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是个性格坚强而又自信自负的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特别是苏联反***战争的伟大胜利,使他的威信大大提高,也使他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作用,以致骄傲起来,听信人们搞个人崇拜。在他和外国领导人的交往中,常常是人们围着他转,看他的眼色行事,很少有人敢说半个不字。甚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一些世界著名的领袖人物,对他斯大林也不敢冷眼旁观,随便沉脸!然而,才成立的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竟然敢在稠人广众面前,无视他斯大林的友好祝愿,把脸一沉,说他是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这不是当众给我斯大林难堪吗?当然,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斯大林也意识到自己有错误,因为实践证明,毛泽东是胜利了,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可是毛泽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吗?他那主要依靠农民革命而不是主要依靠工人阶级起义的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吗?斯大林那带有三分火气的思路,渐渐地转入理论的质疑。
服务员轻轻地进来,请斯大林进晚餐。斯大林站起身来,慢慢地走进为他设置的小餐厅,见马林科夫等几个心腹人物都站在那里,等着陪他进餐,便招呼他们都坐下。丰盛的晚餐已摆好了。斯大林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他常常是下午七八点钟才结束午睡,到克里姆林宫电影院里和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贝利亚等领导人一起看看电影,然后到小餐厅去吃晚餐。说是晚餐,其实这时已是凌晨一两点了。这时候,斯大林头脑清醒,精神焕发,边吃边谈。有时一顿晚餐能吃两三个小时,他们往往在吃饭时商量一些事情,或者谈论一些重要问题。
厨师的手艺很好,做的菜很好吃。斯大林疑心重,总怕有人给他暗地下毒,所以在他想要吃某种东西之前,往往先要赫鲁晓夫他们品尝。他并不直说,而是用关切的语气问:“尼基塔,你瞧,这是鸡杂,你尝过没有啊?”
善于拍马逢迎的赫鲁晓夫立刻明白了斯大林的意图,知道斯大林自己想吃一些鸡杂,又怕里边不干净,于是就晃动着他那光溜溜的脑袋,显出忠实的样子,说:“唔,我倒忘了!”说着,自己先尝一点,再请斯大林品尝。
斯大林喜欢吃青鱼,而且喜欢不加盐。赫鲁晓夫自己爱吃加盐的,觉得特为斯大林而作的无盐青鱼不对口味,但他仍做出十分诚挚的神态说:“哈,香极啦!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同志,请您品尝吧!”
斯大林吃了青鱼,也接受了赫鲁晓夫的阿谀奉承,更加宠信这位心口不一的老部下,造成了一段历史的悲剧。当然,这是后话,是斯大林所不知道的。
这一天,斯大林喝了两杯红白葡萄酒掺和在一起的特制酒之后,便翻来覆去地问:“这个毛泽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都耸耸双肩,答不上来。斯大林又说:“他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他连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小餐厅里的所谓“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一个个张口结舌,谁也不知该如何接这个话题。
其实,毛泽东自己曾说过:“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由于当时在苏联,又都住在斯大林的战时别墅里,闲谈时,师哲就请毛泽东谈谈他自己寻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毛泽东点起一支烟来,吸了一口,侃侃而谈。师哲听着,记着,颇受教益。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户农家。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纵观他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起点不高,步子不快,长期探索,坚持不懈。的确,毛泽东不是留苏学生,也不是什么“神童”。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都是普通农民。毛泽东少年时代,和中国农村一般的孩子一样,边劳动边学习,读一些《三字经》、《论语》、《孟子》等书,也迷信。
1909年,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害病许了愿,求南岳圣帝保佑;但是病情日笃,不见好转。15岁的毛泽东,见母亲整日操劳,辛苦备尝,却把节约下的钱周济穷苦人,自己累病了,却不太在意,十分感动。他热爱母亲,孝敬母亲,希望母亲健康。但是,母亲被病魔缠身,久治不愈。毛泽东急了,听人说南岳庙神仙很灵,能治百病,就拿着小板凳,到南岳庙去“朝山进香”,每走十来步,便向南岳庙方向作一个揖,磕一个头,还要边走边唱“南岳圣帝,阿弥陀佛,保佑我妈,早日康复……”就这样,边走边跪拜,一直走了100多华里,才到了南岳庙,求了神,进了香,然而,母亲并没有恢复健康。
1919年10月,母亲病逝了。毛泽东写了两幅挽母对联,表达了爱母之情:
(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二)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母亲文氏勤劳、善良、谦和、公正,常周济受苦人,对毛泽东影响很大,所以、毛泽东又写了一篇哀恻动人的《祭母文》,盛赞母亲的美德: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
生活的现实和科学的知识,使毛泽东渐渐地放弃了对神佛的迷信。但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毛泽东,并没有停止在黑暗中探索。他调查社会,体察民情,博览群书,阅读报纸,千方百计地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步行五十多里,来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他写了一篇《救国图存论》,还写了一篇《言志》,表述了对祖国贫弱落后的忧虑,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图存呼声。这篇文章写得立论有据,气势磅礴,被老师们誉为“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好文章。
在小学堂里,毛泽东读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感到十分新奇。特别是梁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使他觉得气势逼人,有说服力,便不知不觉地拥护他们的主张,对康有为、梁启超崇拜起来。
