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3345800000081

第81章 毛泽东送儿上前线,斯大林赠枪想儿男(2)

毛岸英的标记红白分明,阵线清楚。从1938年以来,他在地图上已经贴了许多小白旗、小红旗,在德国侵占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巴尔干半岛各国,他都痛心地将小白旗插在上面。白旗越来越多,红旗越来越少。猖狂的德国***侵占了大片苏联领土,逼近莫斯科,毛岸英痛苦极了。他给莫斯科贴了一面大红旗,在城郊插的旗是红白相间,表示敌我正在激烈争夺。这一时期,毛岸英不仅抓紧学习,刻苦读书,还担任国际儿童院共青团支部书记和伊万诺夫市列宁区团区委委员,组织团员、青年,为反***战争服务。

1941年冬末,战事更加紧张。联共(布)中央有个建议,希望16岁以上的外国公民加入苏联国籍。那时,毛岸英已经19岁了,学校老师向他建议,加入苏联国籍无比光荣。毛岸英摇摇头,表示不愿意,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为祖国人民服务。如果加入苏联国籍,就不方便了。”接着,他又补充说,尽管我是中国人,但我愿意为苏联人民的独立和自由献身,为反***战争的胜利献身。

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毛岸英用流利的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要求上战场。他写道:

最高统帅部敬爱的斯大林同志: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致革命敬礼!

谢廖沙一九四二年五月于伊万诺瓦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斯大林当时很忙。他既要指挥苏联红军对围攻莫斯科的德军进行大会战,又要部署苏军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还要运筹苏英、苏美关于互助合作的协定,以及关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就在毛岸英写信前后的5月26日,苏,英在伦敦签订了互助条约。斯大林是否看到了毛岸英的信,没有材料,不能乱说。但毛岸英却求战心切。信发出10天后,见无回音,他又发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也都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在毛岸英万般焦急的时候,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曼努意尔斯基将军来了。毛岸英同他曾有过一面之交,互相认识。这次一见面,毛岸英就拉着他的手,说起他给斯大林写信和他急切要求上战场去打***的想法。曼努意尔斯基是个热心肠人,又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就同意他进学校去学军事。

于是,毛岸英很快地到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学习,后来,又转到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于1943年1月加入了联共(布)党(1946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大学毕业后,毛岸英获得了中尉军衔,被任命为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苏德战争中苏军的大反攻。这位机智勇敢的中国青年,带领着苏军坦克连,头戴坦克手的帽子,身穿坦克兵服,胸前挂着报话机,半身探出坦克外,千里长驱,穿越了波兰、捷克等好几个东欧国家,与德国***浴血奋战。

斯大林听说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反***战争中表现英勇,十分高兴。1946年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特地接见了他,并且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

斯大林所以这样做,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不仅因为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他愿意通过嘉奖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勇行为,加深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同时,也加深他和毛泽东之间的革命情谊。这是理智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还在感情方面。毛泽东儿子的英勇杀敌,胜利回归,使他想起了自己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想起了自己的妻子——美丽而温存的娜佳。一股强烈的感情,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斯大林那长期冷静、深邃的脑海里,掀起了漫天风暴,以致使这位自尊、自强而自专的伟大人物,一时几乎无法自我控制,几乎昏倒。

斯大林急忙走到办公桌前,双手扶着桌子边,咬紧牙关,调动他那强大的理智控制感情,运用他那力大无边的自制之索,束住那脱缰的感情之马,才使他稳住身子,没有跌倒。

斯大林的妻子娜佳出生于巴库,在高加索长大。革命的家庭把她培养成了一位温柔、漂亮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姑娘。她勤奋好学,工作认真,是同伴中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发工作的典型。她把斯大林理想化了,认为同他结婚是为革命服务的最高形式,1918年,她和斯大林结婚,住进了克里姆林宫里。斯大林整天忙于工作,很少照管妻子和孩子,很少给人以温存。娜佳生了一儿一女。儿子瓦西里,生于1920年,女儿斯维特兰娜,生于1926年。娜佳对斯大林只知道工作而不关心家庭和孩子很有意见,对斯大林的专横残暴十分反感。就在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时候,1932年11月18日,他的妻子娜佳在和他发生了一场口角之后,当天夜里用一支小左轮手枪自杀了。

妻子的自杀,使斯大林十分震惊不安。他不能理解,曾经热爱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因小小的口角就会自杀。他怕人们说他是个冷若冰霜的男人,曾竭力表白自己总是热爱和尊重妻子的。他曾把娜佳在1929年春天心情愉快时拍的照片,放大后挂在他克里姆林宫住宅的墙上和孔策沃别墅的墙上。

