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桥驿梦:赵匡胤传
3360000000007

第7章 神秘木牌(1)

赵匡胤受周世宗的委派,组织、训练新的殿前司禁军部队,他的官衔是殿前都虞候,名义上不过是殿前司禁军的第二把手,但他却利用编练新军的机会,在禁军部队里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赵匡胤媒体曝光率不高,为人相当低调,不过他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确实已经成了禁军中最有前途的青年将领,特别是他的弟弟成了周世宗的连襟后,和后周皇室又有了那么点裙带关系,赵匡胤在后周军界、政界,确实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不过就算如此,当时比赵匡胤更有实力的大有人在,如果就这样排座次排下来,恐怕还远远轮不着赵匡胤跳出来建立一个宋朝。即使侥幸成功建立一个王朝,也很难和五代其他王朝有什么不同,搞不好,很快就得倒台。但是赵匡胤就把这件事办成了,不仅自己做了开国皇帝,而且亲手建立的宋朝“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和汉、唐这样光荣的大王朝相比,一点都不差。虽然赵匡胤具备一代明君的各项基本素质,但五代中像他这种资质的人也并非凤毛麟角,为什么赵匡胤就能干成呢?《宋史》认为“此非人力所易致也”,意思还是说赵匡胤是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但是笔者不这么认为,正应了那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赵匡胤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他的主子周世宗不仅连拉了他好几把,更重要的是还亲自南征北讨,辛辛苦苦为赵匡胤做了身嫁衣,让他披着去建立一个堪与汉唐相媲美的大宋王朝。

一商人皇帝周世宗

周世宗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后人评论起五代十四个皇帝,只有两个还稍微有点支持率,一个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作为一个外族皇帝,能受到中原主流媒体的承认与热捧,也确实难得。不过唐明宗也只是排名第二,五代君主中真正的榜首是人家周世宗柴荣。周世宗为什么会这么“火”呢?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的草根出身,这很容易获得后世史家的好感。不过周世宗还不是普通的平民,准确地说应该是商人出身。他从小就来到姑父郭威家帮忙。郭威一介武夫,常年带兵打仗,这兵荒马乱的也没有办法好好照管家人,搞得柴荣的姑妈柴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消费指数比较低。那柴荣一天天大了起来,虽说是个亲姑姑,但他也总不能耗在人家家里吃白食吧?于是他就和别人一起经商做买卖,挣点银子给姑姑补贴家用。后来柴荣生意做出门道来了,他看到南方人喜欢河北定窑的瓷器,而河北人喜欢喝南方的茶,于是这老兄就推着独轮车把河北的瓷器贩卖到江南,瓷器脱手了,他再贩一车江南的茶叶,运到河北。他一辆小车推过来推过去,推过去推过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这样来回一捣腾,柴荣渐渐发达了,成了有钱人,不再是那找到姑妈门上来讨生活的小毛孩了,简直成了郭威家的赚钱机器。郭威之所以在军界发展比较顺利,除了政治投资准确,撮弄着主子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自己也分了一杯羹,实际上与内侄子柴荣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也有关系。

第二个方面呢,这柴荣比较吃苦耐劳,很符合中国传统美德。再加上是从最底层的活干起,最后当上了皇帝,这本身就很有传奇性,中国的老百姓实际上并不喜欢富二代、官二代,不信你去翻翻宋元杂剧、明清小说,那里面描述的“二代”群体中,还真没几个好东西。严格说起来柴荣也是个“皇二代”,但是正因为他有过辛勤致富的草根历史,所以就特别受老百姓待见。柴荣当年做生意走南闯北,主要运输工具就是独轮车,他南北捣腾,来来回回总是要经过赵州桥,结果就被演绎到戏曲中去了。河北过去有个著名传统曲目叫《小放牛》,里面有一段村姑和牧童的对唱,那村姑用民歌来提问:

赵州桥什么人来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来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下一道沟?

