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3345800000071

第71章 斯大林重视中国经验,建议出版毛泽东著作(11)

当时的陕北形势十分严峻,数十万敌军南北夹击,四面“围剿”,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强敌的缝隙中往来穿梭,安全没有保障。但是,为了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为了减轻其他各个解放战场的压力,毛泽东坚持要留在陕北。他说,陕北群众基础好,安全有保障,并且发电报向斯大林说明情况,表示不用派飞机接人。斯大林知道自己从英美各国和国民党政府电台中得到的消息,大部分是“客里空”,不合实际,便取消了派飞机接人的决定。

在陕北转战的人民解放军里,有一些旅长、团长也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安全担心。他们认为党中央毛泽东周围的武装太少,要求带部队来保卫毛主席。毛泽东却笑着说:

“我才不分散他们的力量呢!让他们集中力量去消灭敌人,我在群众中十分安全!”

1947年4月13日,毛泽东率部转战到安塞县的王家湾。这个小山村,只有十多户人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三位中央领导人,都住在薛家的一进两开的两孔半窑洞里。一盘土炕、一张破桌、一个树墩,便是他们住宿、办公的用具。

敌人千军万马,离王家湾很近;敌探多如村狗,四处活动,打听毛泽东的去向。许多人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心。毛泽东却笑着说:“怕什么呢?我们有老百姓嘛!我们应该多做群众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做到这一点,群众就会永远和我们站在一起,做我们的铜墙铁壁。”

当时,王家湾的群众正在春耕。毛泽东让任弼时组织工作组去到附近村庄了解群众生活、生产情况,抽调人员、马匹去帮助农民耕地、播种,解决各种困难。

农民十分热爱这支队伍。全副武装的敌人,从王家湾侧面走过,但没发现中央机关。敌人的密探多次向当地农民打听毛泽东的去向,农民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就这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王家湾住了近两个月,敌人均未发现。毛泽东有人民群众的拥护,耳聪目明,知己知彼,战无不胜。4月14日,人民解放军在羊马河战役中,全歼敌135旅4700余人,活捉敌代旅长麦宗禹。5月3日至4日,又攻克敌军战略补给要地蟠龙镇,全歼守敌6700余人,俘敌旅长李昆岗,缴获夏季军装4万多套,面粉12000多袋,子弹百万余发,骡马千余匹,药品无数,解决了解放军衣、食、弹药缺乏的问题。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的胜利,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

但是,胡宗南部刘勘趁西北野战军全力转移到甘肃庆阳一带作战之机,率4个半旅占领青阳岔,向中共中央的驻地王家湾方向扑来了,情势异常危急。当时,毛泽东身边只有四个半连,能战斗的不足200人;而敌人扑来的是4个半旅,比自己的兵力多几十倍。真是十分危险!

面对险情,毛泽东毫不慌乱。他首先惦念群众的安全。由于敌人到处围剿,强迫群众并村合寨,许多群众无处安身,只好跟着中共中央机关走。现在,大批敌人杀来了。毛泽东再三指示:要有计划地组织群众跟随中央机关转移,不能让老百姓受损失!有人担心这样会暴露中央机关的行踪,建议让群众朝别的方向走去!

毛泽东严肃地说:“不行!我们是人民的队伍,一定要让老乡们跟我们干部一起撤退。这样,可以减少损失!现在,军民已经凝成一体,我们要对群众负责到底!”有些群众已经朝别的方向走了,毛泽东立刻派人把那些迷失方向的群众追了回来!群众安全了,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的危险性却更大了。

1947年的6月7日夜,黑云滚滚,天昏地暗。蒋介石的特务发现中共中央就在王家湾一带活动。蒋介石密令胡宗南:“即使牺牲三个师,也要消灭中共首脑,把毛泽东赶过黄河!”

敌整编29军军长刘勘,带领全副武装的4个半旅,不顾一切地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驻地王家湾一带扑来。

这时候,毛泽东正坐在王家湾的土窑洞里和农民谈话。侦察员接二连三地前来报告:“敌人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了!”

“大批敌人扑来,离这儿只有二十里路了!”毛泽东走到土窑前,看着一张地图,仍在开玩笑:“刘勘追来吧,你追不上,我就叫胡宗南来追;胡宗南追不上,我就叫蒋介石来追!反正我们不过黄河,就要同你泡蘑菇!磨得你精疲力尽,我再好一个一个地吃掉你们!”

