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石:常见于岭南园林,也用于几案石品。原产于广东英德县一带。英石可分为白英、灰英和黑英三种,质坚而特别脆,用手指弹扣有较响的共鸣声,淡青灰色,有的间有白脉笼络。这种山石多为中、小形体,很少见很大块的。
(4)灵璧石:原产安徽省灵璧县,石产土中,被赤泥渍满,须刮洗方显本色。其石中灰色而甚为清润,质地亦脆,用手弹亦有共鸣声。石面有坳坎的变化,石形亦千变万化,但其很少有宛转回折之势。这种山石可做山石小品,更多用于盆景石。
2.黄石
黄石是一种带橙黄颜色的细砂石,苏州、常州、镇江等地皆有所产,以常熟虞山的自然景观最为著名。石体顽劣,菱角分明,节理面近乎垂直,雄浑沉实,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有人称重、浑、朴是其特色。
3.青石
青石是一种青灰色的细砂岩,北京西郊洪山一带均有所产,青石的节理面不像黄石那样规整,不一定是相互垂直的纹理,也有交叉互织的斜纹,就形体而言,多呈片状,故有“青云片”之称。
4.石笋
石笋是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类山石的总称。这类山石产地颇广,石皆卧于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上,园林中常作独立小景布置。常见的石笋可分为:
(1)白果笋:是在青灰色的细砂岩中沉积了一些卵石,犹如银杏所产的白果嵌在石中,因以为名。北方则称白果笋为“子母石”或“子母剑”,“剑”喻其形,“子”即卵石,“母”是细砂母岩。
(2)乌炭笋:是一种乌黑色的石笋,比煤炭的颜色稍浅而无甚光泽。
(3)慧剑:是一种净面青灰色或灰青色的石笋。
5.其他石品
其他石品有木化石、松皮石、石珊瑚、石蛋等。木化石古老质朴,常作特置或对置。松皮石是一种暗土红的石质中杂有石灰岩的交织细片,石灰石部分经长期溶融或人工处理以后脱落成空块洞,外观像松树皮突出斑驳一般。石蛋即产于海边、江边或旧河床的大卵石,有砂岩及各种质地。园林假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置石,即以单块的湖石陈列院中,孤峙水边。
二、理池——园林的血脉
园林构景,山水相依。无水,山无生气;无山,水无依存,因而中国园林构景可谓山水相映,相得益彰。一般来说,园林的水可以使游赏的人们有亲水感,南方园林比北方园林秀媚,近水、亲水成为一大原因。水体在园林构景中是极重要的素材,“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唐朝时人们就很重理水,凿池迎水,将河渠的水引进自家的宅园,构成池、潭、沼、瀑、滩等不同的水景。以水为题,因水得景,以此模拟自然景观,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构成山水景;瀑流飞溅、雨打枯荷、水面为镜、倒景为图。园林离不开水,没有水的景观缺乏灵性,水以形态、声响、光影为园林增添魅力。河湖、清池、溪涧、瀑布、喷泉等水体往往会给人以静中有动、寂中有声、以少胜多的感觉。
园林理水原则是:水源要活,水流要曲,水道宽窄相间,水位要恰到好处等。
(一)古代园林理水之法
1.掩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其他不论亭、廊、阁、榭,其前部皆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可突出建筑物的地位,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种植花、草、芦苇、灌木等,形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在静止的水面上,造园家处理的方法也富于变化,往往能将静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园小水面窄则聚之,沿岸设水口和亭榭,使水域的边际、深浅莫测,或藏或露,不让游人一览无余。漫步水际,水回路转,不断呈现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这样,水体虽小,却使人有幽深迷离的无限观感。
2.隔
隔就是在水面上通过建筑、架桥、筑堤等方法来分隔水面,使之具有景深和空间层次,水面有幽深之感。正如计成在《园冶》中说的:“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园林水面宽阔就要在水面的空间上进行分隔,平矶曲岸,小岛长堤,把单一的水上空间划分成几个既隔又连、各有主题的水景,形成一个层次丰富,景深感强的空间序列。例如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水面浩瀚,占到了全园面积的3/4,要是这一大片水面中空无一物,看上去未免单调。古代造园家在水中置了几座大小不同的岛,又以桥堤相连,使单一的湖面变成远近皆可赏的美景,这些表现了古代造园家对大面积静水处理的高超技艺。当游人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湖水,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颗镶嵌在粼粼碧波中的翠珠——南湖岛(又叫小蓬莱)。南湖是昆明湖中直接与万寿山前山相接的一处水面,葱翠的小岛位于湖中央偏近东堤,岛北岸的涵虚堂与佛香阁隔水相望,以对景的手段互成宾主,成为这一片湖景的视觉中心。造型精美的十七孔长桥又将南湖岛和东堤上八角重檐的廓如亭连了起来,以致岛、桥、亭犹如半边屏障将昆明湖水面分划成南北既分开又通连的两部分。在水面西部,又有蜿蜒曲缓的西堤和六桥平卧湖上,与南湖岛遥相呼应。再加上远处西湖中沉浮的藻鉴堂和凤凰墩等小岛,使单一的水面变得层次丰富有味。从万寿山前山看湖景,但见水上有岛的配列,堤的穿插,桥的联络,点线结合,主题突出,加大了湖面南北进深。而从这一水景展开,则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园外平畴沃野和远山点点,它们一起组成了一幅旖旎壮阔、锦绣无比的画面。
3.破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翠藻细藤等,虽是一洼水池,却令人有深邃弥漫、富于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小而深的水体,造园家们一般在泉水的积聚处和瀑布落下的深潭的岸边叠石,光线幽暗,水位低下,石缝间配置斜出、下垂或攀缘的植物,上用大树封顶,造成深邃、宽广的效果。
江南园林中水体较小,但造园专家也能根据环境的不同条件,创造出许多自然、有灵性的水景。如苏州拙政园就是因水成景的古园,整个水面要占到总面积的3/4,主要建筑十之八九皆临水而筑。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园内小沧浪水院的设计,由主厅远香堂循游廊而行,可至小沧浪。小沧浪是空架在池上的三间小斋,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南面是幽闭的小小水庭,十分幽静,静水中,铺上几块步石,岸边石矶上灌木葱葱,周围绕以野藤,非常明净深远,水面顿显开阔,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图画。
