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08

第8章 外国军史谜团(8)

前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中究竟损失了多少飞机?

这肯定是个不小的数目。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报告说: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前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升空的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德军自己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前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调查进行得很快,一份秘密调查报告显示:“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止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无法核实清楚但肯定在2000架以上。

由于当时戈林没有对此事展开进一步深入调查,所以人们都对此战果的报道表示怀疑。而且,在“巴巴罗萨”空战以后,前苏联空军并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前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6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前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单在地面上被炸毁的就有800架之多。

为何前苏联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相差竟达600~800架之多,而前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400架飞机的数字结果却是相同的。数字的出入主要在于地面飞机的损失,而地面飞机的损失数字按理说应该比空中击落飞机数字易于统计。

尽管被炸毁的飞机到底有多少还是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巴巴罗萨”计划是在极其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故计划在完成后仅印制了9份文件。该计划第一号文本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号文本呈报德国的海军总司令部,第三号文本呈报德国的空军总司令部,其余的6分文本由德国的最高的统帅部参谋部档案室封存。其中的5至9号文本曾归德国的最高的统帅部L作战分部负责管理和使用。遗憾的是,对于战果的统计则给后世留下了疑问。

“夜袭纽伦堡”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导言:英国主力轰炸机群刚飞越海峡,进入比利时上空,就连续遭到等候在航线上的大批德国战斗机的伏击。1944年3月30日晚10时,英国皇家空军90个飞行中队的898架轰炸机,在80架蚊式战斗机护航下,从英国本土起飞,遵照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哈里斯上将的命令,夜袭纽伦堡。为牵制德军空防力量,还特地部署了佯攻机群,作出袭击柏林、汉堡、亚琛、科隆和卡塞尔的姿态。

英国主力轰炸机群刚飞越海峡,进入比利时上空,就连续遭到等候在航线上的大批德国战斗机的伏击。满载炸弹的英国轰炸机,一架又一架象礼花一样在高空起火、爆炸、坠落。在从比利时海岸到富尔达,再折向纽伦堡的漫长飞行中,地面上留下一长串燃烧着的英机残骸,像是用血与火描画在大地上的航迹。

3月31日凌晨1时10分,损失惨重的英国轰炸机群总算飞达纽伦堡,但又发现目标上空的云层厚达2千米,根本无法瞄准投弹。在空袭中,纽伦堡的损失极其轻微;而返航的英国机群,却还要受尽德机追击的磨难。

夜袭纽伦堡,英国有178架飞机被击毁,而飞行员的伤亡,超过了整个不列颠空战时期的伤亡总数;德国战斗机只被击毁5架,军民伤亡总数才129人。这次夜袭,成为英国皇家空军史上空前的大灾难,而**德国却在空战中取得了巨大战果。

事实表明,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德军事先知道英军全部行动计划,并作了周密的空中伏击部署。

3月30日下午,德军信号情报局巳向帝国防空总司令部施通普夫将军报告了英军当晚将要进行的空袭行动;下午5时,一批以前被俘的英国飞行员在奥伯鲁泽讯问中心受审时,不但从德军情报官员口中得知今夜英机要空袭纽伦堡,而且还从挂在室内的军事地图上,看到已标出的英机飞行路线。从德军的部署来看,也表明施通普夫心中有底。他不仅把四个**战斗机师调到英军航线附近准备伏击,还下令把驻在德国西北部和北欧的第一、第二战斗机师也调来参加战斗,全然不理英军对这些地区的佯攻。在空战过程中,还显示了德军已掌握当晚英国机群采用的信号频率,因此,得以避开英国的干扰电波,成功地用电讯指挥战斗机跟踪和攻击目标。而英国战斗机上的电子设备却搜不到德国的新雷达系统,上下乱窜,却极少成效。总之,正像皇家空军第460中队霍尔德上尉事后说的那样:“这是一次绝妙的空中伏击……我们像坐以待毙的鸭子。”

那么德军是如何得知这次空袭的详尽计划的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泄密是由于英机在加油前,总要进行无线电通讯和雷达设备的试运行,由此而产生的电波讯号为德军信号情报部门测知,并根据讯号的密集程度推算出即将开始的空袭规模。但这种推测并不能解释德国怎么会肯定英国皇家空军袭击的目标是纽伦堡,更无从解释德国如何能掌握英军空袭路线及当晚将使用的信号频率。