坐在一边的周恩来在沉思。

任弼时主张快向东撤。因为他这个司令员手下只有四个半连,能战斗的不足200人。如果向西,就会和迎面扑来的敌人的四个半旅相遇,十分危险。

毛泽东则坚持要西进。他说:“胡宗南就是要把我们往东赶,赶过黄河就是胜利。我们要完全出乎他的预料,偏偏不往东,而往西走!”

任弼时坚持不让,说向西危险太大,闹不好会全军覆没!警卫团长进来催促,说各大队等候命令。

侦察员又来报告:敌人已到西沟,离这儿只有7里路,不用一个小时就可能到达!任弼时哀求地说:“主席,为了你的安全,还是向东走好!”毛泽东不满地问:“弼时同志,你为什么老是考虑我的安全?”任弼时说:“这是我的任务!”周恩来急得去到外边看了看,又进窑洞说:“不能再争了!你们看,敌人已经到了家门口!”毛泽东和任弼时走出窑洞,望见西边一片火光。远处,不时传来枪声。毛泽东说:“立即向西出发!”任粥时说:“我不能再让你冒险!”毛泽东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吼道:“我要求你立即下令!”“这个命令我很难下!”任弼时寸步不让。毛泽东转过身来,说:“恩来同志,从现在起,由你担任昆仑纵队司令兼政委!”一道电闪,一声炸雷。瓢泼大雨下了起来。各大队的战士站在雨中,整装待命。

“我个人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任弼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是,主席的安全,中央的安全,关系着革命的成败。万一出了事,我怎么向党和人民交待呀!”说着,两行热泪从眼里流了下来。

周恩来受到任弼时的精神感动,眼圈也红了。毛泽东转身出来,走进隔壁窑里。几个卫士和老炊事员都劝他赶快往东走。毛泽东解释说:“敌人没有群众,耳聋眼瞎,看来气势汹汹,其实是在胡扑!我们要指挥他,叫他往东,我们向西。反其道而行之,看似危险,实际上才安全。”

周恩来去到外边看了看山势地形,又走进隔壁的窑洞里,对毛泽东说:“这样吧!按主席说的,我们向西。不过,我看了山势地形,具体走法,可以先向北走,然后再向西拐!请主席决定。”

毛泽东的火气也消了,笑着问:“弼时的意见呢?”周恩来说已和任弼时商量过了,他同意。毛泽东同意了,但他还坚持要带上群众一起走,不能让群众吃苦头。旁边有人说:“群众已经向东走了!”毛泽东立刻严肃地说:“立即派人去把群众追回来,和中央一道走。”任弼时当即派人去追走失的群众。天黑了,夜幕笼罩着大地。雨,越下越大。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夜幕中指挥部队,带领群众,冒着滂沱大雨,出了王家湾,向北山上行进。

北山虽不太高,天黑夜暗,坡陡路滑,行军十分艰难。毛泽东拄着一根木棒,迎着夜幕,跟着队伍,在泥泞的山路上攀登。有的同志跌倒了,他还亲切地上去搀扶。

黎明时分,毛泽东带的队伍,来到了小河村。这时候,胡宗南、刘勘的队伍已经占了王家湾。他们像一群无头的苍蝇,先是吼叫着向东扑去,扑了个空;接着又杀气腾腾地扑向西边,又碰了壁。刘勘气急败坏,率部驻在王家湾,逼问农民群众:毛泽东在哪里?中共中央在哪里?农民群众都守口如瓶,摇着脑袋说不知道。其实,刘勘的司令部就设在毛泽东曾经住过的窑洞里。刘勘虽然气势汹汹地到处逼问毛泽东的去向,可至死仍不知自己当夜住的窑洞,就是毛泽东昨夜住过的地方!

这就是毛泽东说的铜墙铁壁!它使中国共产党人十分安全,却使敌人透不过气!6月8日,毛泽东住在小河村曹九林家里。艰苦险恶的环境,使有的同志产生了怨言:美国支持蒋介石、胡宗南,武装到了牙齿;而我们的朋友斯大林和苏联,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些好武器呢?

