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3388500000021

第21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4)

蒙古族称春节为“过大年”,年三十晚,家人均不外出,团坐吃年夜饭、饮酒、吃肉、娱乐,直到天明。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皆穿新装,互相问候、祝福。成年男子拜访亲友一般都要带酒,每到一家要给长辈敬酒。拜年途中,男女青年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赛马,互相追逐,气氛热烈欢乐。

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每到这时,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大会上,要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此外,还有各种棋艺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马奶节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

三、维吾尔族

(一)概况

维吾尔族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维吾尔族总人口为800余万人。维吾尔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外的维吾尔族人分布在其他地区,人口数超过2000人以上的地区有湖南、河南、广东、江苏、四川和北京等。

维吾尔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人。9世纪中叶,迁到西域的“回鹘”,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二)民俗

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为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您好”。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维吾尔族有尊老敬老的习俗,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座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做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

维吾尔族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最具特色的是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维吾尔族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

维吾尔族的住房一般由泥土建筑,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房屋的四面墙壁是由红柳条或白杨树的枝条绑扎而成后,用焦土和泥涂均晾干而成。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冬暖夏凉,非常惬意。室内砌土炕,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维吾尔族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此外,住房忌朝西开。

维吾尔族婚俗,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男女青年正式举行婚礼前,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等。婚后三天“回门”。这天男女双方要设宴款待双方的直系亲属和四邻友好。

维吾尔族盛行土葬、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

开斋节,又称肉孜节,时间在回历10月1日。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即从回历9月1日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按“古兰经”规定,应封斋一个月。直到回历9月29日或9月30日,由有声望、有学识的阿訇于傍晚时,望夜空,若能望到新月,第二天便为肉孜节,可开斋。肉孜节这天,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动,招待丰盛的食品和瓜果。同时还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尽情地唱歌跳舞,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古尔邦节即宰牲节,是维吾尔族人的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过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炸馓子,烤制各种囊,制作各种糕点食品。节日这天,人们会礼、诵经、访亲问友、宴请宾朋,清真寺里吹唢呐,唱歌跳舞。节日一般持续3天。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回族

(一)概况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超过1000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

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以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人民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城市回族人民一般通用汉语。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在聚居的地方建有清真寺。

(二)民俗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的婚姻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把结婚视为天命和圣行。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特别重要的是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

在饮食上,回族人以米、面为主食,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不过,由于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回族服饰受汉民族影响较大,衣着已与汉族相近,其最大的差别在头部。回族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另一种是六棱形的。有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

回族的住房没有统一的定式,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杂居于全国各地各民族之中,居住形式也与当地的气候、地势和习惯有关系,所以回族民居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外,有些方面也与当地民居有相似之处。如在内地或平坦地带的回族居住的是平房和楼房;在黄土高原上的居住的是窑洞;在云南一些地方还有竹楼等。

回族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回族普遍实行土葬、速葬、简葬(或称薄葬)。回族称死亡为“归真”。一般在三日内即行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回族的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分不开。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其中,圣纪节是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又称“圣忌”。中国的穆斯林习惯将圣忌和圣纪合并纪念,称为办圣会。在清真寺诵经纪念,然后与会者会餐。

五、朝鲜族

(一)概况

朝鲜族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朝鲜族总人口有200余万。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语系尚未确定。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少数杂居的朝鲜族居民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此外,朝鲜族人酷爱体育,讲究卫生。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中主要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