扮演牧童的小伙子就用歌声来回答:

赵州桥鲁班师傅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歌里提到的这个柴王爷,就是那个经营瓷器和茶叶生意的柴荣。大概因为柴荣出身商人,所以很有经营头脑,多年的流动商贩生涯,也使他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知道五代乱世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因此,虽然他接了姑父郭威的班做了皇帝,但是他却一点也不脑残,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使后周国内的GDP 迅速上升,军队实力也大大增强。受够五代兵荒马乱之苦的老百姓,虽然日子还是比较紧巴,但总算有了盼头,幸福指数和后晋、后汉时期相比,高出不是一个两个百分点的问题。

除了上面这两个原因外,人们欣赏周世宗,实际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由头。你看看五代的皇帝,都是怎么上台的。后梁的不用说了,打根儿上起就没开一个好头,梁太祖朱温本人是混进革命队伍中的败类,投降了唐王朝,把老主子打垮,然后又回过头来把新主子彻底干掉,自己当上皇帝。靠杀戮上了台,最后也没落个好,竟然被儿子杀掉。然后儿子之间也不太平,搞来搞去,后梁就垮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自立为帝,兵强马壮不可一世,结果后院起火,连几个唱戏的演员都对付不了,更不用说对付前来抢位子的干哥哥唐明宗;唐明宗李嗣源虽然颇受好评,但毕竟也是靠着篡权上的台,虽然自己皇帝当得马马虎虎,但是接班人也都不成器,他刚一生病,儿子就忙不迭地组织军队攻打皇宫,想早早地抢班夺权。一个挺不错的皇帝,结果家里搞得一塌糊涂,弄得唐明宗见了大臣都羞愧得无地自容。后晋更好不到哪里去,晋高祖石敬瑭年纪一大把了,靠给人家当干儿子坐上了皇帝位子。当干儿子就当干儿子吧,五代时期很流行认干亲,可是他找的干爹比自己还小一二十岁,真是倾长江之水也洗不掉的奇耻大辱啊!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折腾了两次军事政变才黄袍加身,实现了皇帝梦,为了这个梦想,搞得自己一家人都被政府定点清除了,可以说这皇帝当得也太不给力了。放眼望去,五代这些皇帝仅从上台这一条指标来评估,大都带着典型的乱世色彩,半斤对八两,大家都龌龊,谁也说不着谁。算起来,大概只有这位柴王爷柴荣上台最干净,他是老皇帝郭威亲自挑中的接班人,历史比较清白,上台时自然过渡,也没有什么宫廷政变、流血事件。所以人们说,这个柴荣上台,实际上已经昭示历史拐点即将到来——乱世就要结束了。

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概周世宗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五代十四帝中,算得上最有出息的,一上台就提出了三个“十年计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简单地说,就是用十年的工夫来开拓后周的疆土,后周虽然是中原主流文化区的王朝,但是当时的疆土形势不容乐观,且不说辽国拿走了燕云十六州,就是后周自己境内也千疮百孔,后蜀、南唐政权都趁乱抢了不少地盘。后周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疆土问题;然后用十年的时间来进行国内经济建设,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最后用十年的时间,促进国内全面发展,达到“太平盛世”的标准。这三个十年计划是环环相扣的,周世宗以“高平之战”拉开了他第一个十年计划的序幕。在基本解决北汉政权的威胁后,他采取了大臣王朴的“先南后北”战略,在自己即位的第二年就亲率大军,向南唐开战。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周世宗一共三次亲征南唐,经过几次著名的战役,终于把南唐的势力完全赶到长江以南,从南唐手中得到了江北十四州的土地。周世宗攻取江北十四州,对后周政权意义重大,一方面得到富庶的淮北之地,为中原政权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援,另一方面,南唐丧失了江北的战略屏障,使都城金陵直接处在中原王朝的威胁之下,整天被长江对面的政权惦记着,这对南唐政权来说非常危险。当然,这些好处后周还没来得及享受到,就被后来的宋朝全盘接收了。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把南唐当做自己的粮库和银行,拼命地压榨。最后终于在天下基本平定后,随便找个借口,三下五除二就把南唐灭掉了。派出去的大将曹彬还牛得不行,写给赵匡胤的战报只有“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十一个字,说得轻轻巧巧,好像带人到南唐做了一次愉快的商务旅游,但如果不是大部分苦仗硬仗早些年都被后周解决了,这江南的公事不是那么好“勾当”的。

