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3388500000011

第11章 中国旅游景观(2)

3.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4.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七)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八)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有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如钨矿,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九)生态环境问题

据国家环保总局最新发布的《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中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在所有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

与此同时,人为等因素造成耕地减少的问题也较为突出。2005年全国共有耕地12208.27万公顷,比上年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13.87万公顷。而1998年至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共减少了760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1.78万公顷,但同期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共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13.17万公顷。

此外,环保总局最近发布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显示,由于一些地区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目前,环保总局正在加紧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十)自然区划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2.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面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有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3.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4.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二、中国自然景观带分布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其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这里是我国最寒冷区,多年冻土层分布广泛。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分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粉中硅的含量丰富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其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如果再经破坏则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其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这里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其建群种主要是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此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适于发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其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

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其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在现状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而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黄棕壤的性质具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呈微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它是亚热带的典型部分,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植被由常绿青冈、栲、吉栎和茶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为主组成,叶面多革质、光滑发亮,亦称“照叶林”。针叶树有马尾松、云南松、杉树、柏树等。毛竹林分布也很广。地带性红壤分布范围较广,东部约自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地区,多发育在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黏土层上。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多云雾、干湿季节不明显的地方,以贵州高原分布最广。本地带适宜发展茶、油桐等亚热带经济林。

③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其分布于滇、粤、桂三省区南部,闽东南及台湾中南部。天然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中下层种类繁多,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附生、寄生植物。赤红壤兼有砖红壤与红壤特点。

5.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其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西至西藏南部的亚东附近,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本带的典型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

①热带常绿阔叶雨林。其主要分布于台湾南端、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和西藏南部局部湿热的山谷或低地。雨林的乔林层结构复杂,一般可以分为三层或四层,乔木高大,通常在30米以上,甚至达50米,分枝很高,树皮光滑而薄,具有板状根。树叶多为大、中型,常形成显著的滴水叶尖。林内藤本植物丰富,树上密生附生植物,有老茎生花现象。在种类组成上有龙脑香科的龙脑香和坡垒、青皮、望天树、娑罗树。此外有梧桐科、肉豆蔻科、橄榄科、棕榈科、茜草科、楝科、无患子科、山龙眼奶科、藤黄科等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②热带季雨林。其分布于热带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地区,包括滇南谷地、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等地。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比热带雨林广阔。季雨林的群落结构和雨林相比,上层乔木层较矮,一般在30米以下。树干尚直,但分枝较低。树皮较厚而粗糙,除榕属外,板根多不发达,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的数量与种类都比雨林为少。群落外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层乔木层以落叶或半落叶树为主。所以,林冠有旱季稀疏、雨季郁闭的季相变化,这与雨林终年郁郁葱葱的景象迥异。构成季雨林的树种很多,其中无患子科和楝科的属种特别丰富。柿科的种属也不少。而雨林中常见的龙脑香科、肉豆蔻科等则较为少见。滨海地带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地区,种类丰富。这里由于常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及淋溶作用强烈,富铝风化壳深厚。砖红壤全剖面均为红棕色,呈酸性反应。此外,在海南岛西南部及云南南部红河河谷等地,由于山地的阻隔和焚风作用,形成干热稀树草原的生物气候环境,而分布有燥红土。本地带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