第二种说法认为:哈里斯上将是在吉丘尔的压力下下令进行这次袭击的。而丘吉尔所以坚持这一行动,是为完成整个诺曼底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由英国控制的双重间谍将详尽的空袭计划报告德国,用皇家空军的重大损失,换取德国情报部门对这位间谍的高度信任,使他能在诺曼底登陆前,向德方提供假情报,打乱德军部署,确保战略进攻的胜利。

假定空袭目的确是如此,那么英国决策当局必然要尽力使这次空袭完全逼真,因为稍有破绽,就将前功尽弃。但是对纽伦堡的空袭,抛弃了英军一贯在有云、无风的夜晚,迂回飞行以避开德军截击的战术,反而选定疾风加明月、无云的3月30日午夜进行空袭。不仅气候状况完全不利于英国轰炸机的编队与隐蔽,而且还选择了一条直进直出的长时间暴露机群的飞行路线,这一切都为德国战斗机对轰炸机群的攻击,准备了最有利的条件。但纽伦堡却浓云密布,谁都清楚空袭不会有多大实际效果。这种过于明显的“自杀”行动,不可能不引起德国情报部门的警惕和怀疑。因此,第二种推测仍无从说明真相。

第三种说法也认为这次夜袭事先泄露机密是有意的,但目的是为执行“胡格诺计划”。所谓“胡格诺计划”,是英美为争取在未来的诺曼底战斗中减少德国战斗机对盟军舰艇和登陆部队的威胁,因此对德国城市展开先宣而战的大规模空袭,以引诱德国战斗机升空迎战,从而在空战中大量消耗**空军实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英国机群至少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战斗机。但是参加这次夜袭的护航战斗机只有80架,而德国集中在爱达上空进行第一轮伏击的夜间战斗机就达250架,已超过英国战斗机总数的3倍。何况英国竟然还让德国掌握当天机群的信号频率,使自己的轰炸机群陷入被“屠杀”的境地,根本不像一次有计划的引诱和消灭德国战斗机的行动。

纽伦堡夜袭的悲剧已过去40多年了,但至今仍无法说明究竟。加上当时夜袭的决策人丘吉尔与哈里斯在战后撰写的回忆录中,都有意对这一事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回避,就使夜袭事件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

导言:古今中外,独裁统治是政治阴谋的温床。独裁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势必要在狡兔死后将走狗烹。古今中外,独裁统治是政治阴谋的温床。独裁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势必要在狡兔死后将走狗烹。而觊觎独裁权位的走狗也会谋划篡位并相互倾轧。成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总是无条件地把一切罪名推到失败者头上,至于阴谋究竟肇始于谁,有的在事后真相大白,而有的则成为难解的悬案。***德国时期的“罗姆暴动”,就属于后者。

1934年6月30日,统治德国的**党内部突然发生了一次震惊国内外的自相残杀事件。**党头子希特勒命令他的党卫队逮捕并枪杀了冲锋队头子罗姆和很多冲锋队队长。希特勒为什么要对曾为他上台效过犬马之劳的“功臣”下此毒手呢?事变发生后希特勒宣称,他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阻止冲锋队头子罗姆阴谋发动暴动。德国总统兴登堡也向希特勒表示祝贺,“对他及时扑灭叛国案和拯救德国人民免于大难的坚决行动和个人的豪侠表现表示感谢”。这样,罗姆阴谋暴动就成了当时官方的结论。

那么罗姆是怎样准备暴动的呢?1934年7月13日希特勒对国会讲:罗姆通过一个叫瓦尔纳·冯·阿尔文斯勒本的人与前总理、陆军中将冯·施莱彻尔联系,两个人共同制定了一个纲领:①不支持德国的现政权;②陆军和所有的全国协会必须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组织;③可以考虑担任这种职务的唯一人选是参谋长罗姆;④冯·巴本必须辞去副总理职务,由施莱彻尔接任,并对内阁进行重大改组。希特勒声称,从6月初,罗姆就一直准备“从肉体上消灭他”,“(6月30日)夜里一点钟,我接到柏林和慕尼黑来的两份关于紧急集合的急电,第一份电报说,在柏林方面,已下令在下午4点紧急集合,5点要采取行动,先是进行突击,占领政府各部。第二份电报说,在慕尼黑方面已经向冲锋队发出紧急集合令,在晚上9点钟集合……这是造反……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作出一个决定,只有无情的流血的镇压也许还能防止反叛的扩大……”这样,希特勒就把他对冲锋队的血腥镇压归咎于罗姆阴谋暴动。