(二)园林水景的类型
1.从园林水景形态上可以分为动态的水景与静态的水景
平湖池塘的水,基本是静态;而山溪泉瀑之水,则是动态。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一平如镜,倒映着周围山石、花木、建筑物等,呈现出虚实相济的迷幻水光,自古以来人们对静止的水尤其偏爱,静谧、朴实、稳定是静水的主要特点,这也是静水深受古代文人雅士欢迎的一个原因。园林之水虽静,但不是那种无生气的“死静”,而是显出自然纯净的静。蓝天白云、翠树秀山、屋宇亭台等,仿佛都飘浮在水下,使人联想起天上的神仙府第。而当视线与水面夹角增大时,反射效果减弱,这时透过清澈的水面又可以看到水草的飘忽,鱼儿的游动。要是微风吹过,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这水又像是轻轻抖动的绿绸。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池塘倒影,拟入蛟宫”;“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等,都是人们对园林静水的赞美。清代,杭州有一文人私家园林,其名就叫“鉴止水园”,止水,静也。这园名充分反映了园主人对于静水景色的喜爱。
可见,静态水景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渺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静态的水景,平静、幽深、凝重,其艺术构图常以影为主。“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如日本设计师坂茂在长城脚下设计的“白房子”,其中庭的一个极浅的方形“镜面”,将禅的意境尽在这一抹清水面上浮动。
而动态的水景明快、活泼、多姿,形态丰富多样,形声兼备,可以缓解、软化建筑物和硬质景观,增加生动活泼的观景效果。
动态的水景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流水,有缓急、深浅之分。那种千岩万壑,沿溪深处潺潺而出的流水,随山流转,趣途百里,将人带入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二是落水,水由高处下落有线落、布落、挂落、条落之分。可潺潺细流悠然而落,“白波九道流雪山”,亦可奔腾磅礴、气势恢宏,“疑是银河落九天”;三是压力水,喷泉、涌泉、溢泉、间歇水等表现一种动态美。用水造景,动静相宜、声色相衬、虚实相映、层次丰富。因为有了水,古树、亭榭、山石形影相依,自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2.依据水景构建方式,可分为自然式水景和人工式水景
(1)自然水景
自然水景与天然形成的海、河、江、湖、溪相关联。水景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流、落、滞、喷四种形式,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通过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融和各种构景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景观。如自然式驳岸、假山流水、亭台楼榭等。
(2)人工水景
人工水景就是完全依靠人工设计建造的水景,如喷泉作为水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对整体景观与环境塑造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它是园林中的感叹号,是最吸引人的去处。喷泉可以是从水下冒起的小小水泡,也可以是射向天空的水柱。
三、建筑——园林的眼睛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综合体,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建筑在园林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另一方面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园林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以及计成在《园冶》中所描述的“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都说明园林建筑是园林山水和游客之间的过渡和桥梁,其审美价值与观赏效应,远远超过建筑本身的价值。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
1.可供人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
园林建筑中的亭、榭,可供人休息、停留、赏景。同时,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独特新颖、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如果处理得当,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1.布局灵活自由,常常以曲代直
园林建筑的布局不讲中轴线对称,而是讲究可行、可居、可游和在园中起点景、隔景的作用。因此各类建筑物基本上都灵活自由地散布融合在园林山水、花草树木之中。建筑物高度一般为二至三层,体量较大,可登高远眺,俯视全园风景,可凭栏欣赏池中游鱼。单体建筑多采用歇山顶、攒尖顶、曲屋顶、曲屋角及弧形梁架,并与曲径、曲廊、曲桥相连。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师法自然”的特点。
2.建筑布局讲究显隐结合
“凡一图之中,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也,当在山水开面处安置。”在园林中,亭、阁、楼、馆、轩、斋等建筑,以多姿的形体、鲜明的外轮廓线,成为所在园的主景、点景,成为山水之眉,从而强化整个园林的主旋律。如北京颐和园中万寿山顶的佛香阁,苏州网师园中的风来亭,都是有意突出的“显景”,与此相对应的“隐景”则是掩映于浓荫翠微中,或悄藏于假山岩壁之后的建筑小品、幽斋、曲径、危桥,它们有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增加了园林的风景层次,造就了特殊的观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