毛泽东淡淡一笑,说: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多次说过,我们的立足点是自力更生,依靠人民群众,战胜敌人,而不是依靠外援,这是我们和蒋介石国民党的重要区别之一。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取决于内因。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已!所以,在人民解放战争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现在,如果我们打输了,这不能怪蒋介石,更不能埋怨斯大林,或者埋怨别的朋友支援不够,只能怪我们自己没有打好,没有本事。

一席话,说得同志们心明眼亮,浑身是劲。9日下午,天又下起了大雨。大批敌人前来偷袭小河村。中共中央决定转移。为了隐蔽脱险,任弼时命令:不许打手电,不许抽烟。因为天黑雨大,部队行军中迷失方向,只好在月亮山上停留,就地休息。毛泽东坐在山顶的一块石头上。警卫班长李文奎等人用手支起一件棉大衣,顶在毛泽东头上,为他遮雨。毛泽东笑着说:“真是铜墙铁壁,风雨不透!”这时,山下面的敌人,汽车鸣,战马叫,人流汹涌如潮,顺川向前奔驰,随时都有可能冲上山来。所以,战士们心情都很紧张,一颗颗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毛泽东却谈笑自如。他伸手接了一捧雨,轻轻洗了洗手,笑着说:“这场雨,下得好!再过半个月,就该收麦子了。”两句镇定的话,又使大家安定了下来。这时候,侦察参谋找到附近的群众,辨明了方向,又带着部队继续前进。毛泽东诱敌深入,带部队到靖边县天赐湾等地转了一大圈,于6月17日又返回小河村,一直住到8月1日。在这里,他指挥部队干部战士帮助农民翻地锄草,播种荞麦。在这里,他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调集彭德怀、贺尤、陈赓等将领出席,研究部署了全国性的大反攻和各个战区协同作战等问题。一天,师哲问毛泽东,斯大林的来电怎么回答。毛泽东笑着说,别急嘛!斯大林老对咱们不放心,再过几天,等找到了定心丸,一块儿告诉他。当时,胡宗南正调集六个旅杀气腾腾地北犯,到处寻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毛泽东住的小河村,正在敌人进攻的矛头上。敌人的“快速部队”正向小河村猛扑。中央机关决定转移。

8月1日清晨,毛泽东带领队伍沿着大理河川向东进发。河道蜿蜒曲折,不时地要过河。有的地方河上架个小桥;有的地方水里只有几块列石。战士们不时地要脱鞋涉水,毛泽东也下马步行,和战士们边走边谈。他的话题广泛,语言幽默,天文地理、民情风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随便谈来,妙趣横生,逗得战士们不时哈哈大笑。谈到这次战役,他说:“这一仗打好了,对整个西北战局都会发生很大影响。”

他们经过60里的急行军,到了绥德黄家沟。这时已是半夜三更,人困马乏,需要休息。毛泽东刚坐下,忽然来了报告,说刘勘带领几个旅迎面扑来,若不转移,就有互相碰面的危险。任弼时请示毛泽东是否换个方向?毛泽东说:“敌人是快速部队,我们也是快速部队。我们要赶过敌人。立刻出发!”

于是,他们又继续赶路。当刘勘的部队进入绥德时,毛泽东带领昆仑支队已经越过绥德,向北转移了。但是,北面也有蒋军从榆林南下,这样,南北两面的敌人把毛泽东和昆仑支队夹在中间。然而,毛泽东毫不畏惧,笑着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咱们向西拐一下再走嘛!”

走着,走着,浓云密布,雷鸣电闪,天下起了暴雨,路上泥泞不堪。上山时脚踩不住,下山时人顺坡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战士们手拉着手,一步一步向前挪,就这样,他们两渡五女河,经过将近20天的长途行军,于8月19日到达米脂县梁家岔住下。

梁家岔,是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几百人挤在这里,吃饭住宿都很困难。部队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借了两孔窑洞,又给工作人员弄了一孔小窑,其余人员全部露宿。

一会儿,中共中央总部和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的电话架通了。毛泽东立刻和彭德怀通电话:“你是彭老总吗?是呀,我是毛泽东!”

周围的工作人员听到“我是毛泽东”那沉着、坚定而饱含信念的声音,高兴得笑了起来。自从敌人侵占延安以后,毛泽东一直使用代号,今天,在一次重大战役之前,毛泽东第一次使用这个伟大的名字,这说明形势大变了,这多么令人兴奋呀!当彭德怀报告敌36师被围的情况时,毛泽东又大声说:“好!和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是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战,一定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敌人、不让一个跑掉!”

当时,蒋介石、胡宗南正令其第一军和第二十九军沿咸榆公路北上,令钟松率36师从榆林南下,以便南北夹击,把共军主力压缩到米脂、葭县之间,一举歼灭。钟松也得意忘形,对他的部下动员说:“这是结束陕北之战的一仗,望上下同心,殊力作战,在围歼共军中争立头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