希特勒的这种解释虽然可以惑众一时,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希特勒从没有向人说明他收到的两封电报是谁发给他的,而所谓的罗姆要在几小时后发动暴动更是缺乏证据。罗姆是在维西小城的汉斯尔包尔旅馆中酣睡时被捕的,他的卫队留在了慕尼黑。被希特勒说成是柏林暴动的主要领导者卡尔·恩斯特,是在不来梅被捕的,他在那里正准备到马德里去度蜜月。如果他们要在几小时后发动暴动的话,怎么会如此毫无准备呢?因此可以断定,所谓的罗姆暴动是个谎言。

是谁制造了罗姆暴动这个谎言呢?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指责罗姆阴谋暴动,很可能是他为拉拢军官团镇压冲锋队而故意找的一个借口。因为当时在希特勒和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之间,在如何对待德国军官团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冲突。罗姆要求以冲锋队作为陆军扩充的基础,把军队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希特勒反对这样做。他为了在兴登堡死后继任总统,暂时还不敢得罪军官团。在1933年冲锋队的一次集会上,希特勒公开讲:“德国革命的这支政治战士军队不想代替我们的陆军或者同它进行竞争。”因此,罗姆对希特勒大为不满。他对人讲:“新的军队的基础必须是革命的。以后你不能让它得意洋洋。你只要一旦得到机会,就把事情闹得有声有色,这将有助于我们掀翻整个世界。但是希特勒却用花言巧语未敷衍我……他想迅速而彻底地继承一支军队。他打算让‘专家’把它整顿一番,当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便要发作了。他说以后他要让他们成为**党。但是作为第一步,他把军队交给了普鲁士的将军们。我不知道,他将从哪里汲取他的革命精神?”罗姆的企图遭到军官团的强烈反抗。为了拉拢军官团,1934年4月11日,希特勒在乘“德意志号”巡洋舰从基尔出发参加海军演习时,与军官团高级将领达成协议:由他继任兴登堡为总统,他则答应压制罗姆控制军队的野心。6月4日,希特勒与罗姆进行了一次长达5小时的谈话,谈话内容无人知道。但是谈话之后,希特勒命令冲锋队在7月休假,8月1日返队,罗姆本人则宣布他将病休一个时期。罗姆好像被希特勒制服了。

但是对于军官团来说,罗姆不除,心总不安。6月17日,副总理巴本秉承兴登堡总统旨意,突然在马尔堡大学发表反对**党的演讲。6月21日希特勒晋见兴登堡时获知,如果政府不缓和紧张状态,总统就要宣布戒严并把政权交给陆军。6月25日,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下今陆军进入待命状态。6月28日,德国军官联合会开除罗姆。希特勒面临最后抉择,支持罗姆还是支持军官团,他选择了后者,并制造了罗姆暴动的谎言,为他镇压冲锋队找了个借口。

另一种说法是,罗姆暴动的谎言是戈林和希姆莱制造的,他俩成功地欺骗了希特勒,使希特勒相信罗姆确实要暴动。戈林在1933年8月被兴登堡晋升为将军,成为军官团的一员。他对控制军队也有野心,自然就与罗姆发生了利害冲突。为了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他召集了一支由自己控制的警察队伍,并于1934年4月1日任命希姆莱为普鲁士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是党卫队头子,但党卫队是冲锋队的一部分,归罗姆指挥。希姆莱为了取代罗姆,以党卫队取代冲锋队,因此与戈林合伙制造了罗姆暴动的谎言,并直接组织了6月30日对冲锋队的镇压,希特勒收到的两份急电就是由他俩发出的。

关于“罗姆暴动”的一切文件被戈林下令销毁了,时日飞逝,到底是谁制造了罗姆暴动这个谎言,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