有一次,毛泽东看完《新民丛报》后,曾在报纸上批写道:“正式而立者,立宪之国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之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段批语,说明毛泽东当时赞同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说明了康、梁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这时的毛泽东已经由一个崇拜孔孟的儒家“秀才”变成了一个崇拜康、梁的变法图强者。
一天,毛泽东从同学萧三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认真阅读。他联系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和自己救国救民的志愿,反复阅读,在书上画了许多圈圈点点,写了许多批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等人的传记。
还书时,毛泽东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重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为了表示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久后,毛泽东特地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名:“子任”。
1911年春,毛泽东到了湖南省会长沙,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在这里,他一方面刻苦读书,一方面留心观察社会。很快地,他被革命党人的宣传所吸引,卷进了革命的洪流。他对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十分喜欢,经常订阅。有一天,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的武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他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热烈拥护,便奋笔写了一篇阐述自己政见的文章,贴在学校大门口的墙壁上。文章公开提出: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做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一石击破水中天!毛泽东的文章在学校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它也说明,17岁的毛泽东正由一个崇拜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的年轻人,迅速地向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
后来,在辛亥革命的热潮中,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王朝决裂,毛泽东建议大家立即将头上的辫子剪掉。他说干就干,和另一位同学当场就剪了辫子,但有的同学犹豫不决,迟迟不肯动手。“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强行剪掉了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条辫子,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要求全部取消辫子了。政治思想多么能改变人的观点!”毛泽东感慨地说。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震动全国。毛泽东决心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
10月底,18岁的毛泽东在长沙参加了革命军,准备为革命而战。但是不久,“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预定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南京政府被解散。我以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脱离军队,决定回去念书。我一共当了半年兵。”毛泽东回忆说。
二、探索面宽,道路曲折。在追求康、梁搞维新,追求孙文闹革命失败之后,1912年春,毛泽东离开军队,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但读了半年之后,他感到课程太浅、太旧,不便于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到了暑假,就退了学,寄宿在湘乡会馆,每天到浏阳门外的定王台省立图书馆去看书学习。他阅读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的名著,像中国的经、史、子、集,英、法、美、俄等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和古希腊、罗马的书籍,他都找来读。其中主要读的是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代表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
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每天经过这里,总是站在地图前细看沉思。他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到必须革命,感到青年人责任重大。后来,他回忆说:
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但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当然就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
“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个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这些认识和决心,是19岁的毛泽东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和探索得来的,也是他这半年里最大的收获。
1913年春,毛泽东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半有意义的学习生活,被师生们称为“怪杰”、“伟器”、“奇才”和“特殊的学生”。为了集中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后来,他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我的朋友和我只乐意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