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3345800000076

第76章 斯大林重视中国经验,建议出版毛泽东著作(16)

然而,***很谨慎。斯大林的祝酒,他到底都没有喝。这种由于领袖人物性格的差异,导致重大事态的不同发展,在数月后毛泽东赴苏与斯大林会见的情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两位历史巨人相遇时的性格闪光、奇特场面、曲折经历,和***与斯大林会见的情景,在人物性格上成为鲜明的对比。本书在前边虽作了简要的叙述,但挂一漏万,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第一章毛泽东反侵略抗美援朝,斯大林赞英杰释疑省身《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所谓“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的友谊”阶段。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个人关系,也到了相互尊重、及时协商、亲密合作的地步。那时候,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事,斯大林常常先提出他的看法,发来电报,征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意见。毛泽东很尊重斯大林,经常及时复电表示自己的看法。两位领导人的及时协商,更加强了两党、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同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并且以联合国名义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侵朝。

风云突变,成立不到一年的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考验,毛泽东面临着困难的抉择。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讲话,严斥美国对朝鲜和我国领土台湾的侵略,并明确指出:“各国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全中国人民的同情都应站在被侵略方面。”同一天,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台湾地区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毛泽东讲话后,随即和中央军委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调13兵团紧急开赴东北,加强东北防务力量。

毛泽东对美国的侵略行径十分气愤。他断言美国总统已经证明他自己以前有关不干涉台湾的声明是“假的”,美国这样干是公开“暴露了自己的帝国主义面目”。他重申了他的关于“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观点,号召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斯大林和苏联政府明确支持毛泽东和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

但是,美国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公然派4万名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一切地向北推进,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美国的空军在中国的领空盘旋;美国的炸弹在中国的边境爆炸;美国部署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在中国的领海上耀武扬威;美国官方公开把台湾和朝鲜联在一起,派兵入侵;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公然要求蒋介石的军队进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气焰嚣张,猖狂至极。

怎么办?出兵迎战还是空喊观战?若出兵,刚成立的新中国,能不能顶住美帝国主义——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金元帝国,连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也多次避免和它应战的庞然大物——的凌厉攻势?若出兵,会对新中国造成什么后果?若出兵,会给经过长期苦战才赢得了战争胜利的中国人民又将带来什么?北京的最高统帅部面临严峻的选择。

中国、朝鲜,唇齿相依。毛泽东在一次高级会议上说:“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么说,心里也难过。”然而,出兵抗美谈何容易?新区的土改刚刚开始,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国内残匪尚未肃清,新的政权有待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要同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去较量,风险太大,胜负难卜。美国手中的原子弹可以在刹那间把北京、上海变成广岛第二……经历了22年战争生涯的毛泽东,闭门谢客,整整思考了三天三夜。其中,令谁为将领兵出战,才能打败这个号称世界第一强国、而又从来没有真正较量过的敌人?毛泽东绞了不少脑汁。

熟谙《孙子兵法》的毛泽东,深深懂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他在考虑决定出兵之后,便把注意力很快集中到选将上来。

一想到选将,突然,有两句诗,横空飞来:

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

诗中说的彭大将军,名叫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1月,他率领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坚持井冈山的斗争,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大围剿,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他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又参加东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军团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等职,指挥过著名的百团大战,消灭日伪军3万多人。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高兴地跳了起来,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进行了延安保卫战,接着,又指挥了陕北的“三战三捷”,指挥了沙家店战役和宜瓦战役,解放了大西北。在陕北,毛泽东曾挥笔写过一首诗:

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

建国后,彭德怀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几位领导同志商量决定,尽快派飞机把彭德怀接到北京,同时和斯大林联系。10月2日,即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的次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决定先调至满洲的12个师于10月15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

10月4日,中央将彭德怀接到北京,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彭德怀闻讯,一夜都没睡着觉。北京饭店的设备虽好,红地毯,沙发床,很舒适,可是彭德怀心里想着出兵援救朝鲜的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以为是沙发床太软,此福受不了,兀自搬在地毯上去睡,还是睡不着。他老是在想: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着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要吃人,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我们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第二天,中央又在颐年堂开会。彭德怀在会上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但是,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抗美援朝时,还有另一种意见,主张中国出兵抗美援朝要慎重,因为事关全局:首先,中国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其次,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和美军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这将使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遭到破坏。另外,我国的空军还未成立,美国掌握着制空权,出兵朝鲜要取得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因而,也要听取斯大林的看法。这样,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未结束,毛泽东就派周恩来秘密访问苏联。

