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55

第55章 传说中的历史(2)

鬼谷子确有其人吗

导言: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因隐居于鬼谷,故自称为鬼谷子,相传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其弟子,但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鬼谷子却说法不一。鬼谷子为纵横家的鼻祖,相传是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隐居在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长于养性持身和因事刚柔之势,为作纵横捭阖之术。所谓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七国争雄的外交手段。合纵就是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就是六国分别事秦。据说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然而,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物,却说法不一。

一、将鬼谷子看作神

《仙传拾遗》说鬼谷子“疑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杜光庭《录异记》也认为:“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周未复还中国。”

二、鬼谷子并不存在

乐一在注《史记·苏秦列传》时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他把苏秦看作鬼谷子。清朝人翁元圻在注《国学纪闻》时更明确地说:“秦仪,即鬼谷子。”有人认为鬼谷子是泛指隐士,唐朝人李善注《文选》说:“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既然认为鬼谷只是隐者的一种“通号”,实际上也就是认为“鬼谷子”并非实有其人。

三、对鬼谷子存在持将信将疑的态度

清朝人秦恩复以为:“或云周时豪士,隐于鬼谷者,近是。”(四部备要本《鬼谷子》)所谓“近是”不过是指接近正确而已,未作完全肯定。现在也有学者认为“欲证鬼谷子真有其人,终不可得其确”,同时认为“鬼谷其人,又不全虚”。(《古籍整理论文集·鬼谷子研究》)新版《辞海》、《辞源》在介绍鬼谷子时,前面都冠以“相传”二字,以示不作确切肯定。

四、鬼谷子是战国时楚国真实人物

虽然现在找不到完整介绍鬼谷子的史料,但是从大量古籍来看,历史上确实存在鬼谷子。但问题是,这些史料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记录的传说,就没有人能确定出来了。因此,争论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5000年前就有开颅手术吗

导言:在现代医学上,提起开颅手术,让人还是忌惮三分,其危险性也还十分的大,更不要说在古代了。但是在5000多年前就存在开颅手术,你相信吗?现代医学上的开颅手术历史不过几百年,可是考古却发现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了“开颅手术”,这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但却真实存在。

2001年6月26日,考古学家在山东省广饶傅家一处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实施过开颅手术的人头骨标本。

发现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韩康信研究员,他受山东省文物考古所的邀请,对大汶口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鉴定和研究。在整理这些人骨的过程中,韩先生对其中编号为392号墓的墓主的头骨产生了好奇,因为在这个头骨的后侧顶骨靠后部发现了一个3.1×2.5厘米的椭圆形穿孔,周围有明显的切削痕迹和骨组织修复后的痕迹。因此他怀疑这一椭圆形孔是墓主生前被实施了头颅手术后留下来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有关开颅手术的例子。

可是,疑点也随之而来,这位5000多年以前的墓主人为何要做开颅手术呢?因为缺乏更为具体的资料还无法确定,人们只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推测。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原有的习俗,被学者们称为“活化石”,从这些习俗中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20世纪初期,居住在太平洋各岛屿的人仍然采用石器工具为人们实施开颅手术,这些岛民和他们的祖先一样,对于人脑的功能一无所知,因而做起危险的手术来毫无顾忌。他们看见有人因头部受伤而陷入昏迷,便想清理伤口和取出嵌入里面的颅骨碎片,切开头颅清理便是他们的方法。他们还认为痉挛、长期头痛、昏睡病和抑郁症都是因头脑内藏有某种有害东西而引起的,必须把这些东西清理出来才能使人健康痊愈。当然还有一种更为残酷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从死人或活人头上取下圆盘状骨片作为活人的避邪物。不过石器时代的开颅手术主要还是为了治病。

5000多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没有金属器具,是怎样实施这么复杂的手术呢?专家们认为,当时手术时使用的器具可能还是石器,极有可能是燧石片。因为在新石器时代,用边缘锋利的燧石片割肉和割骨都是没有问题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以打猎为生,他们在吃掉捕获的动物肉外,还剥下动物皮,用燧石片把这些动物皮切割成片状,再用骨头做的针缝起来,就是一件简单、实用的御寒衣服。在山东一带还曾发现用石器制成的骨雕文物,其中有一把骨制梳子,梳齿很均匀,梳背刻雕出弯曲的S形。同一地区还曾发现带有针孔的骨针、线。这些都说明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山东一带的原始居民,完全有能力用燧石片切割头颅,他们使用的方法似乎并不是锯开,而是沿着要切开的直线或弧线,多次用压力加以刮削。手术时间一定很长,因为薄薄的石刀片如果受力过度,刃口就容易崩裂,可能在伤口里面留下碎屑。取出病理部分,然后再用骨针缝合上。但在5000多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的情况下能够实施开颅手术,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医学成就。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曹操经常为自己的偏头痛而苦恼,华歆把神医华佗推荐给他,华佗提出的医疗方法是用利斧砍开曹操的头骨,取出病变的部位,才可除掉病根。曹操害怕自己受到谋害,没有让华佗为自己医治,反而把华佗关入监狱害死了。由此可以看出华佗当时已经掌握了开颅技术。史书上也记载了宋元时期的许多开颅手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教授推测当时的开颅技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中国古代的开颅技术是否由国外传来,目前还是一个谜。

