛泽东的翻译与顾问,起了重要作用。听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我不仅为师老拟了一副对联:“功随江河入大海,德伴日月照九州”。横批是“功高德昭”。

从此以后,我多次访问师老。并经过长期调查研究、艺术构思,写成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书稿,请师老审阅。师老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每个人物、每个事件、每个情节、细节,乃至每句话,每个字,他都要实事求是,认真推敲,要搞得准确、鲜明、生动。这样,第一次审稿竟用了50多天。记得有一天,当我读到“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时,师老说:“不对,李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而是苏联情报机关派往东北对付日本间谍的情报人员。他的情况我了解,你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还李德以本来面目。”接着,他详细地介绍了李德的情况。

我从许多书籍上查阅李德,都说他是1932年受共产国际派遣来中国,担任党中央的军事顾问,实际上掌握了红军的最高指挥权,成了“太上皇”,他说了算。他和博古的军事路线相结合,一直搞到遵义会议,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失败。鉴于此,我没有按师老的观点改写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