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植物——园林的华服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同的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如同给园林穿上了一件绚烂的外衣,常能产生不同的意境和品位。
利用植物造景,能使游人产生联想,增加园林意境美。如规则栽植的乔木给人以整齐、庄重、雄伟的感受;自然配置的树木给人以轻松、活泼之感。梅花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诗赞;兰花脱俗;竹刚直有节、虚心且有低头叶;菊花不畏风霜、活泼洒脱;荷花廉洁纯朴、出污泥而不染;松柏铁骨铮铮、万古长青;玫瑰表示爱情,石榴花表示炽热的情感。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要因时、因地、因立意而制宜,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一)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1.构成景物、丰富园林色彩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种植物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节、年龄又呈现不同的自然色彩。比如春天水边绿意盎然的新柳、白色的玉兰、夏日翠绿中点缀的或白或红的荷花、秋天的红叶、黄灿灿的秋菊、冬天傲霜斗雪的梅花,它们的斑斓色彩、绚丽多姿,往往成为独到的风景。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造景形式多样(主、背、配、添、对、夹)植物的叶色、花色、枝干色彩十分丰富。植物无论是单独布置,还是与其他景物配合都能很好地形成景色。
2.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
植物可以起到组织空间的作用。植物有疏密、高矮之别,利用植物所形成的空间同样具有“界定感”。由于植物的千差万别,故不同的乔、灌、草相互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和不同感受的空间形式。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变幻风景视线,从而限制和改变景色的观赏效果,加强园林的层次和整体性。
植物组合空间的形式:
开敞空间(开放空间):植物所组成的空间不阻碍游人视线向远处眺望。如低矮的灌木和草坪。
封闭空间(闭合空间):植物所形成的空间阻挡了游人的视线。
半开敞空间:植物一面高于视线,一面则低于视线的空间形式(开一面、屏一面)。其对外起引景的作用,对内起障景、控制视线的作用。
封顶开平:高大乔木所组成的空间,其上部覆盖封顶、视线不可透,但水平视线可透。人在其中可远观山水、树下纳凉(树冠交织构成天棚)。
相对全封闭空间:植物空间的六合方向全部封闭,视线均不可透。如密林空间。
植物组合空间的形式丰富多样,其安排灵活、虚实透漏、四季变幻。因此,在各种园林空间中(山水空间、建筑空间、植物空间等)由植物组合或植物复合的空间是最多见的。
3.表现季节,增强自然气氛
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往往成为园林的季节符号,植物的兴衰枯荣强调了季节的更替,使人感到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落叶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使人感叹和体味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植物生长带来的景色变化是其他素材无法替代的。
4.改观地形,装点山水建筑
高低大小不同的植物配置造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能改观地形。如平坦地植高矮有变的树木远观形成起伏有变的地形。若高处植大树、低处植小树,便可增加地势的变化。在堆山、叠石及各类水岸或水面之中,常用植物来美化风景构图,起补充和加强山水气韵的作用。亭、廊、轩、榭等建筑的内外空间,也需植物的衬托。所谓“山得草木而华、水得草木而秀、建筑得草木而媚。”
5.寓意象征,创造意境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的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绿化,而且要能入画,要具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点布置。植物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造园者往往把不同植物的叶、枝、杆、色配置在不同方位,以增强园景变化,如水边植柳、篱畔缀菊、斋前立松、墙根插竹等,通过植物的某些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某一意境。
如松柏——苍劲耐寒,象征坚贞不渝。
竹——虚心有节,象征谦虚礼让,气节高尚。
梅——迎春怒放,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
兰——居静而芳,象征高风脱俗、友爱情深。
菊——敖霜而立,清廉高洁,象征离尘居隐、临危不屈。
柳——灵活强健,象征有强健生命力,亦喻依依惜别之情。
红枫——老而尤红,象征不畏艰难困苦。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廉洁朴素。
迎春——一年中最先开放,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桃花——鲜艳明快,象征和平、理想、幸福,并与“李”一道象征“桃李满天下”。此外,其果象征长寿,祝寿时用“寿桃”以祝福。
石榴——果实籽多,喻多子多福。
同时,绿树花草自身散发芳香,给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的享受,人的感觉通道就会产生奇妙的联觉现象,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如沁人心脾的腊梅让人流连忘返,慨叹嘘唏其坚强的品格;清新淡雅的茉莉能驱走盛夏的炎热。
(二)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
(1)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2)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3)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4)引种古树名木草皮。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同时,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5)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饲养动物。最早的苑围中,动物是主要的观赏、娱乐对象。魏晋南北朝园林中有众多鸟禽,使之成为园林山水景观的天然点缀。如园林中养鹿放鹤,以寄托“一生几经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解脱情趣;宋徽宗所建良岳,也集天下珍禽异兽数以万计,经过训练的鸟兽,在徽宗驾到时,能乖巧地排立在仪仗队里。明清时园中有白鹤、鸳鸯、金鱼,还有天然鸟蝉等。园中动物可以观赏娱乐,可以隐喻长寿,也可以借以扩大和净化自然境界;令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五、匾额、楹联与刻石——园林文化之魂
