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17

第17章 中国军史谜团(6)

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导言: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在几百年后,据说诸葛亮也发明了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而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后来传说祖冲之也造过“木牛流马”,但是这些都只是文字记载,并没有实物图。所以,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还形容木牛流马“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而且将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再扭过来,便又长驱大行,真是奇妙得很。但是木牛流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千百年来却没有人知道。

木牛流马是人杜撰的吗?但在史书中确有有关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丰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助,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鞭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段记载,尽管对木牛形象作了描绘,并且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无法辩证其真伪。为了探寻木牛流马的真实面貌,数千年来,人们做着各种的猜测。

一、普通独轮推车

《宋史》、《后山丛谭》和《稗史类编》都认为木制独轮小车(汉成为鹿车)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到了北宋,在沈括《梦溪笔谈》中开始出现了“独轮车”的名称。木牛、流马这两种独轮车都很独特,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独特的运输功能。木牛有前辕,引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和木牛大致相似,只是没有前辕,行进时不用拉,仅靠人推。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蜀汉偏处西南一隅,马匹有限,并且多被用于骑兵作战。运粮运草主要靠人力,这样,木牛流马便应运而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说法还以四川渠县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等实物史料为佐证,认为这些东汉的独轮车,都再现了木牛、流马的模样。这种小车的形态和构造,因地制宜,略有不同,故各地所称“手推车”、“二把手”、“鸡公车”等,都是指这种独轮小车。但是有人认为独轮车、四轮车机械原理十分简单,无须大书特书,诸葛亮的本领也不至于如此平庸。

二、木牛流马是奇异的自动机械

此说以《南齐书·祖冲之传》、《太平御览》、《辞源》等为代表,其主要内容是:三国时代,运用齿轮原理制作机械,已屡见不鲜。东汉时毕岚做的翻车是利用齿轮转动来汲水的一种装备。三国时韩暨又制造水排,利用水力驱动水轮来灌水。魏国有个马钧,他制造出指南车,又能用水力发动,使木人击鼓吹箫,跳丸掷剑,春磨斗鸡,变巧百端。而诸葛亮只能制造独轮车,不是相形见绌吗?《南史·祖冲之传》:“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可以知道祖冲之是见过木牛流马的,后来他还制造出类似木牛流马的工具。虽然没有任何资料留下,但是它为木牛流马的制作提供了佐证。人们认为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否则祖冲之不会有兴趣拿它来作参考和对比。

三、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

《三国志》、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辞海》只笼统地说“木牛流马是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制的运输器具”。

四、是一种具有特殊外形及特殊性能的独轮车

近人陈从周、陆敬严查检文献,根据勘察川北广元一带现存古栈道的遗迹、宽度、坡度及承重等数据,提出新观点:木牛有前辕,引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还有人在后面推。有车轮架,车身长四尺,宽近一尺。流马不是四轮车,与木牛大致相同,但没有前辕,进行时不用人拉,仅靠推,车身狭长,车形似马。

最近旅澳学者康弘对木牛流马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木牛流马是齿轮组传动的绞盘索道系统。在云贵川的深山里,同类系统还被使用着。

他的研究主要解决了史书记载中“走”的主体。古籍中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根究这种描写,传统观点认为:木牛流马应为一种木制牛马状运输工具。一天可以走二十里,由于两千年前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制造出这种水平的运输工具,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只是一种传说。之所以出现这种误判,是因为对日行二十里的主体是人还是木牛的误解。将“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连贯起来理解就可以清楚日行二十里的是人——推绞盘的人,木牛根本没有走。

这项研究首先提出质疑,木牛流马如此好用,它们就应该被大力推广并流传。但木牛流马不仅没有被大众普及,就连诸葛亮当时也并不经常地在所有的地方都使用木牛流马。这说明木牛流马的使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分析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的情况,可以初步断定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地域环境上。

蜀汉位于今四川,道路崎岖,多为盘山道,在直线距离并不远的山与山之间走盘山道既远且难,而架设绞盘和索道无疑是一种快捷便利的好办法。现在四川、云南的山区索道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山民出山、赶集还要靠它。在其他地区绞盘索道不能广泛使用,因此木牛流马没有得到普及。

诸葛亮在出祁山之前,曾南征孟获,对于广泛应用于云贵高原的索道应有所闻。按照它们的功能看,木牛流马应为具有可变速的齿轮组或蜗杆、涡轮传动的绞盘和索道。绞盘需稳固,故而制成牛形,以示其坚。索道上的挂斗需轻便快捷,故而制成马型,以示其捷。也有可能木牛为重型运输机械,即绞盘加索道;流马为轻型运输机械,即单纯的索道。此类结构只适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不适合于平原地区运输,所以不能普遍推广。

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传说中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找到更多的历史证据才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