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得到改变。订婚时经三道程序,即“开口酒”、“小订酒”、“大订酒”。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婚礼仪式完成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后唱“赞新郎”。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两日,新娘得住数日甚至数月,也有的住1~3年后才由丈夫接回。此外,羌区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羌族传统节日主要是羌历年和转山会。羌历年的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转山会也称敬山节、祭天会。以寨为单位进行,从农历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转山会较普遍的为(农历)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树林举行,男子和未婚妇女参加,他们身着盛装,携各类精美节日盛宴酒食,牵牛、羊、鸡等活畜上山。祭礼由年长威重者主持。最后盟誓村规民约、祖宗传统后,集体呼号,鸣枪欢呼,欢宴唱歌跳舞直至尽欢而归。所余食物平均分配给全体人员。
羌族日常生活中也充满禁忌,如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篼,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脚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第六节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
一、藏族
(一)概况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境内的现有藏族人口有600余万。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元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康熙年间始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从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教派众多,影响最大的是宗喀巴在15世纪初创立的格鲁派(俗称“黄教”)。
藏族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藏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在佛学、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研究方面,藏族人民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民俗
藏族人注重礼仪,热情好客。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微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是献哈达,它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藏族农牧民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茶、青稞酒为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
藏族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藏族服饰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样式,总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1公分=1厘米)高,扎上腰带。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围裙也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此外,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人的住宅,由于自然条件不一,各地区的建筑形式也有所差异。藏族的传统民居大体可分为帐篷型、碉房式、干栏式、上栋下宇式几种。帐篷是西藏牧区的传统民居,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是牛毛帐篷。碉房多为平顶式楼房建筑,中间是天井,四周为房间,沿边有走廊连通;外观下宽上窄,呈梯形。屋顶是平台,人们常在楼顶敬神、娱乐、散步和眺望风景。干栏结构住房主要在一些潮湿多雨的地区,楼板离地面距离一米以上。格局为正方形,门朝东,窗向西,门外有一阳台。上栋下宇式民居是藏族许多地区都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一般均为平顶。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拉萨为代表,西藏东部、南部城镇及其近郊农村开始时兴一种有独立院落、房屋四周栽植花草的新式民居建筑,游人称之为园林别墅式建筑。此外,藏族的寺庙建筑也很有特色,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在婚姻习俗方面,以前的藏族家庭形式有三种形式,即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支配继承财产,女子即便招婿也要从属于男方。夫妻离异或再娶、再嫁和私生子女均不受社会歧视。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的婚姻礼仪各地差别较大,奢简有别。一般而言,议婚时讲究双方不能同骨系,而且属相要相宜。求婚时要先向女方家长献哈达等礼品,女方接受哈达即表示同意。择吉日写婚约,向女方父母献“奶钱”(哺育费)及礼物,是为订婚。结婚前,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迎亲之日,男方的迎亲队要以有地位和名望的人为首,女方则要举行送亲仪式。新娘到达男家后,除举行一系列仪式外,还要举行热烈隆重的庆宴。
藏族丧葬习俗中最隆重的是塔葬,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就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藏族禁忌很多,如见面称呼时,忌直呼其名。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拣食不越盘。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藏族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肉。有些地区则禁吃鱼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寺院经堂、佛殿内不能吸烟,不许揭佛像上的哈达,不准讲秽言污语。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其头。
藏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由于藏族普遍信奉佛教,所以,藏族节日与宗教关系密切。其主要传统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沐浴节、雪顿节等。
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藏历初一,一般家人闭门欢聚,互不走访。但信奉佛教的农牧民往往去寺庙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初二,走亲访友活动开始,人们相互祝福,互赠哈达。藏历新年里,在城乡一般演唱藏戏,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元月十五日,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则在大街小巷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满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木偶表演。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各地方群众也赶来看花灯。夜间,郊区农人进行载歌载舞,对歌比赛,有时还延续几天才能结束。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七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最早是一个宗教性节日。藏语“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会”,雪顿节即为酸奶节,每逢藏历6月30日举行,为期四五天。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今天这一节日已经由宗教活动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二、彝族
(一)概况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代。彝族总人口约为800万,彝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1957年新中国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从事牧养、狩猎、采集药材、种木耳、捕鱼等活动。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的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