周世宗不仅解决了淮北问题,也从后蜀手中夺回了被吞并的秦凤四州,这一来,后周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俨然成为当时的霸主。但周世宗显然不想止步于此,他把目光转向后周最大的敌人——辽国,中原政权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解决燕云十六州问题,把辽国的势力赶出去,当然,顺便把那个曾经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的北汉也解决掉。恰巧此时辽国的国内政治有些混乱,他们的皇帝辽穆宗耶律璟比较昏庸,国内政治一塌糊涂。据说这位皇帝对内部异己力量镇压起来非常冷血,是个铁腕人物,在他的高压政策下,辽国内部的反对派基本上哑火了。辽穆宗觉得天下太平了,就把国家建设的大事放到一边,开始夜夜笙歌、花天酒地起来。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喝酒,到了第二天早晨就开始睡大觉,被人们称为“睡王”。如果仅仅吃饱喝足了就睡觉还算个不错的皇帝,但是这位“睡王”偏偏性格乖戾,整天找借口杀人,然后用人胆来制作长生不老药。就是这么位昏君,把辽国搞得人心涣散、乌烟瘴气,这正好给周世宗提供了机会。显德六年(959)四月,周世宗看准时机,下令北伐。他亲自挂帅,倾全国兵力进攻辽国。这实际上是后周和辽国之间的第二次交锋。第一次交锋是“高平之战”,当时辽汉联军和后周军队对垒,辽兵眼见着北汉大败,于是没有参战就主动撤出战场。周世宗挟大胜北汉之势,追着攻打这支辽兵,但一方面准备不足,另一方面,辽国方面也暗自给这支军队增加了有生力量,因此这一仗打下来周世宗不仅没讨到便宜,反而损兵折将。当时周世宗部队的战斗力比较有限,他本人刚上台,国内政局也不太稳定,因此吃了辽国的亏也情有可原,这说起来还是显德元年的事情,但是到了显德六年就不同了,此时的周世宗俨然一方霸主,不是当年那个刚上岗的新皇帝了。他手中有新训练成的殿前司部队,他们经过了与南唐大战的锻炼,已经成为真正的虎狼之师;同时,和南唐、后蜀交战也捞到不少实惠,经济实力和五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辽国这几年不好好搞建设,净在那里搞内耗了。彼消此长,周世宗还真会选时间,此时出兵正逢其时。战争一打起来,果不其然,后周部队仅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宁州、莫州、瀛州,并且收复了瓦桥关、益津关、於口关,这就是所谓的“三关”(这“三关”以后成了宋朝防御辽国重要的战略要地,杨家将的好多传说,都与这“三关”有关)。后周军队兵锋直指幽州,前锋部队离幽州只有一百多里的距离了,辽国的君臣一看来者不善,心想这燕云十六州本来就不是咱的,干脆收拾收拾回到大漠里去,继续过自己的游牧生活算了。辽国正打算放弃幽州,燕云十六州回到中原政权手中指日可待,扎在中原人民心头几十年的刺,说话间就要被拔掉,周世宗第一个十年计划眼看就要提前完成了。正在这个当口,周世宗身边发生了一件十分怪异的事情,一块小小的木头,成为日后改天换地最直接的导火索。

这是块什么样的木头呢?

三“点检作天子”

这是一块来历不明的木牌子,上面写着奇怪的政治预言。《宋史?

太祖本纪》记载: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

《旧五代史》也记载这件事,是这样说的:

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