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3345800000080

第80章 毛泽东送儿上前线,斯大林赠枪想儿男(1)

上文说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是毛泽东担着极大的风险,带领中国人民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侵略军的一场大决战;也是毛泽东力挽狂澜,在斯大林先答应出动苏联空军掩护,后又借故推脱,终于没有实践诺言的情况下,带领刚从战争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挥师抗美,英勇地捍卫人类正义、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的一次伟大实践。

毛泽东的英雄气概是平凡而伟大的,贯穿在他学习、工作、理论创造、诗词创作等各个方面,也体现在他待人接物、家庭生活、父子情感等生活中。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他不仅自己出生入死,不怕艰险,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而且教育亲人为革命勇于献身!

毛岸英的成长、锻炼和入朝抗美,凝聚着毛泽东爱国、爱民、爱事业和爱儿子的无限深情,体现了他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先士卒、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一贯作风,也使毛泽东经受了一系列抉择的困苦、感情的风波和内心的悲痛。因而,他从一个新的角度——父子情方面,显示出毛泽东那英雄气概的深刻内涵、无限魅力。

毛岸英和斯大林有过一些接触,和苏联人民有过一些接触,因而他自然成了透视毛泽东和斯大林心灵的一个窗口。

事情还得从毛岸英入朝抗美说起。

1950年秋天,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当时,新中国刚诞生,百废待兴,要搞建设,机器制造非常重要。毛岸英一方面做基层党的工作,一方面刻苦钻研工厂管理和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想在厂里苦干十来年,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料,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毛泽东怒火中烧,毛岸英摩拳擦掌。他立即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向组织递交了要求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

党组织考虑,毛泽东虽曾有三个儿子,但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三儿岸龙于30年代初在上海患病去世;二儿岸青身患疾病;只有长子毛岸英身体好,人聪明,留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生活上也好照应。可是毛岸英不同意,又直接去向毛泽东请求,希望父亲同意他去抗美援朝。

毛泽东见儿子英姿勃发,要上前线,非常高兴。恰在这时,彭德怀在东北组建志愿军总部,到北京向毛泽东和党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便把毛岸英当面交给了彭老总,要他带毛岸英到朝鲜去经受一番战火的锻炼与考验。

彭德怀带着毛岸英,投入了紧张的组建志愿军的工作。出国前夕,毛岸英又随彭总从东北回到北京,再度向毛泽东和党中央汇报情况。汇报结束,已到下午6时,毛岸英抓过一辆自行车,急匆匆地赶回工厂,向领导和工友们告别;然后又赶往医院,看望因手术住院的爱人刘思齐。

小两口结婚才一年,相亲相爱,十分亲密。但毛岸英日夜在厂里忙活,又曾去湖南等地出差,难得和爱人团聚。相见时难别更难,现在,思齐一见就问:“这么晚了,你来干啥?”

毛岸英很爱刘思齐。盼相逢,喜相逢,刚刚相逢又分别在即,毛岸英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当时,出国作战还是个军事秘密,不能随便透露。毛岸英坐在病床前的凳子上,掏出手绢来,擦着脸上的汗水,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所以急急忙忙赶来告诉你。我走了,通讯不方便,你如果一时接不到来信,可别着急呀!”妻子更急了,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嗯,这你就别问了……嗳,你知不知道有个朝鲜半岛?美国侵略者在那里打得很厉害。我们不能看着不管!”“怎么?你……”刘思齐一下子急出了眼泪。她希望自己的爱人给自己推心置腹地说明真情。然而,毛岸英不能直说。他连忙摇摇头,岔开话题,“啊,不,不,我这是考考你的政治时事,并没有什么大事!”他的脸上流露出了稚气的微笑,像一个大孩子在哄一个小孩子。说着,看看表,该走了,他依依不舍地站起来,说:“我走了,你出院后,每个礼拜六要去中南海看望爸爸,不要因为我不在你就不去。希望你好好照顾岸青。能答应吗?”“嗯……”刘思齐点了点头,咬住了嘴唇。毛岸英叮嘱说:“江青她只顾自个,根本不照料岸青,她不爱我爸爸。我曾经骂过她,说既然你不爱我爸爸,滚开就是了,何必赖在这里。你也得小心,她这个人是很记仇的……”

说罢,挥泪别爱妻,赶回部队。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任俄语翻译,在没有翻译任务时,就做机要秘书工作。

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头一天。美国飞机轰炸志愿军总部。数十架飞机,低空飞来,连转圈都没转,就直奔彭总住的那幢房子扔炸弹。近百枚凝固汽油弹在房子上爆炸了,房子很快燃烧起来,火光冲天。

