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3345800000033

第33章 斯大林知错能改,毛泽东内外有别(8)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铁路工人破坏了长岳和长株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要道。第一团、第二团和第四团分别自修水、安源起义,向预定的目标进军。毛泽东率领第三团于11日从铜鼓出发,先后攻取白沙、浏阳东门市等地,14日转战到上坪。当晚,毛泽东在上坪主持召开三团干部会议,忽接一团通讯员报告:第一团和第四团行军到金坪时,第四团叛变,第一团遭受突然袭击而失利。

起义伊始,连续受挫。毛泽东根据情况,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定的攻取长沙的计划,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各部队,速到浏阳文家市与三团会师,同时写信给中共湖南省委要求停止毫无胜利希望的省城暴动。

9月19日,毛泽东率三团转战到浏阳县文家市,与一团、二团的余部胜利会师。当晚,毛泽东主持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敌委员会议,研究发展方向问题。毛泽东主张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将部队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大山上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

师长余洒度反对毛泽东的主张,坚持要攻取长沙。毛泽东说:我们并不是不要长沙,而是现在不能要。因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敌人对农村的控制薄弱,对湘赣边界大山上的控制更弱。我们到那里去,找个落脚点,深深扎下根来,有利于发展壮大我们的力量。

总指挥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向萍乡方向退却,沿罗霄山脉南下”的主张。

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斗志昂扬,沿着湘赣两省的边界南下。望着那猎猎红旗舞东风,毛泽东壮志满怀,心潮激动,赋诗一首: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一举攻克了莲花县城,接着又进行了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对部队进行了民主改革。后来又实行了“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只红薯”和“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10月27日,部队进驻井冈山的中心——茨坪,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十分艰苦的斗争中创建的。当时敌人严密封锁,根据地食盐、布匹、药品等十分缺乏,红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红军官兵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经常吃的是粗米饭和没有油盐的南爪汤,有时甚至靠野菜充饥。冬天缺少棉衣棉被,只好盖着稻草睡觉。毛泽东带领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靠上山采药,因陋就简地办起了红军医院;熬硝制盐,办起了硝盐场;自己种棉花,纺纱织土布,开办红色圩场,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毛泽东还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使根据地不断地巩固和扩大。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8000多人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5月4日,召开了庆祝胜利会师大会,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人数约10000多。又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作为边界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毛泽东任前委书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创建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的道路。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从韶山到井冈山,毛泽东上下求索,经历了无数风险,终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斗争,同时总结了其他各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这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井冈山会师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四月至七月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尤其是6月23日龙源口大捷,歼敌一个团,打垮两个团,缴枪千余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井冈山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古安、安福、遂川、酃县各一部,达到边界的全盛时期。

6月的一天,红军第三次攻下永新后,毛泽东带领一部分战士来到永新西乡塘边村,住在一位贫农老婆婆的家里。当时,这家的另一间屋子里,还住着永新县妇女部长兼共青团县委副书记贺子珍,她正带领工作队在这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呢。这位1909年中秋节出生的小女孩,经过18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出脱得美丽动人。她,苗条的身材,白嫩的皮肤,爪籽型的脸盘,眉清目秀。特别是那一对大大的眼睛,乌黑而明亮,扑闪扑闪的,像是会说话一样,加上那爽朗的性格,她被人称作“永新一枝花”。她从小爱读书,特别是爱看武侠小说,钦佩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早在大革命时期,贺子珍就参加了学生革命运动,并加入了青年团,由于她工作积极、斗争勇敢,在大革命高潮中转为共产党员。北伐军到永新后,成立了国民党永新县党部,贺子珍又加入国民党,以跨党分子的身份参加了县党部的领导工作,担任永新县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了以革命为职业的生涯。不久,永新县的右派夺了权,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等共产党员被捕入狱,贺子珍被调到吉安县任妇女部长。永新县的一些共产党员陆续来到吉安,成立办事处,联络袁文才、王佐等领导的宁冈农民自卫军,发动了永新暴动,攻破县城,救出了监狱里的贺敏学等人。在暴动前后的战斗中,贺子珍机智勇敢,带领赤卫队击退了敌人一个特务营的进攻,缴获了100多支枪,成为农民自卫军中有名的巾帼英雄。现在,她带领工作队在这一带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也就近向毛泽东请教一些政策、策略问题。毛泽东那言简意赅的谈吐、深入浅出的分析、广博精深的学问,使贺子珍暗暗钦佩。

一天,毛泽东和贺子珍正在堂屋里研究调查材料,突然,村外枪声大作,战马嘶鸣,一支地主保安队向塘边村袭来了。有人大声狂叫:“活捉毛泽东,蒋总司令有重赏!”“冲啊!捉活的,有重赏!”

当时,塘边村的情势十分危急!驻在这里的红军连队和毛泽东的警卫班都到各庄做群众工作去了,一时无法集中;留在村子里的一些老弱群众,武器很少,难抗强敌。毛泽东的安全怎么办?贺子珍心急如焚,前后乱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相反,毛泽东却非常冷静,坐在那里,一声不响,吸一口烟,望着从自己口里吐出来的烟圈,渐渐扩大,散开,就像根本没听见那枪声、喊声、杂声。贺子珍提枪在手,大声地问:

“怎么办?”