夜郎古国之谜

导言:“夜郎自大”是我们熟知的成语,它来源于夜郎国夜郎王的一句话。但是关于夜郎国历史却没有多少记载,人们对它也是知之甚少。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然而关于这个古国,人们却知之甚少。

最早的记录是《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在其后的历史记载中,也是语焉不详。加上夜郎古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遗迹几乎全无。这让史学家们难以确定夜郎古国的确切位置。

人们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所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外。有夜郎国者,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和《云南通志·夜郎考》的考证,先划出一个“大夜郎国”的范围来,其范围大致在今贵州(除去东北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及四川南部边缘一带。直到2000年,赫章县可乐墓葬群出土了大量被专家认为极具价值的属于夜郎时期的文物,人们才将夜郎国的大致位置锁定在贵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夜郎考古举步维艰。直到今日,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夜郎古国至少还存在四大谜团。

夜郎中心区域在哪里?谁是夜郎的主体民族?夜郎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夜郎存在多长时间?这四大谜团困扰着学术界,使夜郎国的真面目云遮雾罩。

谜团之一:古夜郎的疆域、首都在哪里?作为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统治范围,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种看法是沿袭清人郑珍在《柯十六县问答》一文里提出的“今安顺府地即汉夜郎县”这一观点而稍作发挥,或说在安顺北部,或说在安顺、镇宁、六枝一带,或说在安顺县东南广顺。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夜郎国”及其中心区应在今黔西南州及六盘水地区,其东南境到贞丰、望谟、册亨一带。有人还依据《安顺府志》和《威宁县志·夜郎县考》上的论述推断,西汉成帝河平中,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时所到的且同亭,就是“夜郎国”的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它在今贞丰、望谟一带,甚而指称:“与北盘江会于贞丰之者香,即夜郎国都也。”

还有桐梓、六枝、望谟、惠水、长顺和三都等地说。

谜团之二:谁是夜郎的主体民族?其中包括谁是夜郎的统治民族或人口最多的民族。夜郎的族属主要有四种观点:苗族说、彝族说、布依族说和仡佬族说。

谜团之三:夜郎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根据对夜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理解和评价,对夜郎社会性质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一是奴隶制社会的早期阶段。二是原始社会的末期阶段。三是封建社会早期。四是双重经济体制,即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已经对夜郎产生了较大影响,并逐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态,处于一个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

谜团之四:夜郎存在多长时间?学术界对夜郎的时间界定大相径庭。由于夜郎国灭亡的事件史书有明确记载,所以,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夜郎国存在了三百年左右。但是,它建于何时,它的上限在哪里,仍然没有获得统一认识。夜郎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献记载都是寥寥数语,而且彼此存在分歧。

由于在夜郎考古迟迟没有突破性的发现,有学者认为:“几十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伟大辉煌的夜郎国,可能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空中楼阁。”

夜郎古国真的不存在吗?对这种意见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但要解决以上谜题,还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才能加以解释。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尽快到来。

九鼎遗踪何处寻

导言: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等引申意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在原始社会多用陶土制成。到了商周,鼎便用青铜烧铸了。那时的鼎被看作是权力和等级的标志。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距今约有3000多年,鼎高133厘米,重876千克,鼎腹内有“司母戊”三个字,是商王文丁为祭礼他的母亲所制的。

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鼎是九只大鼎,相传它是由夏朝开国君主启建造的。它的精美让后世感叹。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王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为了使一鼎象征一州,各鼎所刻图形能反映该州的山川名胜,他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名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工匠按图仿刻于九鼎之上。这样,人们一看九鼎,便知当地风俗、鬼怪,以趋凶就吉。据说,这件事受到了天帝的赞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还有成语“问鼎中原”等,这里的“鼎”都指九鼎。

然而,周代以后,九鼎却下落不明。

历代史籍关于九鼎的下落有很多说法,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没有可靠的依据。猜测虽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九鼎失于东周灭亡之前。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鼎早在东周末年就已遗失了。

班固在《汉书》中补充司马迁的说法,说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出巡,经过彭城,曾驱使几十人到泗水中打捞,结果一无所获。

西汉辛垣平说:周鼎没于泗水,现黄河改道,连通了泗水。臣望见东北汾阴有金光宝气,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现。汉文帝听信了,于是就命人在汾阴建了一座庙,恭请宝鼎降临。可是直到他死去时,也没有见到宝鼎的影子。

清代学者王先谦则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大国觊觎,加上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谎称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这种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东周帝王能为了少量的铜而毁鼎铸钱么?九鼎是周的镇国之宝,天命之所在,它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自行销毁之理?

上述几种说法,一致认为九鼎确实在东周灭亡之前就失去了,那么,它被埋没的地方可能在关东。

还有一说认为,九鼎失于秦末。

司马迁的《史记》中,在周、秦二《本纪》中,又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周赧王死后,秦从洛邑掠九鼎入秦。这个说法与他的前一个说法自相矛盾,一说与秦有关,一说与秦无关,令人费解。倘若真失于秦末,则埋没的地点有两种可能:一是关中,二是泗水彭城。因为项羽破城后可能将九鼎载归彭城,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情,只能是猜测了。

古代年间流传下来许多的传说多与宝物有关,而后人只能见其史书上载而不见其真身,古文物考证工作多有难处。九鼎的下落以及真伪只能等待进一步地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