事情紧急而机密。周恩来只带了师哲和他的机要秘书康一民,10月8日从北京出发,飞抵莫斯科。林彪当时正在莫斯科养病,次日即同周恩来一起乘机飞抵黑海边的阿布哈兹区,又到阿德列尔斯大林的休养所。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委员都等候在那里。

午后开始会谈。中方是周恩来、林彪,师哲任翻译;苏方是斯大林为首的政治局委员。斯大林首先介绍了朝鲜前线的情况,指出目前朝鲜已受到极大的挫伤,朝鲜战场的严峻形势,对我们都是很不利的。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说:中国对一般情况是了解的。但主要是考虑和研究了国内实际情况及主观因素,认为以不出兵为宜。原因是中国由于长期战争,连年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现在又卷入战争,不仅人民的困苦生活无法改善,而且国家的经济恢复工作也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要担负战争消耗的重担,实在困难,况且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接济,无不困难重重。并且这场战争如果僵持不下,还可能牵涉到各兄弟国家。因而认为不出兵为好。

斯大林听了以后说,按目前情况,美军已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北部。朝鲜如果没有后援,至多只能维持一个礼拜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进行无望的抵抗,最终会被敌人消灭掉,就不如早点主动撤退。斯大林见周恩来不讲话,笑了笑又说,无论是自己撤退,还是被敌人消灭掉,这都意味着让敌人占领整个朝鲜,美军和伪军将陈兵鸭绿江、图们江(朝苏边界)。估计那时我们,特别是中国的东北恐怕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了。中国内地情况自然不同一些,但东北的经济恢复工作恐怕谈不上了。他们那时怎样都可以进行骚扰,从空中、陆地、海上随时都可来。再者,如果朝鲜同志支持不下去,眼看着他们白白牺牲,那就不如马上告诉他们作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并答应他们把主要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撤到中国东北,而把老弱病残、伤员大部分撤到苏联境内。之所以要把有生力量撤到东北,是为了以后便于重新进入朝鲜。从中国东北要比从苏联进入朝鲜容易得多。总之,我们两家都得承担起这个重担。建议把我们商谈的这个情况,即撤退的意见立即电告***,不能拖延时间。

这时,林彪插话说:不必撤走有生力量,而应让他们留在朝鲜境内。那里多山、有森林,他们可以进入山沟森林,进行长期游击战争,而且可以转战于朝鲜南北各地,以待时机。

斯大林对这个建议不感兴趣,回答说:恐怕敌人不会允许游击队存在下去,而会很快把它消灭掉的。既然不打算出兵,我们就得具体地筹划,如何安置朝鲜同志和他们的武装人员,保存实力和有生力量,以待时机。

斯大林随后又提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设想,他说:鉴于我们(苏联)早已声明过,我们的军队已全部撤出朝鲜了,现在我们再出兵朝鲜去有困难,因为这等于我们同美国直接交战。所以设想,中国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兵力,我们供应武器装备;在作战时,我们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空军作掩护。自然,也只限于在后方和前沿活动,而不能深入敌后,以免被敌人击落、俘获,这在国际上会造成不良影响。曾经设想装备中国的陆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等)、空军,并设法帮助建立海军(这是要花费很多的钱和时间的)。讲到这里,斯大林又根据出兵的设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如装备多少师团,苏联援助多少坦克、大炮、飞机以及装备机械化部队和特种部队等。言外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剩余的军火很多。

斯大林说:中国设想改装部队,使各兵种规范化、整一化、现代化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合理的。但我们的经验是:在战时完成这样的计划,要比平时完成得更快更好,更有成效。同时,部队因为处在战争中,也可随时发现缺点,随时改进,以臻进一步完善。中方提出的改装部队的意见,交布尔加宁负责同军部和中方同志共同研究处理。现在还是应该把我们商讨的结果和建议立即告诉朝鲜同志,请他们不失时机地早日作好撤退准备。

会谈后,周恩来一行在布尔加宁陪同下飞返莫斯科。到达住处不久,就收到了毛泽东的电报。电文的第一句是:你们走后,我们继续开会,政治局同志多数人主张出兵。电文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兵力部署、调动以及进入战斗的作战计划与具体战术的计划。看后,周恩来一言未发,深深地陷入沉思。晚上,周恩来同莫洛托夫会面,首先提到来电的内容,希望把来电转告斯大林,并商谈了苏联供给坦克和火炮的具体数字。在此之前,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早在10月8日就签发了一道电令:

彭高贺、邓洪解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各级领导同志们:

(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进攻,借以保护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13兵团及所属之38军、39军、40军、42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