毛泽东淡淡一笑,说别急!敌人来得突然,我们缺乏准备,不能冒险硬拼!现在决定:“通知群众,马上撤离!”毛泽东带领组织起来的群众,很快撤离了。敌人进了村,找不到人,又不知底细,在村子里抢掠了一阵子走了。对于久经沙场的毛泽东来说,这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但在贺子珍的生活中,这却是一次关键性的、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在那生死关头,她亲眼看见了毛泽东那临危不惧、举重若轻的伟大气魄,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种魅力!年轻姑娘的心热了,热得滚烫;脸红了,红得发烧,胸口怦怦直跳,同志的感情之树,悄悄地开出了爱情之花。此后她往往身不由己地去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有时见到毛泽东又禁不住脸红起来。

有一次贺子珍去帮毛泽东收拾房间,见毛泽东正在伏案写作,便一声不响地倚在门坎上,深情地注视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毛泽东停笔沉思,一抬头,正遇着姑娘那双炽热的眼睛。贺子珍赶紧把目光移到自己脚尖上,羞怯地抚摸着自己的衣扣。

毛泽东也爱上了这位聪明活泼、勇敢机智的姑娘,也意识到了姑娘的心意,忙招呼她坐下,给她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他已经34岁了,结过婚,妻子和三个孩子都留在湖南老家了。讲到这里,他神色黯然地说,我同家人已经好久不通讯了,远隔千山,杳无音讯,不知道他们现在是死是活。湖南的反动派抓到共产党就杀,他听到妻子杨开慧的多种传言,有的说她被抓去了,有的说她被杀害了,真假难辨。那天,他俩谈了很久,很投机,志同道合,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世,共同的斗争,在他们的心灵上引起了共鸣,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不久,两人就幸福地结合了。

结婚后,贺子珍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她的任务是照顾好毛泽东的生活,当他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并为前委和边界特委管理机要文件。

贺子珍为人豪爽,个性很强,参加革命后,在枪林弹雨中过惯了,现在调来当秘书不大习惯,但她尽量搜集各种报纸、资料,供毛泽东阅读。毛泽东看报、看材料很仔细,在有价值的地方,画有圈圈、点点、杠杠,有的还有眉批、旁批。贺子珍等别人都传阅了,再按照毛泽东做的记号,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分类收藏,以备查阅。

毛泽东有晚上工作的习惯,常常伏案写作到深夜,到天明。这时,贺子珍就坐在一旁,陪着他,或抄写、或看书、或讨论、或提供情况。

井冈山生活艰苦,吃蔬菜少。贺子珍见毛泽东累得身体消瘦,颧骨凸出,就和警卫员、通讯员们商量,自己动手采野果、摸田鸡、抓鱼虾,改善毛泽东的生活。

这年秋天,虽然敌人调遣重兵,反复围攻井冈山根据地,但毛泽东、朱德带领革命军民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连连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胜利。眼望那山下的旌旗,耳听那山头的鼓角,毛泽东诗情洋溢,挥笔写了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词: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就这样,毛泽东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然而,斯大林不了解他,也不承认他,而是继续按照苏联模式,按照发动城市工人暴动夺取政权的路子指导中国革命,因而接连出现了下面三章所叙述的复杂而曲折的斗争。

第一章“三阶段论”处处碰壁,“红色政权”蓬勃发展斯大林是个意志坚强、性格倔犟、坚持真理的革命英雄。同志们给他起的名字“斯大林”——钢铁的人,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了他的性格。他赞美坚强、勇敢、进取、奋斗,赞美革命、英雄、奉献,十分憎恨软弱、消极、悲观和失败主义。他常用这些灰色的词句来解释右倾机会主义的政策,并毫不留情地奚落他们。

1929年4月,在联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斯大林风趣地说:“你们看见过在叶尼塞那样的大河上遇到风暴的渔夫吗?我看见过不止一次。有一种渔夫在风暴来临时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鼓舞自己的同伴,勇敢地划着船迎着风暴前进:‘弟兄们,把舵掌得更稳些,破浪前进,我们一定会胜利!’”“但是也有另一种渔夫,他们一感到风暴要来临就灰心丧气,叫苦连天,瓦解自己队伍的士气:‘真倒霉,风暴就要来了,弟兄们,躺在船底里,闭上眼睛,也许能侥幸冲到岸边。’”

的确,凭着那勇敢坚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战胜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1924年8月,斯大林提出了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后来,他带领俄共(布)和革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他关于“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党和人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英雄的业绩去创造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崭新的社会。他的呼吁在革命人民中,特别是在党员中激起了一种热情,激起了苦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人们为了在俄国尽快地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并为全世界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

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斯大林解释了赶上和超过西方的迫切需要。1931年2月,他在全苏社会主义产业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蒙古的可汗打过它,土耳其的贵族打过它,瑞典的封建主打过它,波兰和立陶宛的地主打过它,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打过它,日本的贵族打过它。它所以挨打,就是因为它落后。因为它的军事落后,文化落后,国家制度落后,工业落后,农业落后……”过去我们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祖国。但是现在,当我们已经推翻了资本主义,而政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掌握在人民手里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祖国,而且我们要保卫它的独立。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