现在,斯大林走到爱妻娜佳的遗像前,抬起头来,默默地端详着,像是在欣赏妻子那美丽、慈祥的笑容,又像是在回忆过去那甜蜜的生活,又像是在深思妻子自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像是在琢磨娜佳为什么对他的前房妻子所生的儿子雅科夫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抚。突然,他情不自禁地说道:“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你在哪里?”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是斯大林的第一个妻子生下的儿子。母亲早逝,他是由他那慈爱的祖母和外祖父母抚养成人的。到莫斯科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在炮兵学院毕业,成为苏军上尉,并加入了苏共布尔什维克。

斯大林对儿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不但要求他各门功课成绩优秀,而且要求他身体健壮,性格坚强,不许向困难低头。1941年6月22日,经斯大林同意,雅科夫随苏军奔赴苏德战争前线作战。当时,德军第三坦克群向雅科夫所在的苏军防线猛烈进攻。7月15日,当雅科夫端起冲锋枪呐喊着向敌冲击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被炸倒,失去知觉,后被德军俘获。由于叛徒出卖,德寇知道他是斯大林的长子,多次审讯,严刑逼供。雅科夫坚强不屈,坚信苏联人民一定会赢得战争胜利。德军审讯官由少校直换到陆军元帅贡特尔,都没有能使雅科夫屈服。最后,希特勒亲自下令将雅科夫送入死亡集中营,说他只要写一封信或发表一个声明,就可以逃脱死神的魔爪。雅科夫宁死不屈,始终不从。

这时候,苏军俘获了德军元帅保卢斯。德国***要用雅科夫换取德军元帅保卢斯。当时年已62岁的斯大林非常疼爱长子、惦念长子,关切长子的性命,但他为了战胜德国***,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断然拒绝了德国的建议。有人问他落入魔掌的儿子怎么办?斯大林说:

“我相信我的儿子决不会给苏维埃祖国丢脸!”***党徒暴跳如雷,要严刑处死雅科夫,并要把处死的残酷经过拍摄下来,然后转给斯大林,想让斯大林亲眼目睹亲生儿子的惨死状况,使良心受到永久的惩罚。1943年4月14日行刑那天,德国党卫军的几个头目在电网附近布置了桌子、刑具和摄影机。机智的雅科夫一看情景,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迅速扑向带电的铁丝网,惊慌的***匪徒又向他开了一枪,就这样,年仅36岁的雅科夫壮烈地牺牲了。斯大林生前一直也未能听到他长子的确切下落。

现在,斯大林看到了党组织给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报功的材料,想起了自己的长子雅科夫至今下落不明的情景,更增加了对毛泽东的敬重,和对毛岸英重奖的决心。奖什么呢?中国人民正在进行武装斗争,手枪是既能自卫又能击敌的常用武器,所以,斯大林在接见毛岸英时,就赠给他一支蓝燐燐的小手枪。

毛岸英向斯大林举手敬礼,接过那闪光发亮的手枪,心情激动,决心要回到祖国,在革命斗争中立新功。

1946年初,毛岸英和苏联医生阿洛夫、米力尼科夫等人一起,乘飞机从莫斯科起飞,经新疆、西安,秘密回到延安,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日夜思念的父亲身边。1927年8月,岸英离开父亲时只有5岁,记忆朦胧。现在,十九年过去了,父亲是什么样子呢?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父亲身边。

毛泽东当时身体不太好,但他见斯大林给他派来了苏联著名的外科医师阿洛夫和内科医师米力尼科夫,又见十九年没见面的大儿子毛岸英,由当年瘦小的五岁小娃娃,长成了一个身高体壮、意气风发的青年小伙子,心里十分高兴。他的病经过医治,也很快好转了。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毛泽东走出窑洞,在王家坪前的桃园里漫步,毛岸英笑眯眯地过来了。毛泽东抬起头来,仔细地打量着已经长大成人的长子。儿子比老子个头还高,脚踩牛皮大靴,身穿军呢大衣,肩宽胸挺,精神抖擞;英俊秀气的脸盘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炯炯有神;开阔的眉宇间,既显出开慧妈妈的倩影,又露出爸爸的特征:天庭饱满。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让儿子坐在身边,仔细地询问岸英在苏联学习的情况,又问:

“你在苏联经常读中国的书吗?”“经常读,能找到的我都找来读。”“读过什么小说?”

“读过《红楼梦》、《水浒》、《三国》,还有鲁迅的作品。《红楼梦》里的诗词不大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