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以及东北平原的黑土、黑钙土区,主要由禾本科草类和杂类草组成。如贝加尔针茅与羊草等。这类草原外貌华丽,季相变化显著,草层较高,最高可达100厘米。常见乔木有蒙古栎、白桦、山杨、柳、榆等。黑土系列是森林草原下地带性土壤,包括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灰黑土。以东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具有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的良好条件,尤其是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土壤,生产潜力很大。黑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的山前波状台地平原上。黑土区较低湿的地方还发育一种白浆土,常与黑土呈复域分布。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草原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两侧的丘陵山麓。在大兴安岭中段的西坡,常与黑钙土呈复域分布的灰黑土,是半湿润森林类型下发育的土壤。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其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乔木以辽东栎、杨、桦为代表,亦有油松、侧柏。土壤系列包括褐土、黑垆土、塿土、绵土、灰褐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的腐殖质积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明显,残积—淀积黏化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褐土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地区,例如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地和关中、晋南、冀西、豫西等地的丘陵盆地中。黑垆土是古老的耕作土壤,以具有深厚的黑色垆土层而得名,它处在褐土带的北面,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等地,以地形平缓侵蚀轻微的黄土源区或河流高阶地上为多见。塿土是黄土高原东南部的一种古老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在关中和晋南,是在褐土类型土壤基础上长期施用农家肥堆积覆盖,并在长期耕作影响下形成的。绵土是没有明显土壤剖面发育、母质特征明显的黄土性土壤的总称,因其土质疏松、绵软、色浅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陕北分布面积最大。灰褐土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大青山、贺兰山、祁连山、天山、西昆仑山等山地。
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
其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建群植物主要是乔本科草类,地带性植被是几种针茅。例如大针茅、克氏针茅(阿尔泰针茅)、本氏针茅(长芒草)、短花针茅等。这类草原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栗钙土是典型干草原下的土壤类型。与黑钙土相比,其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而钙化过程增加,土壤的黏化过程微弱。
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西部以及荒漠区的山地下部。在极端干旱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可分布到很高的高度。典型植被为旱生性较强的小针茅,例如沙生针茅、戈壁针茅、石生针茅、短花针茅等。超旱生矮半灌木与灌木也比较多,如冷蒿、旱蒿、灌木亚菊等。荒漠草原草层矮,高仅10~20厘米,生长稀疏,总覆盖度不超过15%~30%。棕钙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北部等地,是温带荒漠草原地带性土壤。从腐殖质和碳酸钙的聚积过程看,棕钙土仍属草原土壤形成过程,但从盐分和石膏的累积过程看,其土壤性状又反映出荒漠区土壤过程的某些特征。
灰钙土主要发育在黄土母质或较细的洪积物上,水分条件稍好。与棕钙土相比,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稍有增强,而钙化过程则有所减弱。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银川平原、湟水中下游平原、伊犁河谷等地。
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其包括阿拉善高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带以及柴达木盆地。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土壤盐分较大,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具有适应干旱生境的生态特征,并以灌木或半灌木为主。其中以藜科的属种最多,蒺藜科、柽柳科、菊科、豆科、麻黄科、蓼科也占相当比重。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这些土壤的共同特点是沙性强,大多含砾石,表层为浅灰色多孔状结皮,腐殖质含量低,石灰的表聚作用和石膏与易溶盐的聚积作用都较强烈。聚积程度一般由灰漠土、灰棕漠土到棕漠土逐渐增强。棕漠土不仅出现很厚的石膏层,而且形成盐盘,腐殖质含量甚低。灰棕漠土和棕漠土为温带与暖温带典型的漠境土壤,灰漠土为温带漠境边缘的过渡性土壤。
总结我国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结构图式是由湿润环境下的海洋性地带谱和干旱环境下的大陆性地带谱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干湿度带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例如,同样半湿润的水分条件,在温带为森林草原黑土景观,在暖温带则为荒漠棕漠土景观。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高大山原。在广阔的高原面上又有一系列山脉耸立,高原面上的山地又有景观的垂直带谱;同时高原还有一系列深陷的河谷,形成反向的垂直带谱。从整体上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其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规律。可见,青藏高原的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
高原面上的水平分布,以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分南北两带。北带自东向西,从高原边缘到高原内部,依次出现森林草原灰褐土及亚高山草原土景观、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土景观、高山草原—高山草原土景观、高山寒漠—高山寒漠土景观。南带,自东而西分布着沟谷森林丛—山地暗棕壤景观、亚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土景观、亚高山草原—山地草原土景观。
(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