每个园林建成后,为了提升园林意境,园主总要邀集一些文人,根据园主的立意和园林的景象,给园林和建筑物命名,并配以匾额题词、楹联诗文及刻石。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意境。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1.匾额
匾额俗称“匾”,是指悬置于门楣、厅堂等之上的题字牌,园林中的匾额主要用于题刻园名、景名、颂人、写事等,多悬挂在厅堂、楼阁、馆轩、亭斋等处,私家园林中有着很多妙趣横生或寓意深刻的匾额,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雪香形容花香、色白,意指梅花,云蔚意指草木花卉丰富多彩,这里不仅是早春赏梅的极佳地点,也是品味夏日山林野趣之地。亭内正中悬有“雪香云蔚亭”匾额,亭前有平台,中间摆放石桌,可坐可憩。匾额挂于亭外,游人到此处确可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使人宛如置身山野之间,有返璞归真之感。
2.楹联
楹联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多置于厅堂、馆轩等楹柱上。其不仅可以供人们赏景,而且本身也是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匾额和楹联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园林独到的造园要素,它渗透着语言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艺术追求,精辟地概括了园林景致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如:
拙政园·远香堂联
旧雨集名圆,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
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
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3.刻石
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包括摩崖石刻、岩画、石碑、经幢等。我国古代园林刻石多为园林历史的记载、景物景致的题咏、名人轶事的源流、诗赋画图的表达等,是一部园林史和美学史书,也是一部引导游客赏景的导游书稿,同时还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的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抒发胸臆,还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提升品位。
第三节中国古代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
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对造园艺术的影响深远,自春秋战国时代起,人与自然就进入了亲和协调的阶段,人们十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进而成为造园构景的指导思想,自然形成的天然景观如江河、湖沼、瀑布山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造园者们都要加以充分利用。
造园者在造园构景中力求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最终达到“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唯美和理想境界。所以,他们为表现造园目的,从起名、立意、布局到微观处理等,利用了多种多样的构景手段。游览者只有认识构景手段才能更好地观赏和理解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情趣之美。中国园林构景基本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常见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漏景、框景、借景、移景和障景等。
一、抑景——空间的欲扬先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委婉含蓄,在园林构景中一直反对一览无余,主张采取“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手法。“欲扬先抑”即利用某景物对游人视线形成暂时的阻挡,把园林中最好的景致暂时隐藏起来,然后再展现的构景方法,以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多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作抑景,把主景和最美的景致遮挡起来,这种手法常常用在园林入口处,以假山迎门,这种处理叫做山抑;还有树抑,如苏州园林的留园,通过一片树林才来到园中的处理方法称为树抑。
抑景作为造园构景常用方法之一,和建筑的空间对比手法很类似,就是使人在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之前,先经过一段相对闭塞的空间或空间序列。这样,当主体景观呈现时,由于强烈的对比而获得空间扩大之感。如苏州留园入口的“瓶颈”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由于处理巧妙成了先抑后扬的典型实例;再如拙政园进园时先用山石遮挡视线,使园景不能一览无余;网师园等进园前先经过几重小院……皇家园林虽然无须刻意扩大空间感受,但也常利用空间的先抑后扬强化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殿)挡住了游客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和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湖光山色尽在眼底,美不胜收。这种构景手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和抑景手法的绝妙之处。
二、添景——增加空间层次
添景是一种添加过渡景的构景手法,往往用于景深空旷、景观比较单调而缺乏层次感的地方,通过添加某些景观而改变观景者空洞的感觉,增加了层次感。添景的目的就是在人和观赏的主体景观之间增设某种过渡,以强化主体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这种过渡可以采用树木、花卉,甚至是半隔半透的空廊、漏窗、山石等。
比如,拙政园隔着“小飞虹”桥廊看“荷香四面亭”就是很出色的例子,如果没有中间的桥廊,对面亭子就感觉近得多,园林景观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在理水的过程中,也常常用到了添景的手段,比如园林水池的驳岸常常突出几块山石,伸出一个半岛,避免人一眼看见池岸,这样可以使水面显得更宽更深。所以,当一景点与远方的对景之间是一大片水面,或者中间没有中景、近景作为过渡时,对整个风景区来说,就会缺乏空间景深的感染力。而景深的感染力,在园林风景中的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时,造园者通常采用添景的手法,利用乔木、花卉作中间和近处的过渡景。充当添景的树种要求形体高大,花叶美观,比如长满红叶的枫树、披着常绿阔叶的榕树、银杏、木棉、玉兰等都是好材料。