幸好彭德怀事先搬走,才幸免于难。毛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没能跑出来,结果牺牲了。彭德怀一个人坐在防空洞里,沉默不语,伤心异常,喃喃地说:“唉,为什么偏偏把毛岸英给炸死了呢?”毛泽东把唯一健壮的儿子交给了他,他怎么向毛主席交待呢?当天下午,彭德怀趴在一张小木桌上,起草了一份电报,上面写道:“今天,志愿军司令部遭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彭德怀站起身来,沉重地将那电报递给值班参谋,说:“马上发,报告毛主席、党中央。”说罢,连帽子也没戴,一个人走出掩体,走下山坡。几个警卫人员见了,急忙跟在后边。朝鲜初冬的夜晚,朔风呼啸,寒气袭人。彭德怀不觉得冷。他感到火在升腾,恨在奔流,浑身燥热,就把风纪扣解开,任呼啸的山风吹刮自己的面颊、脖梗和心胸。他走着走着,停住脚步,仰起头来,望着天上的寒星,许久许久,才发出了一声长叹:“唉!毛主席把他的儿子托给我,我怎么向他交待哟!”两颗晶莹的泪花,在老将军的眼里滚动。不久,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又顺便汇报了毛岸英的牺牲经过。

他心情沉重地说:“主席!毛岸英是个好青年,他是和高瑞欣同志一起牺牲的。”毛泽东突然一怔,像是受到了什么巨浪的撞击,使他几乎无法控制。他急忙拿起香烟,抽出一根,放进嘴里,划火柴,要点烟。可是,连划了两根,都没划着。原来,他那因激动而颤抖的手,不由得用力过猛,把火柴棒划断了。

彭德怀见此情景,心情更加沉重,站起来说:“主席,我没有保护好他,使毛岸英同志牺牲了,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

毛泽东点燃了香烟,长长地吸了一口,然后闭上眼睛,强压住巨大的悲痛。他又示意让老将军坐下,自己又默默地抽着烟,用那呛人的烟味,压住那份痛的心潮,然后,才慢慢地抬起头来,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嘛!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反抗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

彭德怀走出毛泽东的房间时,一方面为毛泽东的豁达胸怀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有些恼火,因为他看出了毛泽东对这个消息有些震惊,像是第一次听到了他儿子牺牲的消息。原来,秘书叶子龙为了不影响毛泽东的健康,和周恩来商量,压住了彭德怀发来的电报。彭德怀不知道,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直言相告,使毛泽东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荡。

这天晚上,毛泽东一闭上眼睛,就想起毛岸英,想起杨开慧,想起他和毛岸英母子分别的情景,想起毛岸英出生时的情景。

1922年10月,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湖南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当时,杨开慧身怀有孕,已经足月,却不分娩。毛泽东正忙于领导长沙泥木工人举行罢工。他把6000多名泥木工人组织起来,同县府、省府的反动统治者进行说理斗争,每天回家很晚。一天,他见杨开慧愁眉苦脸,就建议她别成天坐在屋里,出去到岳麓山一带转转,活动活动,或许可以生得快些。第二天,杨开慧到岳麓山去走了一遭,第三天,10月24日,孩子就出生了。毛泽东抱着这个又白又胖的头生子,高兴极了。正巧,那天又是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胜利结束的日子,双喜临门,毛泽东就给孩子取了个响亮英雄的名字“岸英”。

毛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上海、长沙、广州、武汉,他都到过,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毛泽东记得很清楚,1927年的夏天,武汉热得像个蒸笼,人们闷得喘不过气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大地。他开完了“八七”会议,便将夫人杨开慧及三个儿子一起送到岳父杨昌济先生的老家——湖南板仓杨宅。次日清晨,他和夫人杨开慧及5岁的毛岸英匆匆告别,便登程发动秋收起义去了。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党组织设法将毛泽东的三个儿子转移到上海。当时,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和夫人钱希钧在上海搞地下工作,他们把三个孩子安排到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大同幼稚园。1931年4月,上海地下党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岸英兄弟生活没有着落,只得流浪街头。老三岸龙在几次迁移中不幸染病去世,岸英带着岸青,曾在烧饼铺当学徒,挨打挨骂,受尽折磨。他们逃出店铺,靠卖报纸、拾破烂、拣烟头、帮人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1936年,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了他们,后通过统战关系,乘东北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去西欧考察实业之机,带岸英、岸青一同出国,几经转折,于1937年初到莫斯科学习。

1938年,毛泽东看到了有人从苏联带回的岸英、岸青的照片,十分高兴。他站在延安的窑洞前,拿着照片,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禁不住热泪盈眶。不久,有人要去苏联,他赶紧书写一信: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三月四日

过了一个月,不见回音,毛泽东又托人捎信,并带了自己的照片。信的开头就询问: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若收到,快写点回信给我……一种盼儿心切、急不可耐之情跃然纸上。此后不久,得到回信。父子之间,书信往来。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写道:

岸英岸青二儿: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毛泽东十分关心儿子的进步、发展、向上,耐心地写信指导儿子的学习。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又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长信: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单张相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烦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写完信,毛泽东又亲自动手,挑选了给儿子阅读的书,其中有哲学、史学方面的书,又有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共60册。

毛泽东的关怀和教育,使孩子们迅速地成长起来,积极向上。1941年6月22日,德国***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毛岸英身在莫斯科,十分关心战争的发展。他每天一清早,先去听广播,然后回到房间里,在世界大地图上作红白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