我国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在西北干旱内陆的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则逐渐增高。影响自然景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常见的植被垂直带有:荒漠、荒漠草原、山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土壤则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森林土、山地草甸土。西北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可分为半湿润和半干旱森林草原和草原、半干旱荒漠草原、干旱温带荒漠、极端干旱荒漠等类型。
东部湿润地区的山地,自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带谱中以各种类型的森林植被、土壤为主。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下列垂直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山地落叶阔叶林—棕壤;山地灌丛草甸—草甸土。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如海南岛五指山,海拔400米以下的基带是热带季雨林,基带以上依次出现雨林与季雨林—砖红壤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黄壤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山地灌丛草甸土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例如具有完整垂直带系列的南亚热带高山(台湾玉山)的垂直带谱多达6~7个带,温带山地(长白山)则减少到4~5个带,寒温带(大兴安岭)则只有2~3个带。随着纬度的增高温度下降,植被土壤带的上线也必然越来越低。南方山地的上部垂直带,到了北方就成为山地中、下部的垂直带,甚至成为基带。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南亚热带(玉山)可达海拔2800米的高度,到了暖温带(小五台山)就只能到达2000米的高度,而到了温带(长白山)则仅及1200米。其他森林土壤带分布也有类似的规律性。
(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如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其分布上线,在长白山山地为1200米,河北雾灵山上升到2000米,至西部贺兰山则达3000米。又如草原栗钙土带的位置,在草原带是基带,到荒漠区则上升为第二垂直带,并由东向西升高。干旱程度愈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愈趋简化。在新疆,天山北坡包括5个带,天山南坡为4个带,到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坡只有2~3个带,极端干旱山坡则全被荒漠占据。干旱山地植被土壤的坡向差异十分显著,例如,祁连山地,其基带均为灰钙土,而其建谱植被、土壤,阳坡为山地草原栗钙土,阴坡则为山地森林灰褐土。
总之,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是不同的。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虽然干扰甚至破坏了水平地带分布规律,但是每一山地垂直带谱,总是在该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深深打上了水平地带性的烙印。可以说,垂直地带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植被、土壤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异规律。
第二节中国的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观赏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壮丽的山岳河流,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加之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和享誉世界的美食,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
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除上述两大类型外,有的旅游资源既包含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积淀,这种旅游资源称为复合型旅游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胜枚举的奇山异水—高山、湖泊、峡谷、溶洞、瀑布。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自古以来被合称为“五岳”,乃中国名山。其中绵亘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气势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之称。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则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组成奇幻的自然景观。
九寨沟、黄果树瀑布和桂林山水均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西北部的九寨沟,是一条纵深4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约620平方千米,兼有湖泊、瀑布、雪山和森林之美,被称为“童话世界”。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为一大瀑布群,由18个地面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组成,五千米之外就能听到轰鸣声。在广西境内,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2千米,蜿蜒于岩溶峰林之间,江水清澈,风景如画,是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在地。
在中国北部的高原上,众多的高山平湖蔚为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天池,海拔1980米,最深处约105米,湖水清澈晶莹,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
长江三峡景色久负盛名,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优美动人的传说令人神往。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秀丽深幽;西陵峡滩多水急,礁石林立,更有小三峡葱郁苍翠,水清见底。修筑在此处的三峡大坝,为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蓄水之后又惊现三峡平湖新景观。
自然旅游资源按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⑤气候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寒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⑥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⑦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气候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著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览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